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自然之骄子
——五莲县松柏初中“自然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陶继新 郑世波
编者按:被苏东坡誉为“奇秀不减雁荡”的山东省五莲县九仙山麓,有一处普普通通的乡镇初级中学。近几年,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迅猛崛起,一跃成为齐鲁农村名校。探究原委,是因为这里有一位睿智智慧的校长郑世波。郑校长博览群书,集思广益,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牢基上,咬定青山不放松,以“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定心,痴心农村教育的传承、改革、创新,开拓出了独具特质的农村兴学之道。郑校长“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自然之骄子”的理念,以及他的回归教育原点,探求“自然教育”本质,教学合乎自然、打开求知“众妙之门”,激发师生潜能、开拓课程文化“疆域”,尊重学生天性、日新盛德养成“自然”,崇尚文化立校、打造高效发展“引擎” 等探索与实践,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为此,陶继新老师和郑世波校长进行了一次专门对话访谈。
回归教育原点,探求“自然教育”本质
【郑世波】人的思想有多高,舞台就有多宽。松柏初中尽管是一所山区乡镇初中,与大城市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相比还有很多差距,有些资源永远无法取代;但是人的思想可以是相通的,教育的境界可以是相同的,办学思想一旦成为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育人”者在这片天地就会播种“希望”,收获“明天”。
【陶继新】真正优秀的校长,首先要有思想,而非人云亦云者,亦非事务型者。在采访您的过程中,我感觉您就是一位比较有思想的校长,虽然是在农村,可是,学校办得很有文化品位。
【郑世波】有追求才能干成事。作为学校的领路人,承担着育人的重任。育人大业肩负家长的重托,承载祖国的未来,我们只有做好、做精、做成,心才安。不求一时的荣耀,不求一时的显赫,努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人、成才,这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陶继新】一个校长的生命底线就是要有良知,不求闻达,不求财富,而是为了教师与学生的发展,不然,就不会心安。有了这个安,也就有了富于良知的行进方向,也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义务与责任。
【郑世波】有了这个安,我们才能潜下心来做事,定下心来育人,才能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播种、收获、发展。正是有了这个安,我们才敢在加班加点风愈刮愈烈、大有不可扼制之态势的2005年,大胆做出毕业班周末停课的举措。2006年毕业班实行双休日,把休息权还给老师、还给学生,给师生留出身心发展的空间。我常常思考的命题是,我们到底能为农村的教育实实在在的做点什么,到底能将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改变点什么,我们可以不可以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新审审视教育,走自己的教育创新之路。
【陶继新】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可是,当下教育上的急功近利者似乎越来越多。所以,只有安下心来,才能研究教育。研究需要理论的支撑,更需要扎扎实实的实践。时间长了,就会有大收获。人要大器晚成,学校成为名校,也需要时间与思想文化的积淀。
【郑世波】研究教育有了理论的支撑和托举,我们才会少走弯路,才能让我们站在教育的新起点去研究、探索、发展。法国大教育家卢梭提出“教育归于自然和发展天性论”,实现“天性”、“人为”、“事物”教育的有机结合。著名弱智音乐指挥家舟舟、智力残疾画家陈元璞的成长经历,切实生动地让人体会到了“所有的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真谛。我总是反复问自己,在普通人眼中只能算是社会累赘的孩子,为什么却在某一方面成长超常?在学校里,我们能不能走发展学生天性的自然教育呢?基于这种思考,2006年,我校开始践行“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自然之骄子”的办学理念。
【陶继新】您提出的这个理念,除了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之外,还与你们学校处在大自然的环抱之中有关。孩子们对自然有着天然的喜好,他们身上也有着自然的天性。孩子们纯净得如天上的白云一样,本色中透视着可爱。其实,前面我所说的良知,在王阳明看来,也是人之本来就有的;只不过在后来的生活中,有的时候被遮蔽了而已。
【郑世波】大自然就是最好的百科全书。我们学校被“奇秀不减雁荡”的五莲山、九仙山所环抱,山上四季常青、春华秋实,生机盎然。我们的学生就生活在这美丽如画的大自然中,他们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把学习成长融于这美丽的“富山”中,他们会在心理、生理和精神上得到和谐有序的发展,这不正是我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吗?
【陶继新】现在城市里的学校教育,已经与大自然离得越来越远了。可是,如果仅靠文本学习,不阅读大自然这本书,学生就会缺失本来应当拥有的生命给养。你们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您又有意让学生与大自然身心相融,这就使得你们的孩子有了独具的自然“读本”,也就有了特别的生命营养。
【郑世波】我也常常在思考,学生现在的“文本”学习与自然“读本”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关系,我们如何把学生学习的“文本”与大自然这个“读本”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文本”中感悟大自然之美,在到大自然中身临其境汲取知识的力量。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与学生一起在“文本”与“读本”中学习、成长。
【陶继新】遗憾的是,有些农村学校在教育教学中,也将自然文本忽略了,认为只有课本才是孩子学习的内容。岂不知,自然文本既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增强他们的体质,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他们的自然“文化”。这些,都可以成为其成长中的生命元素,都会长久甚至终生对其产生着益处。
【郑世波】这正是我们学校要努力改变的教育方向。事实上,课本知识在大自然这部百科全书中仅仅是凤毛麟角,若干未知还需要探究。学生的经历、知识融于自然才对学生生命成长有营养。学习知识本身不是目的,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才能享受成长中最真实的快乐,才能领悟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获取一生发展的内在动力。
【陶继新】仅有知识,是不可能形成智慧的,不读透大自然这部大书,就不可能了悟生命的要义。与自然隔离,就吸取不到大自然的精华,就不可能形成完整意义上的智慧人生。《周易》的形成,得益于自然万物的造化;人的内在能量的积累,也有大自然的助力,只不过大多数人没有关注罢了。这似乎有点玄妙,其实,从年复一年我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已经充分感悟到它所赐予我的力量。让孩子从小和谐于大自然之中,对其生命走向的影响,恐怕是现在很多教育专家鲜有研究的一门学问。
教学合乎自然,打开求知“众妙之门”
【郑世波】《周易》能从天地间复杂的万象中找到定律,教育也必定可以找到便于运作的规律。我们把课堂作为一个“体”,把教与学作为互生共长的一对主要矛盾,不断加强教与学的研究,将传统的“教”改变为“导”,强化“导”的三个主要功能,即导学生兴趣点、导学生困惑点、导学生领悟点;同时注重学生“学”的方式研究,突出学生自我构建的三个主要途径,即知识的反思、知识的积累、知识的探究,逐步形成了具有我校课堂教学特色的“八导八学”导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学习的困惑点和领悟点为“导”的立足点,经过师生“导—学—疑—导”四个步骤,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优化。第一个“导”重在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学”指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归纳为“八学”,即自学式、合作式、提问式、归纳式、类比式、辩论式、点拨式、探索式;“疑”是指学生自主学习后质疑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情确定导的方法的重要环节;第二个“导”是引导学生解惑、顿悟和拓展的关键环节,导的主要方法归纳为“八导”,即导问题情景点、导学习兴趣点、导学习质疑点、导学习障碍点、导学习发散点、导学习归纳点、导学习方法点、导学习反思点。
【陶继新】导学生的兴趣点,会由情感高效导致学习高效;导学生的困惑点,会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从而进入记忆的深层;导学生的领悟点,是让知识上升为智慧的“众妙之门”。这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需要认真研究教材,也需要关注学情,还需要教师的感悟力。突出学生的反思、积累和探究,可以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品质,甚至可以让他们拥有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看来,“八导八学”导学模式具有很高的教学品位,成了你们教与学的致胜之道。
【郑世波】“本立而道生”。我们确立了“发展学生天性”这个教育之“本”以后,提出了学校的办学理念,生成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求知的需要确定教师教法,即以学定导的“导”的核心功能。对我们来说,这种全新的教育观、教学观没有现成的模式来套搬,只能与教师们一起去领悟、去实践、去创新。为此,2005年起我们把课堂研究作为打造“研究型”、“创新型”教师队伍的主阵地,让教师们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快速成长,让教师们在新的理念下感受育人的成功,享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对此,感悟最深的还是老师们。老师们说,过去教学是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照搬给学生,老师不用动脑子;现在,学生常常即兴提出一些高深的问题,没有了教参上的现成答案,要想在课堂上不出丑,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全面丰富自己,这一“逼”,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
【陶继新】创新与研究的过程,会遇到困难,可是,当在破解困难过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的时候,就会品尝到成长的无限乐趣。这当是教师持久幸福的源泉。反之,安于现状,无所事事,会越来越倦怠,越来越觉得生命了无意义。你们的教师在农村学校教学,非但没有倦怠感,反而觉得工作得很有意义,这与他们的研究创新且不断收获成功不无关系吧。
【郑世波】在教育教学中,如果我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重复“昨天的故事”,教师们会不自觉地在教学中产生倦怠感。事实上,学生在成长,时代在变化,教师只要深入研究教与学,就会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我们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出发,确立了“今天课堂中的问题就是明天的研究课题”教育科研常态化的校本教研思路,采用问题式和递进式研究方法,不断在问题的解决中实现自我的超越和发展。课堂中教法与学法的创新也带动了教学常规变革,实现了教案中问题“导”与“学”的优化,单元中整体“导”与“学”的高效。现在,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陶继新】问题式和递进式研究方法很有价值。只有发现问题,才能研究问题;只有研究问题,才能破解问题;只有破解问题,才能不断发展。但这种发现、研究与破解,不应当是在同一个平面上滑移的,而应当有一种递进与升华的特质。这样,教师才能清醒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并从中获取特殊的愉悦。于是,就有了幸福的人生。
【郑世波】教师在教学中只有获取特殊的愉悦,才能享受到育人的幸福和快乐。为了给教师创造这样的教育氛围,我们加强了对教师教育教学评价的改革,设立了《松柏初中教育教学特殊贡献奖》,把教师们管理创新能力、课程创新能力和课堂研究能力纳入教师学期考评,让乐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教师得到认可,从而享受教书育人的成功与快乐。目前,全校42名任课教师,县级以上骨干教师26人,被誉为“特别能战斗”的优秀团队。
【陶继新】让努力工作取得成绩者得到相应的奖励,对其本人来说是一个激励,对其他教师则树立了榜样。于是,老师们就会更加努力工作,这就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能量场。这种场效不但会让教师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而且还会影响到全校的学生。不断提升的教师的教学水平自然会越来越高,而他们良好的心灵状态,更会给学生送去正向的能量,从而让他们也拥有积极的心态。
激发师生潜能,开拓课程文化“疆域”
【郑世波】教师的潜力是无穷的。教师们在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的同时,主动开发一些特色校本课程,使我们在培养“自然之骄子”目标上更进一步,在特色办学上再上一层。现在,我校围绕“自然之骄子”的培养已形成了“六大课程”体系。一是以文明礼仪教育为内容的地方课程,让学生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二是以国家必修课程为内容的国家课程,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三是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开发的国学、书法、曲艺等内容的学校课程,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四是以各班的小组自我管理、手工制作等内容的学校课程,提高学生融入社会的基本经验;五是以趣味数学、趣味哲学等内容的学校课程,增强学生基本思维;六是以校内外种类繁多、名目丰富的植物作为研究内容的学校课程,加强学生探索自然的基本方法。
【陶继新】具有当地特色的课程,那是你们独有的。可是,现在农村一些孩子,对当地的这些地理风貌与风俗人情却似乎有点熟视无睹。你们让教师开发这些课程,学生也参与其中,就弥补了这个缺憾。在使用这些课程的时候,学生会留心身边的“风景”,会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会更爱自己的家乡。而且,当师生对这些课程越来越喜欢,越来越有研究之后,就会形成一种课程文化,进而形成学校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但教师具有巨大的潜力,学生亦然。而且,师生在构建课程文化过程中,也实现了自身的成长。
【郑世波】课程文化不仅能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还能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本,教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这两个“本”是学校发展之根本。教师只有善于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才能开发出学生喜欢的课程。我校围绕培养“自然之骄子”这一核心理念,发动教师对综合实践课程和学校课程进行有效性研究和开发,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把学校“小课堂”同自然“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目前,我校师生自主开发编写了《健身健美,幸福人生》、《激扬文化,演绎人生》、《卓越艺术,卓越人生》三大系列的校本教材;学生以家乡九仙山为主题,确立了30多个自然与人文资源研究课题,开展九仙山植物物种调查研究、九仙山中草药研究、九仙山文化与旅游开发对策的研究等系列综合实践活动。通过野外考察、采集标本、采访调查等形式对九仙山的物种、中草药及不同景点流传的历史传说、名人故事进行收集整理,详细了解每种植物或中草药的生长习性及主要用途。制作各类植物标本1000多件,撰写有价值的研究报告60余篇。其中,王磊同学撰写的《关于九仙山黑牛场杜鹃花园保护的建议》,运用植物生长原理促进杜鹃花园规模发展的做法,得到了五莲县风管委领导的高度重视。这位同学的课题研究源于大自然共生共荣的道理。九仙山素有“江北最大野生杜鹃花园”的美誉,着实吸引了不少的游客。为了突出杜鹃花,有人下令将有碍杜鹃花观瞻的树木和灌木统统砍掉,没过几年,杜鹃花纷纷枯萎或死掉。究其原因,杜鹃花是喜阴物种,失去高大树木和灌木的保护,怎会有杜鹃花繁荣昌盛?他决心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保护好九仙山,让家乡更美丽!
课程的开发,学生有参与权和评价权,对学生不喜欢、不满意的课程采用“淘汰制”,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才逐步形成了具有山区学校特色的精品课程和课程体系。
【陶继新】“淘汰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了课程构建与实施过程中的学生意见。学生在评价课程的时候,既反映着孩子的心声,又有着超越大人想象的真知灼见。所以,尊重他们的意见,并让他们对课程拥有实用权与否决权,他们会有受尊重的感觉,并由此提升其学校主人公的意识。而这一意识觉醒之后,学生的发展便有了持久的动力。
尊重学生天性,日新盛德养成“自然”
【郑世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关注学生成长中的自我觉醒和自我超越才能发展学生的本性,教育才能走向“自然”的本质。“学校即社会”,学生在学校这个“大社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果能充分发展他们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就能更有助于形成学生自我构建、自我发展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为此,我们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着手,构建实施了“用班级文化引领学生行为、用小组自我发展管理规范学生行为、用评价激励机制发展学生行为”的班级自我管理体系。遵循“分工合理、量化科学、内化行为、强化自评、突出激励、自我发展”的原则,努力为学生搭建一个“民主、合作、竞争”的学生自我管理的平台。
【陶继新】学生有了自我管理意识与行为,学校管理也就进入到了管理的高层境界。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当学生的内在追求变成自觉行动之后,学科管理就变得易如反掌。因为传统意义上的被管理者,因其自我管理意识的增强,在某些时段也变成了管理者。而且,在这种管理过程中,他们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管理才能彰显出来,道德品质也会不断提升,“民主、合作、竞争”的意识更是深深地扎到了孩子的心里。
【郑世波】把班级还给学生,把发展权交给学生,也顺应了学生成长的自然天性。面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日自评、周互评、月总评,更能激发学生去认识自我、改变自我、超越自我。小组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小集体,小组的荣辱与他们息息相关,他们因自己的一点成绩被其他同学赏识而快乐,也因自己的失误被宽容而激动。
对此,初三学生刘志浩感慨地说,当我们在班级管理中表现突出时,我们便会为自己的小组而骄傲,从而使我们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更加出色。初二学生于照谈到小组自我管理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周评”使我们49颗心紧紧凝聚在了一起,我们不再是入学时那一群格格不入的少年,它让我们彼此之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相识到相知,它架起了我们沟通的桥梁。面对激烈而又快乐的竞争,我们乐此不疲,也许,这就是我们“90”后表现出的青春活力,表现出的火红年华的勃勃豪情……
【陶继新】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是自然的,解决这个问题的传统做法是教师的批评指导,这当然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可是,教师往往有居高临下之势,学生往往有诚惶诚恐之心。可是,学生自己评说学生,彼此就少了心理的栅栏,评说者很少顾忌,被评者也少害怕。如果其中再有宽容等品质的存在,就会让这种评说变得更有人情味,也更有效果。
【郑世波】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是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关键。我校始终把学生成长中合理的需要作为学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走近学生心灵,倾听学生心声,为学生搭建属于他们自己的发展舞台。学校分别成立了校级和年级学生管理委员会,他们定期对学校管理提建议、谈看法,说自己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学校从建议中分析不合理的原因,不断更新构建更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和发展舞台,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才是学校发展的主人。
【陶继新】学生是学校中的主体,可是,在学校管理上,往往又成了弱势群体。然而,正是在这个变异了的反差中,学校管理也就变得少了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进而也就有了学生管理上难以解决的难点与烦恼。你们成立学生管理委员会,让他们成为学校发展的主人,可以称得上学校管理上的“拨乱反正”。“正”则顺乎学生之意,顺则心理舒畅,积极主动。于是,学校管理也就步入正轨,学校发展也就驶入了快车道。
崇尚文化立校,打造高效发展“引擎”
【郑世波】近几年,学校坚持“用理念引领学校发展、用文化管理学校”的办学宗旨,围绕“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自然之骄子”的办学理念,逐步构建起“日新其德、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提升师生生命质量”的教育使命等内容的学校核心文化。其核心文化的形成不是为了过度跟风去“包装”学校,而是让她真真正正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引擎”。为此,学校先后重构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和课程文化,为打造一支“研究型”和“创新型”教师队伍注入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也为学生健康成长生成了认识自我、改变自我、发展自我的自驱力。
【陶继新】当学校理念内化于师生心里之后,就会出现“不令而行”的“文化”景观。教师团队的发展,学生的自我超越,都会变成主动的诉求。主动与被动一字之差,而形成的学校发展态势却是天壤之别。正是因为有了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才有了你们学校持续而又快速的发展。
【郑世波】人的潜能是巨大的!我们就是想通过“自然教育”,把学生那份天性挖掘出来,让他们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和发展。我们专设了一个无字墙壁文化区,学生通过每学期一图一“悟”,领悟人生中志、德、学、思、博的意义,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学生的发展储藏一片终生受益的“绿洲”。
【陶继新】有的教师,甚至专家,也因没有悟性而缺少了应有的生命话语。其实,孩子生而就有悟性,只是有些被教师与家长扼杀了而已。如是下去,未来就少了发展潜质,少了生命的灵动之气。你们开发学生悟性,会让他们在未来的成长中更具生命张力,更有发展前途。
郑世波校长简介
郑世波,山东省五莲县松柏镇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山东省教育学会教育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山东省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跟进式指导专家团队成员。发表《让学校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乐园》(《教育前沿》)、《突出文化核心导向,打造学校特色品牌》(《山东教育》)、《觅得源头活水来》(《现代教育导报》)等二十余篇论文。先后荣获日照市优秀教师,日照市名校长,全国优秀校长等荣誉称号。
(完稿于2011年3月6日;作者:陶继新、郑世波。)
(收入《名校解读——陶继新对话名校长4》书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