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教育奠基中国”栏目
【陶继新对话名校长系列之三十七】
司书举,中学高级教师,河南大学英语系毕业,后上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1985年分配到郑州外国语学校任英语教师、班主任、兼团委书记、教科室主任;1999年担任郑州市第三中等专业学校教学副校长;2002年担任郑州市六十二中书记;2003年担任六十二中校长;2007年至今在郑州市金融学校任校长。他先后获得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市拔尖人才、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郑州市优秀教师、郑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编者按:近年来,郑州市金融学校在原来基础上发生了很大变化。短短几年一跃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这个学校不仅招生就业好,毕业生广受企业欢迎,而且校园干净整齐、清新美丽,学生道德素养高,师生精神面貌好。查阅一下校长司书举的资料,他经历过好几所学校。每到一所学校都会在短期内让这所学校发生很大变化,有新的景象。这到底有什么诀窍?山东教育社原总编辑陶继新走访考察了这所学校,并与司书举进行了长谈对话,找到了校长成长和学校发展的根本原因。
淡化功利,其乐无穷
【司书举】我从教近三十年,在普教有二十三年,现在工作的郑州市金融学校是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我发现无论普教还是职教都有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只要实事求是按教育规律办事,不论哪一类学校都能办好。
【陶继新】您说的这个道理不少校长明白,可是,他们照样办不好学校。关键是,知与行是两回事,所以,违规办学者依然屡见不鲜。您之所以能够办好,就是您不但知,而且依规而行。
【司书举】这里面关键问题我认为是:能不能摆脱功利,淡化世俗,因为功利和世俗太有诱惑力了。我之所以认为办学很简单,很容易成功,从我走过的路和经历看,对功利看得比较淡,也许是因为性格问题,融入世俗很难。
【陶继新】规律多是对世俗功利说“不”的,所以,大凡世俗功利心重的校长,也就不太关注办学的规律。有的时候,他们也许通过某些不正当手段取得一些利益与名气,可是,那一定不会是长命的。而您依规而行,当然也就难以融入世俗之中了。
【司书举】其实勉强去附和世俗是很痛苦的,尽管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回忆起来最幸福的是我当民办教师的时候,当时每月发的补助从6块、8块到12块,但到月底总花不完。我一心一意投入到教学的快乐当中,一有时间就准备高考,最后终于以社会青年的身份考上大学,并且送的两届毕业生英语成绩均排新郑县第一名,从来没想过拉关系,走后门,心情轻松愉快,真可谓“一湖澄碧而画中”。
【陶继新】您当民办教师时的快乐状态,让我想到了孔子称道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孔子看来,颜回是得道之人,是高尚之士;因为他乐在心中,外在不好的条件对他不起任何作用。我想,您当民办老师时的心灵是宁静的,思想是纯正的,所以,您保持了自己的快乐,保持了自己的高洁。看来,今天之所以不入世俗,不纯然是愤世嫉俗,而是秉性如此,由来已久啊!
立乎仁义,进退无忧
【司书举】给您这样的大师对话真是一种享受,能让人把积压在心中的块垒一吐为快。一个校长的办学思想和治校方略与他的性格和成长经历很有关系,所以我就索性多说几句以前的经历,来说明现在办学思想和治校策略的有效性。我觉得现在不少学校的管理过于复杂,其实不论哪种管理最关键的是人的问题,只要把人的精神调整到最兴奋的状态,激发人的激情,就能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老子讲说“大道至简”,真是至理名言,我深有感触。我毕业后在郑州外国语学校工作了十三年,现在这所学校已经成了郑州市乃至全省闻名遐迩的学校。我当老师的时候没有感觉到太多的束缚,得到更多的是表扬和尊重,所以一直干劲十足。从老师到班主任、团委书记、主任都干过,并且兼任两个班的英语课,两届中招考试都在郑州市排名第一。虽然家中负担很重,但我仍然在星期日到外语角练口语,英语水平不断提高,曾在第一届、第三届、第四届中国少林武术节当翻译。在这当中,精神力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武术节上遇到了一位韩国高僧,他告诉我说:“精神幸福乃世界第一幸福”。这个思想对我今后的治学办校影响深远。
【陶继新】在这一点上,我与您有相同的观点与做法。《周易》有言:“易简而天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其实,在一般人看来非常复杂的问题,在我看来,都比较简单,或者说非常简约。为什么会这样呢?您说到了关键处,是人的问题。而真正意义上的人是什么呢?还是《周易》说得好:“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看来,需要人格,需要品质。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如何让人走向仁与义的境界呢?关键是领导要仁与义,也就是领导要有人格,要有正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您的仁与义,您的正气,影响到了老师们,他们也就有了正气。这样,大事小事办起来就相对容易。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就有了精神的幸福。不过,有的时候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未必好,可是,这个时候,我则按孔子之言而行:“舍之则藏。”孟子则说:“穷则独善其身。”守持住自己的人格,好好发展自身,以待来日。范仲淹说:“近亦忧,退亦忧。”我是近亦乐,退亦乐。不是不积极进取,也不是不关注事业发展;而是不强行为之,待势而发。而一旦保持了一个积极向上而又快乐的心境之后,效率必然是高的,发展也必然是快的。
【司书举】“进亦乐,退亦乐”,唉!您说得太好了。我当时没有您这么高的境界,但行事中却渐渐靠近这个规律,在做事中也享受到了事业给我带来的幸福。1999年,我被调到郑州市第三中等专业学校做教学副校长,当时心理落差还是很大的,但我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坚持民本思想,精神激励、开展学生潜能教育,产生了很好的效果。第一,教学秩序井然,教师专心教学;第二,很多家长因学校管理严谨而把孩子送到这个学校。当时是职教滑坡最严重的时候,三年来招生均远远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招生计划;第三,竞赛成绩由郑州市三等奖升至全国一等奖,对口升学居郑州市第一。没想到长期干普教的我,在职业学校中也能寻找到幸福。的确秉持安心、静心、平心、仁爱之心,乐亦在其中矣!
【陶继新】您这个“乐”很有意义!不是消极应付,而是积极进取。是的,一个真正有人格的人,即使心里痛苦,也不会拿工作开玩笑的。如果没有人格,则会像孔子说得那样:“小人穷斯滥矣。”不过,天道是公平的。您超越了个人的痛苦,用爱心对人,用真心对工作,于是,就有了回应,人们也会爱你,工作也会出成绩,痛苦也就变成快乐。其实,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想通这一点,就会对意想不到的不好的事情坦然接纳,并积极应对。有了这种宠辱不惊的心态,再看人看事的时候,就有了新的视角,就有了好的心态。所以,逆境也好,顺境也好,都心中有快乐。于是,就有了超越常人的境界,也有了超越常人的幸福。
智慧管理,心中有人
【司书举】记得罗曼·罗兰曾说过:“伟大的痛苦,伟大的幸福;渺小的痛苦,渺小的幸福。”只要站在光明的一面看问题,心中永远充满阳光。2002年,通过竞争上岗我被任命为郑州市第62中书记,2003年又通过竞争上岗被任命为该校校长。这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三流初中,周边学生宁愿到附近的乡中也不愿到郑州62中上学。教师想调走,学生流失严重。此时我想:只有以诚信取信于民,以质量赢得学校声誉才能发展学校。从此开始,我逐渐把中国古代优秀管理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管理当中。我们提出的校训是:“育德启智,以人为本,创业,敬业,办名校,真爱至上;克难于易,图大于小,耐心,恒心,做名师,乐在其中”。吸收《论语》的思想,我们提出了对学生的教育标准:“恭(恭则不侮)宽(宽则得众)信(信则人任)敏(敏则有功)恒(恒则必成)新(新则不败)”,仍然把激发人的动力放在第一位,尊重人才,关爱人才,包容人才。有这样一个例子:学校有一个叫张鸿的老师,物理专业,被分到实验室工作。由于很难被驾驭,最后到传达室。我在和他的谈话中发现此人很有能力,又想干点事,就说现在只缺数学老师,你能不能改教数学。他同意了。我不放心,先安排到普通班教学,结果成绩几乎超过实验班;下一届又让他教实验班,结果成绩全年级总是第一。后来又让他当年级长,年级成绩又在全校第一。这个老师赞扬过我,也拍桌子和我吵过,但现在什么时候对我都尊敬有加。听说现在又当了主任。对学生我们除了研究教法、学法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高效听课学习,自习课上,别说胡讲乱闹,就连一个学生分心走神的几乎都没有了。试想这样的效果学生考试成绩能不好吗?这样埋头几年下来,1997年我调离这所学校时,中招考入省示范性高中人数,已居郑州市第四名,在校生人数由原来的500多人上升到1800多人。中国古典文化丰富了我的教育管理思想,现在每天不读些这方面的书,感觉一天过得很没意义。
【陶继新】“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可是,如果不让它出土呢?就不会让人们看到那个光。张鸿老师是一块金子,如果没有您将他挖掘出来,也许就会很久甚至终生沉寂下去。所以,尊重人才,包容人才,不是停留到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而且,人才往往是有个性的,个性是很难改变的,所以,要包容,要扬长避短,要给他们发光的机会。一旦发光之后,就会得到人们的欣赏,他本人也就有了自信。有了自信,也就有了走向成功的可能。如果更多的人能够像金子那样闪闪发光,学校发展也就有了必然之势。
不过,您自己这块金子却是掩埋不住的,不管到了哪里,都会自己破土而出,发出熠人的光彩。这就不但需要才,也需要坚强的意志品质,百折不挠的精神,当然也需要高尚的人格。不怨天,不尤人,踏踏实实,一如既往地干下去,就会取得成绩,就会发出光彩。很欣赏您的智慧与文化,中国古代优秀管理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您的精神世界,也走进了您的现代教育教学的管理之中。经典文化一旦内化到心里,外化出来就会形成一道又一道的绚丽的风景。您的智慧与文化,还不只是停留在您的心里与行动中,还会不断地向外辐射,让更多的人也有了智慧与文化。当更多的教师有了智慧与文化之后,受益的还不只是他们,还有更多的学生,还有学校的发展。所以,您走到哪里,也将智慧与文化带到哪里,哪里也就有了新的气象。
养成习惯,受益终生
【司书举】您的鼓励让我更加明确和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和方向。后来我又发觉文化很奇妙,任何点子一旦与文化结合将产生不竭的后劲。2007年我被调到现在的郑州市金融学校,又是一个巨大的转换。进学校看到的校园、教室、寝室和学生一如我们脑子中常出现的职业学校的情景,我心情很沉重。我想,不论学生今后能否找到工作,或干什么工作,思想都应该是阳光和自信的,行为和习惯上都应该是文明的。职业学校的学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干什么的人。孔子曰:“君子不器”。学生的目标不仅是有工作的劳动者,更应该成为有品格、有尊严的劳动者。围绕这一思想,对金融学校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和改革。我们提出了“塑品牌学校,做品牌教师,育品牌学生,点点滴滴树品牌”的办学目标和“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让自己满意”的办学宗旨。您看是否恰当?
【陶继新】在一般人看来,职业学校的学生,重在学习技能。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如果学了一些技能,人品不好,习惯不佳,即使找到了工作,也是走不好、走不远的。技能是必须学的,做人也是必须好的。所以,就有了“黄金素质,钢铁技能”之说。事实上也是这样,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有的尽管技能水平不是太高,可是,进入企业之后,刻苦努力,品德极佳,往往会得到领导与同事的认可与欣赏,做出比较好的成绩,有的还会成为某个部门的领导者,成为某个专业的技术权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还特别认同您的“让自己满意”的提法。为什么能让自己满意,因为自己做出成绩了,不断发展了,得到人们认可了,有了好的前途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做不好人,就不可能很好地发展。有人说,大德成大才,小德成小才,无德成才。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没有德的支撑,就会成为天上浮云,随时都有被风刮走的可能。
【司书举】是这样。我们很重视技能培养,比如每年举行一次校内技能竞赛和展示,培养专业兴趣。我们更重视学生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的培育,我们抓学生的发型、衣着、不乱扔纸屑、吃苦、勤奋、热爱劳动等基本素养。还抓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听音乐、学习无精打采等。既要管又要导,我们不让学生迷恋网吧,就在学校开设绿色网吧;不让学生上课睡觉,就允许听不懂的学生可以看有意义的课外书,因为读书本身就是进步的开始。学分制和学分替代制让很多学生不把学习视为畏途,脸上洋溢着自信、幸福和自由。在管理上,我们实施了问题型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我们要求管理人员要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制度、落实成习惯、固化为文化。对表面问题能够见微知著,从小事做起,一抓到底。所以我们操场有两条大标语,一条是“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另一条是“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中层以上领导带一个老师24小时值班,早晨8:30值班人员及中层以上干部在操场上站着开晨会,已经坚持了4年,无一日间断。晨会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做到小事不过天,大事不过周,而且也成了干部管理能力培训会。很多干部在亲历亲听案例的过程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管理带来了可喜的变化,教室里学生充满兴趣地听讲,堪比优质高中。校园不论何时何处不见一片碎纸,寝室干净整洁,学生文明守纪,连打架都很少发生。教师幸福快乐、积极上进。我在想这难道不是文化的力量吗?
【陶继新】老子的“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被您“拿来”,且真正“学而时习之”,所以,才有了良好的效果。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不是所谓的大而空的思想教育才能奏效的,而是从点滴小事做起的。习惯不是一次两能形成的,而是一次又一次,甚至一次又一次的反复中形成的。日积月累,才能形成习惯,才会形成自觉。可是,一旦形成,就有相对的稳定性,就会跟随孩子们一生一世,当然也就会受益一生一世。可是,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你们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如果不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不是有一种责任担当意识,就不会如此用心用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学生播种下好的习惯,就必然能收获好的果实。这个果实,是幸福的果实,是一生受用的果实。
同样欣赏“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这个提法,更赞成这个行动。因为打造一个健康的身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天天锻炼的结果。可是,毁掉一个身体,却只需很短的时间。所以,天天锻炼,不能停止。而一个人健康与否,与其一生的幸福是紧密相连的。有的学校在追求分数与功利的时候,牺牲了学生的健康,无异于牺牲了学生的幸福。你们关注学生的幸福指数,所以就有了这一持之以恒的行动。
文化管理,精神引领
【司书举】后来我越来越发现,精神引导很重要。既然我们把管理的重心放在了激发人的思想潜能上,就应该对教师的行为适时地给予评价,通过评价给人正确的方向引导,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我们把督查教师的读书笔记与督查教学活动看得同等重要。读书是智慧的源泉,不仅引导教师读书,我还给教师们集体讲评《论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班主任陈励老师给大中专班学生安排打扫卫生,学生说:“我们就在这儿学一年,没那么多时间打扫卫生。”陈励老师说:“我也可以批评惩罚他们,但司校长给我们讲《论语》这种主流引导很有用,我运用同样方法给学生们讲文化,结果问题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以前动员老师做班主任难上加难,现在我们可以在众多申报人中选出更优秀的做班主任。管理有时很微妙,没有制度不行,但我认为制度只是行动的最底线,只有让师生在精神愉悦的亢奋中才能发挥最大能量。优秀的管理是“润物细无声”的。老子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想想自己与“太上”相距甚远,但是“心向往之,虽不中,不远矣。”我在想这种管理应该是文化型管理吧。
【陶继新】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半部《论语》也可以治学校。我采访的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岔河镇中学是一所偏僻的乡村中学,但是近年来却引来全国各地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为什么会有这一奇观呢?因为这所学校不设班主任,不设后勤老师,教师工作不考核,学生考试不监场……但是,教师却有着积极的生命状态,学生有着良好的表现。究其原因,就是张斌利校长通过《论语》打造了这个“精神特区”。其实,您也是在用《论语》打造《精神特区》。因为《论语》中不但摇曳着智慧的光华,而且学流泻着思想的要义。读得时间长了,读得深入了,《论语》中的精神就会走进师生的心里,他们的思想境界就会不知不觉地提升。您所在的学校之所以都能很好的发展,就是您这位校长不断向师生传递思想与精神的结果。抵达“太上”境界尽管比较困难,我想,通过努力之后,您会游弋于“无为而治”的管理园地里的。
【司书举】“无为而治”可能也属于一种文化型管理。我现在感觉一旦进入文化型管理的境界,真能够享受到轻松自在、游刃有余。比如,人都说:“职业学校抓好两个口,进口是招生,出口是就业,这两个口抓好了,日子就好过了。”不少人天天忙于抓这两个口,而失去了教育教学管理这道值得慢慢欣赏的风景,结果招生、就业都没抓好,原因是忘记了学生奔着学校什么而来,忘记了企业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可以说我始终都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招生上,结果今年招生人数在郑州市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我始终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就业上,结果学生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奔赴全国各地,安居乐业,没有一起学生不满意的举报。每每品味这种感觉时,我感到做校长无比幸福。但某个时期也曾认为自己干普教更适合而心神不宁,结果心绪烦躁,幸福指数远不及当年做民师的我。也许是功利或浮躁的影响。又想起老子的话,“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只有养一颗安静、纯正的心,才能成就一点事业,享受幸福人生。温总理有言:“我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人民。”试想,具有这种境界的人还有什么名利得失可遮障双目呢?我当“日三醒吾身”!
【陶继新】职业学校关注“入口”与“出口”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如果只是盯着这两个“口”,而不在本上下功夫,就必然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因为这两个“口”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内容呢?规律呢?根本呢?如果培养不好学生的思想品格,养不成良好的习惯,没有过硬的技能,即使举校之力抓“入口”与“出口”,照样会出现“入”者越来越少,“出”者越来越难的尴尬局面。陆游在教他儿子写诗时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们可以说,汝果欲“入口”者多与“出口”者易,功夫在“入口”与“出口”之外啊!现在社会上不是不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而是不需要那种只有才而没有德的人。您培养了有德有才的学生,“出口”问题就自然而然就解决了。而“出”去的学生,都是学校的名片,好者会有好的宣传效果,不好者也会有不好的宣传效果。看来,你们在社会上已经有了良好的形象,有了自己的名片与品牌。这样的话,何愁没有生源,何愁没有出路?
但是,有些人就是急功近利,就是浮躁与世俗,不想在根本上下功夫,试图投机取巧,想着拔苗助长,当然不可能达到目的。而您的心是静的,真的,美的,是想着“献给人民”的,所以,不求过快,也不求名利,结果,名与利水到渠成地来了。这就是天道,就是生命规则。知之且行之者就有了“大道至简”的从容,不知且不行者则心急而忙乱而不知归路。
【司书举】 陶老师,遇到您也许是我思想境界和人生的又一个关键转折点,我当以您的思想自励自警,把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得更好!谢谢!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11年9月10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