沁心荷
(一)
……
“取法乎上”!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要让有限的生命浸泡在经典文化中。他用十年的时间背诵《论语》,研读《老子》,还诵读《心经》《金刚经》。仅2005年一年时间,他重读了莎士比亚全集、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战争与和平》,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世界名著。他说:“通过这些大师的‘指点’,穿越时空,去索取其思想文化的智慧。在阅读与背诵的过程中,我往往为他们出奇制胜的警策之语惊叹不已,有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敬仰感。也有这样一种情况,哲人之言,恰与自己所思所想不谋而合,这会令我激动不已,有一种与伟人心灵对话的美感体验,以及生命价值体认的特殊感受。”
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无论时光如何流逝,她始终泛着浓郁的墨香;无论世事如何沧桑,她始终给予人们无穷的精神力量;她如一壶老酒,历久弥香。
在经典中饱吸营养的
(二)号召教师们诵读经典
感受到经典巨大魅力的
比如,当他得知济南大明湖路小学开设《国学》的校本课程时,他赶去采访,写下了《国学:一种丰富内涵的校本课程》长篇报道,给予大明湖路小学的师生们充分肯定:“《国学》课的开发,为师生开启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瑰丽殿堂的大门。无须过多地倡导,‘星星之火’的‘国学’热,很快便在教师中形成‘燎原之势’。”他得知济南市育明小学的
在工作之余,
“所以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当中,我觉得应该有舍有得,我们舍弃的是那种低层次的文化,我们所摄取的是那种高层次的文化,这样我们会感受到对我们心灵的震撼。因此,我一直主张我们读书要有选择,一定要读最高层次的书,因为最高层次的书可以一当十!一旦拥有高层次的文化,我们自己拉长了生命。”
中国的经典名著要以诵读为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外国的经典要以阅读为主,达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的境界。中国古代的经典应当背诵,尤其是原始儒学。他说,对于《红楼梦》,我百读不厌,对于莎士比亚的作品我百读不厌,英国皇帝曾对人说,“我愿抛弃50个印度,不愿抛弃一个莎士比亚!”,列宁高度评价《战争与和平》。
经典诵读乃终身幸福之旅
在他的呼吁下,很多老师又捧起了经典古籍,沉醉在书香中:
“于是我又翻出蒙满灰尘的《四书》,翻出《老子》和《庄子》,它们是我久违的朋友。”(河南 邢清民)
每当他听到有人说:“
(三)号召家长教子阅读,以经典为先
于浮躁的社会里,经典离开我们太久了,要让大家重拾经典,须得从家长做起,让孩子喜欢经典。于是,有机会,他又以《经典诵读与孩子的成功之路——与家长谈孩子的文化成长》为题讲学。他大声疾呼:“当今时代,人们似乎更追逐一种时尚。古典文化的那一方天地逐渐被信息、技术等‘一日千变’的‘实用主义’所替代;而剩下的那一角蓝天,仿佛也被现代化的浓烟所污染。流长的渊源似乎变成一个沉重的包袱,使那个锈迹斑斑的车轮行进得愈发缓慢。传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竟成了一个沉重的话题。”然后,他用一个个生动的实例来告诉人们孩子进行经典诵读乃成长之正确轨道。
他讲“智者老咪”的成长故事:
老咪的的爸爸就坚持认为:孩子一生下来,对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就有接受能力了,所以明。”不仅开始了,而且形成习惯了,不读老咪就哭,所以整天给他读柏拉从老咪呱呱坠地起,就给他读《老子》,“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图、黑格尔、康德这些哲学著作,还读莎士比亚。老咪的爸爸王辉湘太伟大了!他说,这些深奥的东西看着孩子好象一点不懂,实际都已经驶进了他的心里了。这像孩子学说话一样,你看着他没注意,实际上已经学会说话了。更有一个新的说学,孩子学习无所谓难易,他读《柏拉图》也好,读《老子》也好,跟1加2等于3一样难。无意识学习比有意识学习更重要,一岁的学生学会说话,就是无意识学习。你看他玩着没进入学习的状态,实际上已经走进去了。经典作品在孩子无意识的玩当中已经学会了,所以老咪在四岁的时候已经立志要思当一个想家。
他讲汪洋和曦曦的故事:
“……曦曦决定一睹《红楼梦》原文的风采……她看完第一遍,立刻又看第二遍,看完第二遍,旋即又看第三遍,如是反复,一气看了十一遍。直到现在,她还不时翻阅其精彩章节,玩读欣赏不已。曦曦读《道德经》,也是愈读愈见妙趣,愈得要旨,其中的‘和其光,同其尘’等妙语警句,对她做人做事有很大影响……”
在家中,他让还在襁褓中的小外孙听经典朗读,如今,刚刚牙牙学语的外孙在呢喃声里读的是:“道可道,非常道……”
听了这些“在高层次阅读中横空出世”的奇才的故事,很多家长都醒悟了:让孩子读经典,不是“挟泰山以超北海”的难事,而是没有去做的自觉意识。在他的感召下,不少家长也带着孩子朗声诵读经典了:
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自己虽然采取了一些科学的方式和方法,但与
⑴把让女儿听《爱和乐》落到实处。
⑵ 尽快搜集或购买世界名画集,丰富一下女儿的眼睛。
⑶购买《三字经》、《百家姓》、《论语》等经典书籍和光碟,经常给女儿播放或诵读。
……
(山东淄博高新区 田志峰)
(四)关注经典研究的动态,采访儒学大师
对经典文化的热爱让他关注有关经典的研究动态,以记者的敏感和一位国学大师的历史担当记录着与之相遇的大师。2004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
2005年,著名国学大师牟宗三的入室弟子、全球“儿童读经教育”的首倡者、实践者和推广者,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会长王财贵博士专程来山东讲学,陶继新老师知道消息后,在泉城济南对王财贵博士进行了专访,写了洋洋万言的长篇报道《全球推广儿童读经第一人——王财贵博士儿童经典教育述评》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此文一经发表,引起强烈反响,多个网站转载。
齐鲁圣地孕育了
尊敬的
我叫郭淑玲,是河南省新郑市北街小学的一位普通教师,也是您的忠实崇拜者。聆听了您在我们新郑市
我还很感兴趣的是听您在报告中教您的小外孙女的古诗的事情。尤其是听到您们已经听坏了一个录音机,我就感觉这种坚持是多么的令人敬佩!我的孩子也还小呢,不到两岁,回来之后也看了您发布在网上的有关家庭教育的很多资料,感受颇深。虽然我也开始行动,每天给孩子放录音听《论语》、《千字文》,但还是很想效仿您或者是您的女儿的一些其他的好的做法。很想知道您女儿的联系方法,和她探讨育儿的问题。也许很冒昧了!因为我知道您很忙,实在是不好意思,见谅了!
他的讲座又激发人们阅读经典的渴望。
在阅读经典的路上,他是引领者。他引领着许许多多的人拥抱经典,与经典携行!
2007.4.26中午12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