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难而进中播撒收获
在知难而进中播撒收获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4-01-01

曾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又是孔子之孙子思的老师,子思又教出了一个儒学大师孟子;而并称“四书”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则是反映这四位大教育家思想的精典之作。所以说,曾子既是一位儒学大师,又是儒家文化的承前启后者。

嘉祥,便是曾子的故里;嘉祥,因曾子而骄傲了两千多年。

曾子的遗风是否一如先前?当代嘉祥人对于教育有何新的思考与诠释?带着疑问与好奇,记者近日前往嘉祥,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一、危改:一场时不我待的攻坚战

    危房改造的号角从在中国大地上吹响的那一刻起,便以其凝重、庄严的音响在人们心中回荡:我们的孩子不能身处“危”中,学而怀忧!但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财政困难之时偏又危房四“伏”,令政府领导在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中,面临着一场相当严峻的挑战。

地处鲁西南地区的嘉祥县政府,便是迎接挑战而挥师行进的先锋队伍之一。

危改前,嘉祥县有安全隐患的学校多达72处,危房面积4万多平方米,仅D级危房就17557平方米。完成危改任务,至少需要投入1000多万元。

但拥有75万人口的嘉祥县,全年财政总收入仅有1.4亿元。

危改任务艰巨而紧迫,是知难而退,还是知难而进,是对县委、

县政府的一场考验。

1.领导走上危改一线。

200165,县委书记刘建良听完关于全县危房督导检查的汇报后,心情沉重,彻夜未眠。第二天一早,他便起程前去老僧堂、黄垓等乡镇察看校舍危房的情况。返程路上,他脸色严肃,一言不发。那已潜伏着安全隐患的校舍总是在他的眼前飘浮不去,那生气勃发的孩子的朗朗读书声总是在他的耳畔回响。“危房改造,头等大事!”他不只一遍地自语着。 

赶到县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召开县委常委会议。会议的主体内容,就是危改。

此后,县委、县政府的许多会议,都与“危”字相系。

县六大班子的许多领导,都走进了危改学校,与乡镇领导一起,召开动员会、调度会、现场会,举行开工仪式等。分管教育的副县长韩耀明经常深入危改一线,人们常常可以听到他那焦灼的询问,以及筹谋危改规划的沉重而又坚定的话语。

而县长周洪在全县危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更是掷地有声:“危改事关重大,必须把好‘三关’;否则,我们将无颜见全县75万人民!

何谓“三关”,怎样“把好”?

一是严把管理使用关。设立危改资金专户,成立专门理财小组,严格资金划拨程序,建立财务审计制度,确保资金全部用于危改工程。如有差错,将追查当事人和领导者的责任。 

二是把好危改质量关。建立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县长、乡镇长和校长,分别为县、乡镇和学校危改第一责任人。所有工程一律公开招标,严格实行技术交底制度、材料进场检验制度、施工挂牌制度、竣工服务承诺制度、项目终身负责制度,确保危改工程使用期不少于50年。

三是严把布局定点关。按统一规划进行危改学校选址,原则上校均服务人口在5000人之上,服务半径2公里以内,否则不予批准改建。

严把三关,是以防危改出现问题而对有关人士的约法三章,是带军令状性质的强制命令。它体现了一种法制观念与责任意识,昭示的是对危改工作的高度的责任感与事业心。

危房,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危害的一大信号。它在向人们敲起警钟的时候,嘉祥县委、县政府领导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意识也在增强与张扬。

1983年峻工的县实验小学的教学楼,经历近20年的风雨剥蚀,已经在危房的队列里徘徊。校长王娟向副县长韩耀明报告危情后,韩县长随即向县委书记刘建良进行了汇报。刘书记当即指示:孩子的安全是头等大事,不管采取什么措施,一定要确保学生的安全!要尽快拆除危楼,重建新楼。为此,教学楼的每层都安排了一位安全检查员,并且配置测量仪,密切注视危情的发生。新楼重建的图纸设计、建筑用料等,不仅韩县长亲自过问,有时周洪县长还要提出具体的意见要求。在征地与扩建学校时,由于问题比较复杂,周洪县长亲临现场,直接指挥。刘建良书记则从家带酒,设宴招待需要搬迁住家的有关人员,使祖祖辈辈在这里生存的居民心悦诚服地为教育让出了自己的家园。刘建良书记还第一个为实验小学的兴建捐款500元,并由此形成了一个为教育献出爱心的捐款活动,捐资多达百万元。学校在新建的教学大楼之前立碑以志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捐款活动,凡捐款在500元之上者,一律碑上有名。刘书记得知此讯后,又从学校要回1分钱,以捐款499.99元而与名留碑史擦肩而过。2000年暑假期间,在8000平方米的实验小学教学大楼竣工的当天傍晚,周洪县长伫立在学校院内,20多分钟的时间里,他像一尊雕塑一样一动不动地凝视着这座巍巍壮观的大楼,夕阳的余辉悄无声息地洒落在他的脸上,一抹泪水不知何时已经在他的脸上滚淌……

县委、县政府领导人的故事很多很多,不仅在教育内部传为佳话,而且也在社会上播撒了一颗颗重视教育的种子,在各个领域里生根、开花、结果。

2.多方筹措教育资金。

危改工程的完成需要上千万元的经费,这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嘉祥县来说,绝对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全由财政支付,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危改进程绝对不能因资金不足而停滞不前!

经研究,县政府提出了“全民动员,社会捐资,部门赞助,县乡财政补贴”的方针,采用“拨、集、捐、借、协、奖”六法并用的措施,积极筹措危改资金。

拨,即政府拨款。在压缩开支,停缓有关项目的情况下,县财政拿出一定数额的专款用于危房改造。

集,除领导干部和教师踊跃集资外,老百姓也成了集资的主体。嘉祥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均收入不高但由于工作做得深入细致,绝大多数村民对拿些钱修缮危房表示了理解与支持。                                              

捐,即无偿捐助。它不在于捐款的多少,而在于它体现了一种高尚精神,凸现了一种人格力量。周洪县长第一个捐款后,捐款工作在不少地方便成了一种自觉行为。马村镇胡楼村支书、村委会主任每人捐资6万元,梁宝寺镇尚庄村支书尚怀书则远去沈阳市,动员老乡捐资20万元……

借,先借后集,以解燃眉之急。有的向个体私营大户借,有的到外地好友处去借,有的向教师暂借。仅金屯镇中学就向教师借款48.8万元。

协,即通过协调,筹集资金。凡包危改学校的领导,都是千方百计地从有关方面筹措危改协调资金,仅县级领导就协调危改资金36万元。

奖,就是通过奖励,激发大家进行危改工作的积极性。最近,危改专款160万元及时拨付到位,对危改任务重、工作进度快的学校进行奖励。大多数乡镇都制定了奖励措施,规定每建好一间平房,奖励1000元;每建好一间楼房,奖励2000元。

六法并用为危改筹措资金开通了六条财路,也为群体关心教育拓开了多条通道。由于群众认识水平的提升和筹资数量的增多,既定的危改标准也随之水涨船高。老僧堂乡魏庄小学、纸坊镇申村小学、马村镇常庙小学和楚营小学、金屯镇中心小学和张樊小学等,筹建平房的计划,变成了高标准教学楼的现实,而且还扩大了规模,提高了质量。有的C级危房也已拆除重建;有的群众还提出了自己办学校、建校舍。原定计划1058万元的投入,如今却要2300万元。

日前记者前去马村镇楚营小学采访时,镇教办主任薛垂宽、楚营村党支部书记楚元进正在崭新的教学楼前共商再度扩建学校的事情。楚书记异常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5月份,老百姓就是集聚在这个校园里,又一次将他推选为村委会主任。他说,重视教育,进行危房改造,是深得民心的一大善举。谁关心教育,谁就会受到村民的拥戴。在老僧堂乡魏庄完小,记者在新教学楼前采访乡教办主任闫安全、校长李秀亚、村支部书记魏庆礼时,进一步地感受到了老百姓对教育的关注与热爱。魏书记说,我们这个只有1200人的魏庄村,就出了117个大中专毕业生、5个硕士生和1个博士生,尊师重教成了全体村民的共识。所以,老百姓对于筹资建校,个个都是举双手赞成。

目前,全县危改新征地已达153亩,拆除危房2.5万平方米,新建工程竣工2万多平方米,正在建设的0.9万平方米。全县72处危

改定点学校,除2处新规划撤消的以外,已有54处完成改造任务,11处学校正在紧张施工之中,其余5处学校也已破土动工。

危改,已近尾声;新教室里传出来的朗朗书声,清越,亮丽。

二、教师工资陈欠:通过房产交易的形式解决

拖欠教师工资,这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2001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之后,乡征县管的工资发放体制始被确定下来,教师工资及时发放方才有了政策的保障。然而对于个别欠发达地区,有效地解决教师工资拖欠问题,依然是一个未解的“方程”。于是,有的党委、政府另辟蹊径,再寻思路,使教师工资陈欠走出了困境。

嘉祥,便是另辟思路破解这一“方程”的先行者。

嘉祥县从1999年开始,就把各乡镇调度款拨入教师工资专户,较好地解决了教师工资拖欠问题;但部分乡镇仍有挤占、挪用现象。从20013月开始,乡镇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统筹,即县财政局把每位教师的工资直接拨付给有关银行,教师凭工资卡到指定银行领取工资。乡镇调度款不足部分,由县财政补齐,从而在全县建立了确保教师工资按时发放的机制。

但由于县财政财力的不足,补发以前拖欠教师的工资已不可能。县委、县政府领导总是为这个沉重的“欠”字心怀愧疚,并时刻思考着如何尽快勾去这个“欠”字,还教师一个劳有所得的心理平衡。于是,《关于通过房产交易的形式解决教师工资陈欠问题的试行实施方案》正式出台。

《方案》决定筹建第二教育小区,在征地、建设时对县内政策性收费予以全免,经营性收费予以减免,省、市收费尽力协调压缩。政策性优惠资金部分,用于偿还农村购房教师的原拖欠工资。从形式上看,《方案》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实质上,它又是将优惠政策专门给予教师的积极行为,一种既解决了教师工资拖欠问题,又满足了一些乡村教师进城居住要求的双赢方案。

小区位于县城区嘉祥镇一中以北,护城河之南,萌山公园路东,伴邻党政事业办公区,近靠商贸开发区,附近有学校、医院、公园,面山背水,交通便利,是人们理想的生活居住处。加之县委、县政府的政策支持,县教育局的直接参与管理,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更增加了它的优越性与可信度。居住面积分为12010080平方米三种,房价较低,而且分为两到三次收缴,第一次只交3万元,显然这又拥有了户型合适与价廉物美的优势。

嘉祥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居多,有的已经退休或即将退休,有的孩子在城里上班,很想在城里购买一套理想的住房。有的自己虽然尚不具备去城里居住的条件,却有亲朋好友久存此想而苦于无路;如果按照正常房价出售给这样的教师,他们便可以从中获取政策优惠的补贴,解决自己工资陈欠的问题。尤其是临近城区的几个乡镇的教师,入住城里的想法就更加迫切。所以,老师们普遍认为,《方案》的实施,是从教师根本利益出发的一项民心工程。

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解决教师工资陈欠问题,嘉祥县寻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尽管它并非惟一的途径,但却因其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而不是强调理由以求解脱的被动式,所以其启示意义就显得格外可贵。为民做官,为师主政,就要为民着想,为师考虑,不必强调“非不为也,实不能也”,而应思考“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如果真正做到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克服,教育事业的发展就会跃上一个崭新的层面。

三、管理体制改革:将“一潭死水”激成“一池活水”

传统的管理体制,使教育内部人员处于相对静止凝固的状态,难见清波荡漾的活水流淌,更少惊涛拍岸似的大浪冲撞。人们习惯了在既有的生存环境里循规蹈矩地悠然游弋,生命的激情被磨得了无生机。所以,要想还原生命的本色,意欲激活创新的潜能,就必须在传统管理体制上大动“手术”,将“一潭死水”盘成“一池活水”。嘉祥县在改革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方面,既有“同室操戈”的刀光剑影,又有稳定人心的得力措施,形成了“鱼和熊掌”“得兼”的双赢局面。

1.“四定”“四制”的改革内容,三个层面的实施步骤。

“改革允许有失误,但不允许不改革!”这是县委、县政府在透析当今教育发展走向之后形成的共同话语。而先进的理念一旦与实践相碰撞,就会有新生的事物破土而出。在广泛征求基层意见与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嘉发〔199935号文《关于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并在县乡两级成立了教育改革领导小组。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四定”和“四制”。“四定”即定学校规模、定编制、定岗位、定工作量;“四制”即校长竞争上岗制、教职工岗位聘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按编设岗,双向选择。改革实施的步骤分为三个层面:先选任乡镇教办主任,再聘任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最后由校长聘任教师。县委、县政府和县教委对每个环节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和程序,并且明确了具体责任人。为了增强人们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形成精干高效、优胜劣汰的竞争格局,这次改革还规定:无论是超编还是缺编的县属学校和乡镇,都必须有落聘人员。落聘人员只能拿原工资的60%;连续两年未被聘用的,予以辞退。

这次改革成功地完成了乡镇教办主任和其他成员的新老交替和选聘工作,新选任教办主任12名,副主任20名。年龄结构下降,学历层次上升,工作能力增强。落聘教职工251人,清退代课教师及临时用工1419人,相当一部分教师转聘到乡村边远学校,充实了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促进了教师的合理流动和教育的均衡发展。而走上重要教学工作岗位的德才兼备的教师,更是精神勃发,奋力工作。

据县教育局局长张恒涛介绍,2000年和2001年,这项改革再度进行,同样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对于这一改革的意义,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李士民说得好:“它并不在于受聘与落聘人员的多少,而是触及教育者心灵世界的一次深刻变革。‘竞争’已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一种时髦话语,而是变成了与个体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客观现实。关注自身发展,积极投身工作,不再是外力的迫压,而是变成了自觉自愿的不懈追索。”

2.无情竞争,有情操作。

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的要义是激发生命的潜能,提高教育的质量,而不是提升一部分人,排斥一部分人。基于这样一种思考,嘉祥县的教育内部体制改革的工作重心则放在了增强与提高全体人员的思想素养与生命质量上。

除了领导重视和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努力提高全体人员的认识水平外,做好落聘人员的思想工作与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便是一项艰巨而又细致的任务。他们改革的原则是无情竞争,有情操作,教育内部自行消化,不把矛盾推向社会。在聘任结果尚未公布之前,相关领导便与落聘人员谈话,以诚相待,以实相告,指出问题,令他们感到如此而为的必要性、必然性,让他们落而不怨,心服口服。同时帮助落聘人员正确评价自己,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肯定他们的成绩与优长,鼓励他们振作精神,力争明年竞聘上岗。这样,可以使他们摒弃自卑,心怀希望,倍加努力。关键是想方设法为他们安置工作,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到领导在关怀他们,群众在帮助他们,他们还有事可做,有功可建。一是实行待聘制。即安排他们进修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增强竞聘能力,以便来年竞聘时如愿以偿。二是校内转岗。打破学校内部干部、职员和工人的界限,落聘的教师可以做职员或工人,落聘的职员可以当工人。一中一个传达员在竞争中落聘,转岗为楼道管理员,负责楼道与厕所的卫生。2001年暑假期间,社会上四个小青年闯进楼来,被他制止后,气势汹汹地要动手打人。他一拍胸脯,大声说道:“我是共产党员,为一中工作了30年,眼看就要60岁了,难道怕你们不成?”四个小青年为他的威势所吓倒,灰溜溜地逃跑了。后来有人问他:“你不怕他们真的打你吗?”他说,我因为不负责任而下岗,我不能再因为失职而丢掉现有的工作。我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干好这份活,给自己的晚年划一个圆满的句号。据校长们讲,不少落聘者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后,大都敢挑重担,任劳任怨,比以前的责任心强了。甚至有的人在下一次竞争上岗中,重新走上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有了前所未有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心。三是另去竞聘。允许教师走出本校,到教师缺编的乡镇学校参加竞聘,让教师在全县流动起来。四是转向企业。安排他们在校内创办经济实体或领办私营经济,给“工作”赋予更宽泛的内涵。

这样,在全县教育内部营造了“能者上,庸者下;努力者进,懈怠者退;上岗者舒心,下岗者安心”的浓厚氛围。“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则成了广大教职工共同的警示语。改革与竞争,由于思想指向正确,注重人文关怀,所以使得整个教育有了激发生命活力的内在支撑,也有了人心思定、人心思进的稳定与发展并在的优势环境。

四、职业教育:生源不断,就业有望

在大学不断扩招,尤其是高职日渐扩展的情势下,一些中等职业学校颇有举步维艰、江河日下的尴尬。但嘉祥县以改革促进发展,靠活力吸引生源,找市场安排就业,使中职教育如旭日东升,焕发出了卓然的光彩。

1.把职教“高看一眼”。

为了将职教做大做强,嘉祥县充分发挥县职业中专“国家级重点”的名牌效应,实施了职业中专、职业高中和教师进修学校的三校合一,实行一个班子,多块牌子,多种职能。从而优化了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扩大了职业中专的办学规模,促进了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快速提高,使之成为鲁西南地区的一所龙头职业学校。同时,根据职业中专音乐、美术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设备较全的情况,把普通高中的音乐、美术班全部集中到职业中专来办。并将各普通高中的音乐、美术骨干教师调入职业中专,形成教师队伍与教学水平胜人一筹的局面,令许多学习音乐和美术等专业知识的学生闻名而至并学有所得。

嘉祥县利用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使职教有了“高人一等”的待遇。在初中教学水平评估中,计分的办法就颇具特色:各单位总成绩=应参评学生总平均分成绩赋分+“普通生”成绩赋分+“优秀生”成绩赋分+音、体、美考生成绩赋分+报考职业中专生成绩赋分。这样,职业学校的招生成绩就占了评估总分的五分之二。各乡镇教办随评价导向而动,纷纷把职教招生指标分解到各个中学,学校再分解到各个班级,充分调动了中学领导与班主任做好职教招生宣传动员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县教育局又将完成职教招生的情况作为对乡镇年度工作评估的重要内容,使招生指标的“分解”落地有声。

对职教“高看一眼”颇有些逆风而行的态势,但在嘉祥县领导看来,职业教育是让嘉祥县经济最容易获得实惠的教育,加上措施得力,行为有力,于是职教便在教育内外的人士那里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嘉祥县的职业教育不仅是整个教育上的一个分支,更是整个教育上的一支劲旅,是引人关注且富有特色的一个教育品牌。

2.放活“进口”,拓宽“出口”。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多少与毕业生去向的优劣,决定着其生存的质量与发展的走向。嘉祥县采取放活“进口”,拓宽“出口”的策略,给职教的发展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所谓放活“进口”,就是采取灵活的招生办法,充分打开职业学校的“进口”。放活招生时间,长短班结合,全年开放;放活招生范围,不受地区限制;放活招生年龄,宽进严出。招生数量逐年增加,2001年报考人数已达1200多人,录取830余人;2002年招生800多人,报名者已有1870人。

所谓拓宽“出口”,就是充分拓宽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出路。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去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中班的毕业生,主要走升学深造之路。狠抓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含量,增强富有时代特色的职业水平。三年来,高职平均升学率高达99%。另一类是中专班的毕业生,主要是通过技能教育,让他们走向就业市场。对学生的教育重实践,重技能,重实用,随着市场的需求实施教育。为此,对学生实行“多证书”制度,学生必须拿到“微机考核合格证”、“电工”、“电焊”和“家用电器维修”等职业资格证书,并通过所学专业考试合格者,才能拿到毕业证。这样,就为学生通向社会市场的道路上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职业中专安排专人在全国各地为学生寻找就业门路,并在青岛、深圳设置了学生就业办事处。自1994年以来,嘉祥县职业中专共往外地安置毕业生4000多人。根据学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这些学生绝大多数能够在所在企业正常工作,有的还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

高中班的学生未被大学录取,毕业生所在的企业濒临倒闭的困境时,职业中专还有一项庄严承诺:“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到底!”有效地实施了跟踪教育和再就业工程,最终达到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和用人单位满意。

嘉祥县的经验给我们一个启示:中等职业教育不仅没有走到山穷水尽的逼仄之路,而且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只要观念新、思路活、办法多,选好专业和盯准市场,就能够使中等职业教育充满生机与富有活力。

五、华夏文教园:让教育与服务贸易接轨

学生文教用品是一个生生不息的阔大市场,也是一个容易引起学生负担加重的敏感场。为了规范并激活教育内部市场,为学生提供价廉质优的文教用品,并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嘉祥县筹建华夏文教园的工程于2002年春季正式启动。

1.天时、地利、人和中应运而生。

嘉祥县筹建华夏文教园,是在经由了反复论证、多方考察的基础上作出的决定。有前瞻性的思考,也有面对现实的分析,热情与理性同在,思想与行动共舞。

为了提高全省教育系统迎接入世挑战的能力,确保学校物资装备质量与水平,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省教育厅加大了学校文教用品的统管力度,采取有力的措施,整合学校购买力,形成集体购买优势。这便迫切需要一个大型综合型文教用品市场作为后盾。华夏文教园可谓顺“天时”应运而生。

目前全国文教用品商点星罗棋布,但多因其经营品种单一,不成规模,而在应付当今教育文具用品购买日趋集体化、品种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时,显得捉襟见肘。为数不多的综合市场,又多聚集江南,形成了“南商北侵”的特殊市情。这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购买文教用品增加了中间环节和消费支出。华夏文教园选址于济宁市西城开发区,交通便利,104国道、105国道、京福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与京沪铁路纵贯南北;327国道、兖兰公路、日菏高速公路、日菏铁路横穿东西。且位居鲁西南大平原,南有皖苏,西有晋豫,北有冀津,东有齐鲁诸多市县。显然,嘉祥兴办华夏文教园,拥有填补地域之空白的地利之便。

嘉祥有武氏祠等名胜,系儒学大师曾子之故里。济宁境内更有三孔、孟庙、曾庙、梁山泊、微山湖等风景名胜与孔子、孟子、颜子、曾子等历史文化名人。重视教育,民风淳朴,是这一带人民自古以来的传统。现任县委、县政府领导在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的同时,又吸纳了崭新的教育理念,在全县形成了一种教育为先的良好氛围。这又使嘉祥县承办华夏文教园具有了“人和”的“人气”指数。

2002410,山东省学校生产供应管理处下发了《关于嘉祥县建设华夏文教园的批复》,419,中国华育发展总公司作出了《关于在山东济宁嘉祥与山东嘉祥教委合作成立教育用品基地的决定》。

2.开辟经营市场,获取经济效益。

华夏文教园挂靠中国华育发展总公司,由山东省教育装备中心主办,成立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商贸区管理委员会和董事会。省学校生产供应管理处主任、济宁市教育局局长、嘉祥县县长和教育局局长,以及有关领导等,都在其间担任了职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组织机构的健全,不但使这一工程的筹建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也为以后学生用品的集体化销售作好了铺垫。

华夏文教园园区整体规划,由贸易区、工业区和生活区组成,占地2600亩。仅贸易区就占地600亩,总建筑面积215000平方米。记者前去采访时,第一期工程已经破土动工。建成后,将有2000户客商首先入住其中。二、三两期工程完成后,将又有客户6666户、8333户入住贸易厅。经过三年建设,华夏文教园将成为江北最大的综合性文教用品批发、零售、集散基地。而他们所采取的物质配送管理,将为全省乃至全国各地需要质优价廉的文教用品提供即时可靠的保障。

尽管每亩地价只有3.8万元,标准大厅每平方建设费仅需300元,但由于工程浩大,第一期工程也需投资11584万元,第二期工程3536万元,第三期工程5856万元。这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嘉祥来说,每一项钱数都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但嘉祥县的领导采取“分解法”筹措资金,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第一期工程由济宁西城工业区筹资征地50亩,县财政提供启动资金300万元,其他基础设施投资经费由济宁西城工业园区负责解决,其余建设资金由开发商垫付。二、三期工程的投资收益除用于项目建设外,其余资金实行招商引资的方法运作。

华夏文教园利益分配权属于董事会,所获利润除留出园区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外,余下利润的大部分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乡镇、县、市、省负责教育用品供需的部门都将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如以第一期工程建成后的营业预算,每年贸易区销售额可达30亿元,实现利税2.4亿元。承办单位可收取租赁费404万元,安排就业人员1.6万人。同时,由此还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减化学校购物环节,减少费用开支,减轻学生负担。

加入WTO后的中国教育,已毋庸置疑地纳入服务贸易的范畴之中。教育,已不全是纯福利性质的公益事业,它同时开始承载经营乃至盈利的功能。教育资源成为产品,学生成为广大的市场,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合理的手段获得经济效益。嘉祥县筹建华夏文教园,正是顺应了入世的这一要求,既减轻了学生负担,方便了广大用户,又开辟了经营市场,为获取经济效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曾庙里的沉思

“以文会友,以友辅人”是曾子的名言,它成了我多年来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县教育局党委书记高福成,便是我多年的文友之一。这次与他同游曾庙,又多了一层儒家文化的积淀。踏着无语的残砖,行在苍劲的松柏下,缓缓地走到曾子像前,恭恭敬敬地鞠上三个躬。

高书记说:“每次来游曾庙,都会给我增加一层责任感。大教育家曾子为中国教育史书写了绚丽的一笔,成为我们嘉祥人永远的骄傲。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谈曾子,他那‘吾日三省吾身’的哲语似乎仍在我们耳畔回响。嘉祥的教育前景光明,但同时又任重而道远。古有曾子遗训,今有人民重托,我们的担子很重啊!”他稍一停顿,又接着说道:“不过,有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有教育局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有全县人民对教育的关爱与支持,曾子故里的教育,一定能够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的。”

是的,记得采访刘建良书记时,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目前,嘉祥县初中升高中的比率已经达到56%,如果将职业中专计算在内,已经达到65%,成为整个济宁市高中普及率最高的一个县。近三年来,嘉祥县社会力量办学也已形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在校学生达22000多人的完整的办学体系,与国办学校形成了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态势。仅县城区的国办学校这三四年间每年投资都在1000万元以上,所有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从近几年嘉祥教育的规模日益扩大和质量不断攀升中,嘉祥县委、县政府总结出一条经验:只要县委、县政府为教育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创造一种好的机制,教育就会还你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飞速发展。

这使我突然想起昨天县教育局局长张恒涛送给我的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2002年高考成绩已经揭晓:文科540分、理科562分为本科分数线,嘉祥县考生上线人数已经突破800人,连续10年在济宁市保持领先位次。他还非常兴奋地告诉记者说:“如果说有的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给教育发元宝的话,我们的县委、县政府就给了教育一棵摇钱树,只要我们轻轻一摇,资源便会滚滚而来。”诚哉斯言!学校征地可以选取最佳位置,而且价格异常低廉,甚至是无偿提供;教育上提出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大都亲自出马,令疑难冰释于顷刻之间。可以说,嘉祥教育成了受到县委、县政府特殊关照的一方“圣土”,老师们在这里不仅可以安居乐业,而且还能够感受到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生命体验。嘉祥教育,已经成了凝聚人心、人才荟萃之地。

离开曾庙时,已是夕阳斜照。古柏故道,全在晚霞沐浴之中。我突然感到:在嘉祥,中国优秀的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碰撞融合,一定会给人们一个最美丽的回应。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