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教育奠基中国”栏目
【陶继新对话名校长系列之一】
在素质提升的正道上行走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师生发展探寻
陶继新 陈召华
【编者按】近年来,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先后获得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山东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科普示范学校、山东省示范家长学校、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师生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那么,其中的原因何在?就成了人们叩问的一个话题。为此,
“12345的发展思路”
【陈召华】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学校逐步形成了“12345的发展思路”,即坚持一个理念,积极实践“一切为了师生发展”的办学理念;落实两个全面: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树立三种意识:牢固树立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实施四大战略:依法治校、文化立校、科研兴校、名师强校;推进五项工程:德育网络工程、教学改革工程、教育信息化工程、名师培养工程、安全文明校园工程,着力构建师生发展的软环境。
【陶继新】“12345的发展思路”,与你们学校快速发展有着内在的维系。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就必然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的要义就是为了全面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规范不是限制,而是按规则办事,特别是要按素质教育的规则办学。在这个基础上,关注办学特色,才能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立校非常重要,学校里如果缺失了文化的气息,没有文化的支撑,就不成其为学校。不过,文化建设还不只是在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构画出一个理想的框架,更重要的是,还要将这种文化内化到师生的心里。如果没有这种内化,所有的构想都会成为一个只有梦想的乌托邦。
【陈召华】充分尊重师生的发展意愿。学校发展离不开广大师生的参与支持,凝心聚力共谋发展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做法。学校发展的主体是师生,师生的发展更需要尊重师生的意愿,我们每年都向师生寻计问策,在广泛听取师生意愿基础上,确立师生发展规划,努力为师生发展搭建平台,着力为师生发展做好服务,创造积极浓厚的师生发展氛围,引领师生健康发展。
【陶继新】向师生寻计问策体现了一种民主意识,也与您的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一脉相承。因为真正为了师生,就要考虑他们的所思所求,就要让他们参与学校发展的规划。试图让师生发展,就是将他们置于发展的主体之中,而不只是冷眼旁观者。在寻计问策的过程中,也是师生群体智慧呈现的过程,其中会有很多学校领导意想不到的可行之策。学校一旦采用了这些策略,不但对学校的发展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是对出谋划策者的一种高度认可,还会增强他们以学校发展为己任的主人翁的意识。
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
【陈召华】师德是教师发展的灵魂,创办优质教育,建设一流学校,师资队伍是第一资源,而高尚的师德是一流师资队伍的第一要素。学校始终把加强师德建设作为教师发展永恒的主题。我们始终把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作为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把廉洁从教作为师德建设的严格要求,把对学生的关爱作为铸就高尚师魂的具体行动,通过制度建设,管理机制的构建,师德培训活动,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增强职业道德意识,提升职业道德素养,筑牢教师发展的根基。
【陶继新】教师之所以称之为教师,第一要义是品德高尚,不然,教育出来的学生就会在人格上出现问题。你们关注提升教师人格品位,可谓抓住了学校发展的关键。市场经济特别是社会道德失范等对教师的灵魂会产生冲撞,致使有的教师失去了为师者的风范,甚至失去了道德的底线。这样的教师,不但不可能教育好学生,还会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障碍,进而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发展。
一、建立教师成长机制
【陈召华】要想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就要建立教师成长机制。首先,通过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工作,坚持不懈地抓新任教师起步阶段的全面培训。学校为每一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指导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培养。做到一个明确,就是明确导师制的责任和目标,落实责任制;两个把关,就是严格把握过程关和结果考核关;三个满意,就是保证学生满意、老师满意、学校满意;四是合格,就是被指导教师做到师德合格、常规落实合格、工作能力合格、工作业绩合格。这样,通过导师制工作的开展,每年一批青年教师都会脱颖而出。
【陶继新】青年教师,特别是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由于缺少相应的教学经验,有的时候在初出茅庐时就遭遇到失败的打击。这无异于对其当头一个棒喝,让其一开始就对教学产生畏惧心理。你们采取的导师制,不但消除了他们的畏惧情绪,还使他们一上课就做到了心中有数,甚至可以初尝成功的喜悦。这样,就会在其心理形成一种良性暗示,由此喜欢上教学。如是一段时间之后,达到“三个满意”与“四个合格”之后,他们就会迎来一个属于自己的教学的春天。
【陈召华】二是为不同层面的教师群体搭建发展培养平台。针对青年教师群体开展“教坛新秀”的评选与培养;针对中级教师群体,开展“教师标兵”的评选与培养;针对高级教师群体,开展“学校名师”的评选与培养。这些教师的培养实行动态管理,强化过程管理考核,突出培养实效。从而引领不同层面的教师都能确立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激活教师的工作激情与成长意识,逐步实现专业成长。
【陶继新】让各个层面的教师都感受到成长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学校的发展就有了源源不断的生命活水。教师如果一直在同一个平面上滑移,时间一长,就会生成职业倦怠心理。所以,学校要为他们设计一个又一个可以追求到的理想目标。通过这些目标的实现,来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信心与激情。因为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不但要教好课,还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这种状态,会在有意无意中辐射到学生身上,从另一个侧翼开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甚至是神奇的学习效果。
【陈召华】三是实施制度引领,把每个教师的发展状况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并且占教师考核权重的三分之一。
【陶继新】有效的评价制度,是教师发展的有力保障。特别是对这方面考核权重的加大,会使老师们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教师素养提升了,学校的发展就成了必然之势。
二、创建学习型组织
【陈召华】我们把创建学习型学校,建立长效学习机制作为重要举措。一是学校创办了《研究·交流·探索》校刊,为教师的交流展示提供了阵地;二是定期开展学科研讨会;三是“走出去、请进来、带下去”,拓宽学习交流渠道;四是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为抓手,将教师的学习成果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考核;五是每学期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
【陶继新】老师要想发展,学习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这里所说的学习有读书,也有研讨,还有“走出去、请进来、带下去”。学习要关注过程,也要关注结果。如果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自身的成长,又可以收获一个又一个的成果,学习就不会成为一种外加的负担,而是变成了一种自我需求的精神追索。
三、实施课题带动战略
【陈召华】“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实验室”。学校倡导“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以教育教学实际中遇到的“真问题”、“小问题”作为研究内容,以行动研究为主导,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着力突破教育教学难题,实现教育教学发展创新。仅2008年,全体教师就以个人或课题小组形式开展了197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形成了个人、团队课题并存,校内、校外课题结合,短期、长期课题互补,小课题、大课题共进的课题研究格局。
【陶继新】欣赏您的“教师即研究者”“教室即实验室”等课题带动战略。不过,这个研究不应当是狭义的,而应当是广义的。课题研究是研究,其他方面的研究也是研究,如研究教材、研究学情、研究习惯养成等,时时处处都有研究的“课题”,而不一定是上面哪个机构定下的课题。关键是要让教师有一种研究的意识,即有属于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研究结论。我反对那些跟在别人后面没有自己思想的研究,反对做了很多课题研究只是为名而不是为实的研究。而教室要想成为实验室,就要有真正意义上的“实验”,实验有动脑,也有动手,还有手脑并用,也要有实验的预期与结果,还要有属于自己的新的发现。这样,教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既要有“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探索,还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守,最好还要有破解问题之后的特殊惊喜,即“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审美感受。而如果进入到这种境界,就会在研究中产生超越意义上的幸福感。
四、注重校本研训
【陈召华】我们学校注重以校本教研为途径,以活动为载体,研训结合,创造发展契机,让教师在参与和体验中实现成长和发展。比如近两年,学校积极创新校本教研方式,以主题教研形式丰富教研内容,提高教研实效,逐步形成了主题教研活动学术性、研究性、实效性和开放性的特色。比如我校生物学科教研室在今年3月举办了以“教师自主成长”为主题的研讨会,邀请了市教科研生物教研员,全市部分青年教师培养对象及指导教师到校与我校教师围绕“教师自主成长”这一主题张开交流研讨,分享成长体验,交流成长规划,共同制定发展规划,有效激发和引领了学校青年教师对个人自主成长问题的关注,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很好引领作用。象这样的主题教研活动,由学科教师针对自身成长问题的交流和研讨,有同伴榜样的指导和帮助,有专家的启迪和引领,其效果当然不是一般性的教研活动所能比拟的。
【陶继新】你们的“教师自主成长”为主题的研讨会,由于突出的是自主与教师的全程参与,自然就调动起了全体教师的积极性。而专家的引领,不只是提升了研讨会的品位,更重要的是,让青年教师在与专家面对面的对话研究中,学到在同行中难以学到的东西。
教师要想真正发展,就应当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但是,如果个人制定,可能会制定得很好,也可能失之偏颇。而共同制定,由于是集群体智慧,目标就有了上乘的质量与可行性。特别是青年老师,更要有一个奋斗目标。青年老师在朝着这个既定的目标前进的时候,终始会有一个动力在推动他。这样,几年下来,就会有一个大的发展。不过,我不太主张青年教师过早地出名,厚积才能薄发嘛!而且所有速成的名师,都是昙花一现者;而大器晚成者,才能笑到最后。所以,我主张青年教师沉下心来,在课堂教学上下一番真工夫,同时又不断地通过阅读高层次的作品来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时间一长,名师便会不求自得。因此,在定发展目标的时候,既要让青年教师看到美好的前景,又要让他们为未来真正意义上的腾飞打好基础。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实践了“三位护航、主题体验、师引自塑”学生成长模式。
一、三位护航
【陈召华】所谓“三位护航”,即成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学生教育协会,打造教育合力,提升育人成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塑造一个全面健康发展的学生,仅靠学校单方面是不能完成的。学生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之中,三者对学生的教育各有优势和局限性,若三者联系不够紧密,配合不够默契,出现脱节,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有机结合,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才能使学生时时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最终达到健康成长的目的。学校在成立家长学校、家长-学校联谊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以学校教师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和社区人员代表组成的三结合学生教育协会,定期召开协会例会,研讨学生教育问题。
【陶继新】学生教育协会是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组建的具有教育合力的一个组织,肩负着为学生“三位护航”的重任。学生将来要驶向一个遥远的远方,由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前行的路上会遭遇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如果没有真正关心他们的人的护航,就可能迷失方向,或者被困难所阻隔。所以,护航就不是只管当下,还要管其一生的“安危”。更重要的是,护航的最终目的是不护,而是让他们自己学会自我保护、自我掌控航行的方向,自己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自己走向理想的彼岸。这样看来,护航者可谓任重而道远。所以,教师在关注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时候,更要关注他们的思想人格与行为习惯的养成等。如果仅仅是为了目前考个好的成绩,成立这样一个协会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教育学生,不只是学校的任务,也是家长的义务,还是社会的责任。在达成这个共识之后,三方还要一起作好护航的计划,商讨护航的方法,特别是在让学生自己学会护航方面,进行持久而又有效的努力。
二、主体体验
【陈召华】所谓“主体体验”,就是通过主题教育和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体验式教育。初中三年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生中十分重要的阶段,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转换的重要时期,我们立足“教育学生三年,影响学生一生”,规划了生活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的“三生”主题教育体系。
我们还规划了主题活动体系,将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活动,根据历时长短分为活动月(如读书月、志愿者服务月等)、活动节(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活动周(如安全教育周、中华文化周、英语周等)、活动日(如各种节日和纪念日等)。通过开展上述教育活动,着力增强学生的“十种意识”(自尊意识、感恩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诚信意识等),养成“十种习惯”(饮食习惯、学习习惯、运动习惯、守时习惯、反思习惯等),提升“十种能力”(研究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等)。促进学生在体验中充实生活、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陶继新】“教育学生三年,影响学生一生”说得好!根据这个理想,你们所涉及的主题活动体系,几乎涵盖到了学生生命成长的所有层面。由于这些活动贴近学生实际且使他们心里喜欢,学生参加起来就会兴趣盎然,从中体验到特别的快乐,三年过后,就会在学生的心里定格为一种持久的幸福。他们所学到的十种意识,都是当代优秀人士必备的品质;所养成的十种习惯,都是走向成功必须的习惯;获取的十种能力,都是走向成才之路的必备条件。影响学生一生,“岂虚言哉”?
三、师引自塑
【陈召华】所谓“师引自塑”,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进行自我塑造。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引领,需要教师以关爱为本,精心指导和耐心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自信心。学生成长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成长,学生健康成长最为重要的是内驱力,学校以“每日反思、每周小结、每月评价”为载体,促进学生自立、自强,实现自我成长。
【陶继新】教师的引领相当重要,但是,最终形成自己的素养,主要还是要靠学生本人。正如孔子所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不过,学生真正抵达自我成长的境界,必然要经历一个不短的过程。所以,教师不要急于求成,正像您说的那样,要“耐心教育”,因为任何一项良好品质都不是一朝一夕而形成的。所以,耐心教育是对教师必须的要求,没有对学生持之一恒的关爱,就很难有这样一种耐心。这里面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教师之爱必须是真正的爱,唯其如此,教师才能在学生的心里树起敬仰与信赖的丰碑,才能真正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反过来,学生的自我成长,以及由此产生的自信心,又会给教师以精神鼓舞。这种良性循环的结果,就使得“师引自塑”走上一个理想境界。同时,在学生形成这些良好品质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心灵和谐至关重要,没有这种和谐,教师再耐心也多事倍功半;而有了这种和谐,则可以事半功倍。
打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高效愉悦”课堂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校着力在打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高效愉悦”课堂上下功夫。
一、“三次备课”使教案趋于完善
【陈召华】我们变革备课方式,变备课为研究、变教案为学案,具体来说,我们实行“三次备课”,先是集中学科骨干教师利用假期充分研究,形成公案,然后提前一周实行集体备课,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最后每位教师进行个性化修改使用。
【陶继新】这样备课而形成的公案,不是一个人的知识积累,而是骨
二、以学案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陈召华】以学案为载体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退到后台,将学生推到前面,围绕学案设计的情景任务和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广泛参与、深度参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建构知识。
【陶继新】学案与教案虽只一字之差,反映出来的教育思想却是天壤之别。学案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在整个课堂上的自主参与的广度,研究问题的深度,以及学习之时的热度。事实上,学生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远远超过了教师的想象,大凡放手让学生主宰课堂者,几乎无一例外地获得了惊人的成果。不过,这并不是彻底否定教师的作用,在其退到后台之后,他们依然是这台“戏”的导演。尽管不动声色,可是,却始终关注着学生的学习的动向,特别是学生的研究一旦脱离教学航道时,“导演”就会及时地进行引航,使之重新走向正轨。不过,即使如此,教师依然是引领者,依然不能越俎代庖,依然要让学生在这台“戏”上尽情地展示风采。
三、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
【陈召华】深入探索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方式。我们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构建小组合作团队。小组内通过角色、资源等分配,让学生承担相应职责,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小组内没有主角、配角之分,每个学生都是小组的主人,小组内相互帮助,能者为师,合作学习,能者不自私,后者不自卑。
小组合作遵循“展示收获、聚焦问题;组内讨论、达成共识;班内展示、组间互动;集中突破、点拨升华”的程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以小组为单位,重团队轻个人,重过程轻结果,将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实现了合作共赢,形成了人人乐学、爱学、能学、会学的可喜局面。
【陶继新】小组合作学习形成的是一个个学习共同体。由于没有主角、配角之分,人人都可以为师,人人也可以为生,有的时候在同一节课上,师生的角色也会几次变化。而且人人都有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人人都能获取小组其他成员肯定与鼓励的成功感。如果说小组展示是在小组之内获得激励的话,班内展示则使得展示者有了更大的荣耀。而且这个展示还不是平面的,还有组间互动,还有集中突破、点拨升华,这就使得这个过程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质量与品位,成为学生由个人到小组再到班级学习的一次升华。这个学习过程,由于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小组所有成员几乎是一荣俱荣,一耻俱耻。为了给小组争光,每个小组成员都会不遗余力地努力,都会将自己的收获奉献给大家共享。于是,小组组员之间,就自然形成了一个和谐体,一起去与其他小组一争高下。和谐与竞争的联姻,就有了既愉悦高效,又具一定品位的课堂景观。
打造课堂文化
构建高效课堂,不能是为了高效而高效。东营市实验中学在高效课堂打造的过程,使其有了“文化”的味道。
【陈召华】一是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人文课堂。学生感受到尊重、平等、关爱、理解,受到激励、鼓舞、鞭策、指导,在自主的时空中学习和成长。二是思维活跃、动态生成的智慧课堂。师生心灵对接、情感交融,通过高密度的思维对话,高层次的思维拓展,与文本碰撞,与生活对接,师生共同分享成功,动态生成智慧课堂,有效实现三维目标。
【陶继新】打造人文课堂,需要心里放松的人文化的氛围,所以,喜欢您所说的民主与平等,因为传统的课堂,大多是师尊而生卑,更没有民主可谈,学生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的,没有心灵的自由。这样,学习就缺失了驰骋神思的可能性。你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在人格上是与教师平等的。师生如果都有了这种民主平等意识,宽松和谐就会不求自得,学生的思维自然也就活跃起来,高效课堂也便随之生成。
【陈召华】科学调控作业,实现减负增效。我校在作业量控制方面,做了很多尝试,明确规定,只有语数外三科在当天有课时布置少量作业,其他学科一律不准布置课外作业。作业实行“自选菜单式”,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层面的作业;作业形式力求多元,有巩固型、实践型、动手型等多种形式。从而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课外活动,进而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陶继新】控制作业量是减轻学生负担的必备条件,学生如果身陷题海之中,不但心力交瘁、疲于应付,还会产生厌学情绪。特别是一些质量低下、多次重复的作业,非但不会提升学习的质量,有的时候还会让学生越做越感到无所适从。而你们则不然,实行的是“自选菜单式”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与能力大小各取所需。这就有了人性化的特点,学生在做这样的作业时,就会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与老师的尊重。而作业形式的丰富与多样,增加的不只是学生的选择空间,还有其做作业时的自由心态。良好的心态,对于学生各个方面的成长,都是有百利无一害的。
【陈召华】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我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通过制度,引导教师科学设计校本课程,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几年来,开发了富有区域特色的系列校本课程,如探寻黄河文化、保护湿地生态、走进孙武故里、感受吕剧艺术、深入生态农业等,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陶继新】现在,校本课程在彰显学校特色甚至形成学校品牌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所以,很多学校都在开发属于自己的校本课程。你们开发的这些课程,是就近取材,很有意义,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而形成的,这便有了巨大的生命力。
【陈召华】我们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如音乐欣赏、文学沙龙、小法庭模拟、经典诵读、网页设计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特长,发展个性。
【陶继新】特长的培养与个性的发展,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在这些活动课中,往往可以一展身手,赢得师生的喝彩,从而从自卑的泥潭里走脱出来,甚至由此改变了原有的生命状态。这种改变,不但对其当时学习其他课程会有帮助,还会迁移到其他很多方面,甚至对其一生的成长产生影响。
【陈召华】学校是教师成长的乐园,教师在这里才能得到了展示,能力得到了提升,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全国优秀教师、齐鲁名师、特级教师、省教学能手,教师们在教育中成全了生命,享受了职业幸福。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沃土,以中国正泰品学奖获得者山东省十佳中学生许琳、中国正泰品学奖获得者崔文婉、中国正泰品学奖获得者山东省十佳少先队员王石宇为代表的一批批优秀学生满怀自信从这里走出,为未来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陶继新】上次去你们学校采访的时候,就充分感受到了您的真诚与敬业精神,您的理念与思想,已经在这所学校里生根开花结果。不是吗?老师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一种动力支撑;学生健康成长的脚步,仿佛是在为未来的幸福成长奏响了一曲乐章。相信实验中学的未来,定会续写更加动人的诗篇。
陈召华校长简介
陈召华,男,1962年9月出生,山东省利津县人。1981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先后在山东省利津县农技中学、利津二中、利津一中、东营市一中、东营市实验中学工作。2003年5月任东营市实验中学校长、党委书记。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教育创新人物(校长)提名奖、东营市劳动模范、东营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
(载《中国教育报》,
(收入《名校解密——陶继新对话名校长2》书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