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老师的“经典情结”
陶老师的“经典情结”
作者:沁心荷         更新时间:2013-12-30

老师的“经典情结”

沁心荷

(一)

老师说:“读书让我驶进宁静的港湾。”

老师说:“我在读书中感受幸福。”

老师说:“读书是生命成长的必需。”

老师说:“读书可以拉长人的生命,读书可以疏离浮躁,读书可使教育赋有神韵,读书是人生活的寄托,读书可使人愉悦。”

……          

老师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书籍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但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逝者如斯”的有限时间里,面对浩如烟海的书,我们应该读什么?

“取法乎上”!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要让有限的生命浸泡在经典文化中。他用十年的时间背诵《论语》,研读《老子》,还诵读《心经》《金刚经》。仅2005年一年时间,他重读了莎士比亚全集、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战争与和平》,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世界名著。他说:“通过这些大师的‘指点’,穿越时空,去索取其思想文化的智慧。在阅读与背诵的过程中,我往往为他们出奇制胜的警策之语惊叹不已,有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敬仰感。也有这样一种情况,哲人之言,恰与自己所思所想不谋而合,这会令我激动不已,有一种与伟人心灵对话的美感体验,以及生命价值体认的特殊感受。”

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无论时光如何流逝,她始终泛着浓郁的墨香;无论世事如何沧桑,她始终给予人们无穷的精神力量;她如一壶老酒,历久弥香。

在经典中饱吸营养的陶继新老师拥有的不仅仅是儒雅与睿智的气质,还有善良与高贵的品格。他采写的长篇教育人物通讯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也许正是“只缘身最高层”的经典阅读,才能让他“不畏浮云遮望眼”,拨云去雾,看到本质,写出文化底蕴深厚,文风大气自然的宏文吧。

(二)号召教师们诵读经典

感受到经典巨大魅力的陶继新老师,他深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要义,他渴望与人分享他的幸福。他用各种形式广大老师诵读经典,让于教坛中辛苦耕耘的老师们沐浴在经典的光华中,感受人生的幸福。他曾不止一次撰文谈起他读经典的巨大收获,他曾不止一次地在老师们交谈中畅谈读经典的感受,或者通过电子邮件把他筛选出来的自己反复吟诵的《论语》发给老师们分享。碰到正沉浸在经典诵读中的师生们,他还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亲临指导,当面鼓励。

比如,当他得知济南大明湖路小学开设《国学》的校本课程时,他赶去采访,写下了《国学:一种丰富内涵的校本课程》长篇报道,给予大明湖路小学的师生们充分肯定:“《国学》课的开发,为师生开启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瑰丽殿堂的大门。无须过多地倡导,‘星星之火’的‘国学’热,很快便在教师中形成‘燎原之势’。”他得知济南市育明小学的陈明磊老师在开展以“国学经典诵读”为筋骨的开放式大语文实践活动时,多次前往观摩师生们的教学活动,还给予了他们热情洋溢的鼓励。

在工作之余,陶继新老师以讲学的方式把“经典诵读”之花种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所到之处,他或者讲《论语解读》,或者讲《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或者是《做一个有思想内涵和文化品味的管理者》。他的讲课中,出现得最多的词汇就是“经典”“生命成长”“智慧”“文化品味”等,可以这样说,他太渴望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来自经典诵读的幸福了。他就那特有的磁性而浑厚的声音传达这样的话语:

“所以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当中,我觉得应该有舍有得,我们舍弃的是那种低层次的文化,我们所摄取的是那种高层次的文化,这样我们会感受到对我们心灵的震撼。因此,我一直主张我们读书要有选择,一定要读最高层次的书,因为最高层次的书可以一当十!一旦拥有高层次的文化,我们自己拉长了生命。”

中国的经典名著要以诵读为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外国的经典要以阅读为主,达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的境界。中国古代的经典应当背诵,尤其是原始儒学。他说,对于《红楼梦》,我百读不厌,对于莎士比亚的作品我百读不厌,英国皇帝曾对人说,“我愿抛弃50个印度,不愿抛弃一个莎士比亚!”,列宁高度评价《战争与和平》。

经典诵读乃终身幸福之旅

在他的呼吁下,很多老师又捧起了经典古籍,沉醉在书香中:

“于是我又翻出蒙满灰尘的《四书》,翻出《老子》和《庄子》,它们是我久违的朋友。”(河南  邢清民)

每当他听到有人说:“老师,我也开始诵读经典了。”他会喜笑颜开,幸福的感觉弥散开来。

(三)号召家长教子阅读,以经典为先

于浮躁的社会里,经典离开我们太久了,要让大家重拾经典,须得从家长做起,让孩子喜欢经典。于是,有机会,他又以《经典诵读与孩子的成功之路——与家长谈孩子的文化成长》为题讲学。他大声疾呼:“当今时代,人们似乎更追逐一种时尚。古典文化的那一方天地逐渐被信息、技术等‘一日千变’的‘实用主义’所替代;而剩下的那一角蓝天,仿佛也被现代化的浓烟所污染。流长的渊源似乎变成一个沉重的包袱,使那个锈迹斑斑的车轮行进得愈发缓慢。传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竟成了一个沉重的话题。”然后,他用一个个生动的实例来告诉人们孩子进行经典诵读乃成长之正确轨道。

他讲“智者老咪”的成长故事:

老咪的的爸爸就坚持认为:孩子一生下来,对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就有接受能力了,所以明。”不仅开始了,而且形成习惯了,不读老咪就哭,所以整天给他读柏拉从老咪呱呱坠地起,就给他读《老子》,“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图、黑格尔、康德这些哲学著作,还读莎士比亚。老咪的爸爸王辉湘太伟大了!他说,这些深奥的东西看着孩子好象一点不懂,实际都已经驶进了他的心里了。这像孩子学说话一样,你看着他没注意,实际上已经学会说话了。更有一个新的说学,孩子学习无所谓难易,他读《柏拉图》也好,读《老子》也好,跟12等于3一样难。无意识学习比有意识学习更重要,一岁的学生学会说话,就是无意识学习。你看他玩着没进入学习的状态,实际上已经走进去了。经典作品在孩子无意识的玩当中已经学会了,所以老咪在四岁的时候已经立志要思当一个想家

他讲汪洋和曦曦的故事:

“……曦曦决定一睹《红楼梦》原文的风采……她看完第一遍,立刻又看第二遍,看完第二遍,旋即又看第三遍,如是反复,一气看了十一遍。直到现在,她还不时翻阅其精彩章节,玩读欣赏不已。曦曦读《道德经》,也是愈读愈见妙趣,愈得要旨,其中的‘和其光,同其尘’等妙语警句,对她做人做事有很大影响……”

在家中,他让还在襁褓中的小外孙听经典朗读,如今,刚刚牙牙学语的外孙在呢喃声里读的是:“道可道,非常道……”

听了这些“在高层次阅读中横空出世”的奇才的故事,很多家长都醒悟了:让孩子读经典,不是“挟泰山以超北海”的难事,而是没有去做的自觉意识。在他的感召下,不少家长也带着孩子朗声诵读经典了:

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自己虽然采取了一些科学的方式和方法,但与老师所举的奇才成长例子相比,自己的教育水平相距甚远。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⑴把让女儿听《爱和乐》落到实处。

⑵ 尽快搜集或购买世界名画集,丰富一下女儿的眼睛。

⑶购买《三字经》、《百家姓》、《论语》等经典书籍和光碟,经常给女儿播放或诵读。

……

(山东淄博高新区 田志峰)

(四)关注经典研究的动态,采访儒学大师

对经典文化的热爱让他关注有关经典的研究动态,以记者的敏感和一位国学大师的历史担当记录着与之相遇的大师。2004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杜维明教授来山东大学讲学,知道消息的陶继新喜不自胜。他说:“获取杜维明教授前来山东大学进行学术演讲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想方设法对他进行采访。因为多年来拜读他的文章,早已成为记者解读儒家文化的一种心灵之旅。他对儒家文化的深层诠释,同其对孔孟之学的深深挚爱,一直在我的心里流转回响。”(《对儒家人文精神的多元观照——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学者杜维明教授访谈》)

2005年,著名国学大师牟宗三的入室弟子、全球“儿童读经教育”的首倡者、实践者和推广者,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会长王财贵博士专程来山东讲学,陶继新老师知道消息后,在泉城济南对王财贵博士进行了专访,写了洋洋万言的长篇报道《全球推广儿童读经第一人——王财贵博士儿童经典教育述评》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此文一经发表,引起强烈反响,多个网站转载。

齐鲁圣地孕育了陶继新先生的经典情结,他每天品读经典,写文章常常引经据典。在他200多万字著述中,随处可见他信手拈来的引用。今年年初,他开始了《论语》的讲学,他把自己对经典的满腔痴情传播给每一个如他一样热爱经典的人。在先生的网站上,我曾读到这样一封信:

尊敬的老师您好!

我叫郭淑玲,是河南省新郑市北街小学的一位普通教师,也是您的忠实崇拜者。聆听了您在我们新郑市200715做的教师与读书成长的精彩报告,使我受益匪浅。我也爱看书,近几年也在我们省的《河南教育》、《小学青年教师》以及《中国教育报》等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教学论文,但是很多情况下还是感觉想写的东西无从下手,这还是自己读书少的缘故我知道。虽然也在业余时间看些书籍,但是回顾自己以前的读书的情况,可谓是眉毛胡子一起抓。听了您的教导,才有了眉目,才定了计划,才真正的开始读书了。我计划今年攻读《论语》,明年拿下老子的《道德经》。我下载了资料,买回了录音带,有了空闲就是开始学习。虽然时间这样做的时间还不很长,但是感觉视野开阔了不少。感谢您呀尊敬的老师,您犹如我们青年教师前进路上的一盏明灯!

我还很感兴趣的是听您在报告中教您的小外孙女的古诗的事情。尤其是听到您们已经听坏了一个录音机,我就感觉这种坚持是多么的令人敬佩!我的孩子也还小呢,不到两岁,回来之后也看了您发布在网上的有关家庭教育的很多资料,感受颇深。虽然我也开始行动,每天给孩子放录音听《论语》、《千字文》,但还是很想效仿您或者是您的女儿的一些其他的好的做法。很想知道您女儿的联系方法,和她探讨育儿的问题。也许很冒昧了!因为我知道您很忙,实在是不好意思,见谅了!

他的讲座又激发人们阅读经典的渴望。

在阅读经典的路上,他是引领者。他引领着许许多多的人拥抱经典,与经典携行!

2007.4.26中午12点半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