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嘉祥成为吸纳人才的聚贤之地――县委书记刘建良的教育情结
让嘉祥成为吸纳人才的聚贤之地――县委书记刘建良的教育情结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4-01-13

让嘉祥成为吸纳人才的聚贤之地
——县委书记刘建良的教育情结

陶继新

 

这次在嘉祥,深感教育上的变化之大。而校长和教师又往往“追根溯源”,谈到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支持。为此,笔者走访了县委书记刘建良。
  刘书记不仅对嘉祥教育的诸多情况了如指掌,而且谈了不少崭新的理念与自己的思考。特别是关于县委、县政府关心教育和如何留住人才的一些阐释,他往往能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进行合乎情理的理性透视,令你感到是在与一位富有思想与创新思维的领导对话。于是,交谈变得情趣摇曳,意蕴丰长。

199712月,刘建良就任嘉祥县委书记不久,已跳槽到济宁某学校的嘉祥一中的五位教师便登门“造访”,恳请书记“高抬贵手”放人。嘉祥一中是全县的“最高学府”,这几位教师又都具有一定的教学水平,“故土”不再难离,“人才”执意“出行”。
  是夜,刘书记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为此激动,也为此担忧,这五位“先行者”的举动,给他送来了一个颇不愉快的信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由发达地区享用,欠发达地区“买单”的现象,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人才为社会所有,流动是必然趋势。某一地区试图强行阻止人才外流早已归至“明日黄花”。只有把本县的教育办好,把学校办得有吸引力,才能留住人才,走了的可以回来,外边的可以流进来。
  然而,没有聚拢人才的得力措施,试想让嘉祥成为吸纳人才的聚贤之地,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刘书记对笔者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从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开始。但是,这对县财政来说又是不可能的。在这种两难的命题面前,刘书记说,县财政不会减少对教育的投入,然而超越财政支付能力过多地投向教育也不现实。为此,县委、县政府用市场经济的观念找到了破解这一难题的办法,即“给路子”重新整合教师、设施、资产等教育资源,“给办法”一切为教育让路及“软”投入的方法,使嘉祥教育走出了一条不是靠财政投入而是靠市场配置资源的新路子,使嘉祥教育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景象。
  嘉祥一中西南角拆迁问题数年未能解决,学校领导打电话要到县委向刘书记汇报。刘书记放下电话便立即赶到一中,会同相关单位,在现场拍板定案,拆迁问题由此划下一个圆满的句号。从一中打电话要求汇报到问题解决,只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刘书记说,教育无小事,小视不得,怠慢不得。一中是嘉祥教育的一个窗口,是人才荟萃之地,为了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县委、县政府的服务必须及时到位。一中申请征地,很快,东邻的独山未花分文地变成了学校的“领地”。现在独山之上遍植各色树木,绿树青山为一中平添了盎然的诗意与宜人的秀色。此外,在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县委、县政府为一中及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出台了筹资、贷款、引资等一系列的政策,最大限度地减免了教育上的税费收取,为教育发展开放一路绿灯。目前,一中不仅有国家一流的教学大楼与现代化设备,还有了花草遍地的校园环境。教学环境好了,教师的生活待遇提高了,人才不外流了,走出去的也开始回来,迄今,已有几十个“出行”的人才重返一中。外地一些非“梧桐”不栖的“凤凰”也看好了一中。刘书记说,一中从人才外流到人才回流,关键是学校为老师们提供了适于自己生存发展与挥洒才智的空间。他们有温馨的居室,优雅的教室,人文环境宽松,生活待遇优厚,个个因其是一中人而自豪。
  刘书记还向笔者谈起县实验小学教学大楼的落成,嘉祥四中的征地与资产重新整合,萌山中学等一批高水平民办中小学的崛起等。他说,近三年来,嘉祥县社会力量办学已经形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在校学生达22000多人的办学规模,与国办学校形成了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态势。仅县城区的国办学校这三四年间每年投资都在1000万元以上,所有学校的教学设施和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从近几年嘉祥教育的规模日益扩大和质量不断攀升中,嘉祥县委、县政府总结出一条经验:只要县委、县政府为教育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创造一种好的机制,教育就会还你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飞速发展。这使我不由得想起几位校长对笔者说的一句话:“如果说有的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给教育发元宝的话,我们县委、县政府就给了教育一棵摇钱树,只要我们轻轻一摇,资源便会滚滚而来。学校征地可以选取最佳位置,而且价格异常低廉,甚至是无偿提供;教育上提出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大都亲自出马,令疑难于顷刻之间解决。可以说,嘉祥教育成了受县委、县政府特殊关照的一方“圣土”,老师们在这里不仅可以安居乐业,而且还能够得到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生命体验。刘书记十分欣喜地告诉笔者,目前,嘉祥教育已经成了凝聚人心、人才荟萃之地。
  不过,中国有句俗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教育倾注过多的精力,投入过多的资金,并不会像搞“形象工程”那样容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即便现在留住了一些人才,“开花结果”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政绩的彰显更是指向较远的未来。去做这种“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情,是否有碍于领导的“发展”?为此,刘建良书记淡然一笑:“嘉祥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办的事情很多,人民群众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十分迫切,广大干部也有尽快把经济搞上去的热情和积极性。越是这样,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就越要头脑冷静,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原则,为快速发展经济注入内在的动力。这样做了,眼前政绩不大、不明显,但后劲足,潜力大。坚持按这条路子走下去,嘉祥的经济就会逐渐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嘉祥县委、县政府重视教育,发展经济,便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在,必将为嘉祥未来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嘉祥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原载于《大众日报》,2002815日。)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