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解析――陶继新对话名校长3》自  序
《名校解析――陶继新对话名校长3》自  序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4-01-01

 

由于一直在讲课、采访与写作间忙碌,直到今天,才将这本《名校解析——陶继新对话名校长3》书稿整理完毕。作为《名校解码——陶继新对话名校长1》《名校解密——陶继新对话名校长2》的姊妹篇,这是我与名校长对话文章的另一个结集。

最近几年采访校长与校长的对话,已经成了我写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自20095月《中国教育报》开设“陶继新对话名校长系列”栏目之后,这类的对话就几乎没有停止过。

从对话名校长文章发表之日起,特别是近一年来这类文章的日渐增多,全国不少名校长也开始主动与我联系,要求前去采访,与之对话。所以,这些采写文章,多系“守株待兔”而成的产品。不过,我并非简单的应付者,而是积极的行动者。尽管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对于不少邀请者还没能如约而行;可是,大多已经答应下来,并且决定在以后适当的时候前去采访,进而完成与他们的对话。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采访与对话,让我认识了全国更多优秀的校长,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教育的理念,以及治校的方略等,从而丰富了我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这些对话的完成大多是这样的——采访在先,没了以前的大量记录,而是观察与增加那种属于自己对学校的感受和校长的“感觉”,而且这也成了我与名校长对话的唯一素材。对话主要通过QQ,在与一位名校长对话的时候,我不预先准备任何文字材料,而是凭借采访时的“感觉”,在对方一段又一段的文字出现在对话框里时,尽快地予以文字回应。于是,几十年来积累的文化,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就成了这些对话的重要的精神资源;而与我对话的名校长的思想与经验,则成了这些对话必备的参照系。当几十篇对话文章都是如此诞生后,我就更加爱上了这种对话,更加喜欢来自不同层面的校长的文字挑战,喜欢这种文字背后带来的思想和实践。

有朋友问我对话的时候是不是特别辛苦,不是的。因为那个时段,恰恰是我思维的活跃期,也是情感的兴奋期,非但不累,反而有一种乐此不疲的感觉。屈指算来,现在与名校长对话已经有了百万以上的文字,而我的快乐与成长,也自然地飘散在这些文字之中。

前一段时间遇到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建议我更多地采写名师,而不是校长。他说得不是没有道理,我也写过不少蜚声全国的名师,现在也一直关注着名师的成长,且经常在课堂上听课评课等,还确定了与全国名师对话的大体日程表。但是,是不是由此而停止与校长的对话了呢?回答是否定的。我发现,一个名师,可以影响很多教师的成长;而一个校长,同样可以影响很多教师的发展,特别是在一所学校里,其影响力比一般名师还要大。我希望通过自己的采写,能够产生更大的效应,所以,才有了“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的无奈选择。但是,毕竟是“鱼,我所欲也”,所以,我在开始调节自己的采写时间。也许到了一定的时候,在我的认识视野里,“鱼”与“熊掌”也会发生对调性的变化,名师则有可能成为我采写的主要对象。不过,现在还没有真正转型,至于什么时候开始,尚是一个未知。我相信“道法自然”的规则,就让“自然”来决定吧。

这本书的编排和前两本对话名校长的书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按照对话文章发表先后的顺序排列的,个别没有发表的文章,则按对话完成的时间计。因此,排在前面与后面,并不意味着哪个校长名气的大小,也不意味着对话文章质量的高下。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每个名校长都有自己的特色,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内涵。但愿读者能够从中领略到其“横看成岭多成峰”的不同风格。

需要说明的是,书中每个校长的简介,系对话文章发表或完稿时的个人情况简单介绍。至于此后又有变动与发展,书中没再添加相应的内容。

在《名校解码——陶继新对话名校长1》一书中,已经收录了与崔其升、李先启的对话,这里再行收录,是不是原文照搬呢?不是的。我出书有一个原则,就是收入以前自己著的书上的文章,不再收入自己以后出版的书中,以免给喜欢自己的读者造成阅读的浪费。所以,收入本书的与崔其升、李先启的对话,是内容完全不同于以前的另外两篇文章。我曾经专门与这两位校长各进行过两天的面对面的对话,并拟定各自出一本书的;当时我还不会QQ对话,而是即兴而谈,当场录音,此后整理成文。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没有对话经验,连对话提纲都没有列好,想到什么就谈什么。所以,文字整理出来之后,发现成书比较困难。于是,就将其中有些可以成文的对话整理出来。这两本书中的四篇文章,就是这样产生与在报刊上发表的。此后,我还会在有关报刊与对话名校长的书中,陆续发表与他们的对话文章。为此,总觉得对不起这两位校长。好在他们这几年的发展非常迅速,而且宽容了我的错误。他们两位很有思想,也很有个性,很令我敬佩。整理成文的与他们的每篇对话,读者阅读之后,都会很有收益的。

这本书中收录的对话名校长的20篇文章,是不是继前两本书之后才发表的呢?不尽然。即使有些第一本书发表的对话文章,可能还在这本书的某些文章发表时间之后呢!现在尚未收入书中的,还有四五十篇之多,其中还有1999年发表的对话文章。因为我编辑每一本书的时候,不得不考虑所对话的名校长的地域的分布性,也就是说,与同一区域对话的名校长的文章,不能收录太多,以便在书中形成相对平衡的状态。比如我与济南、青岛、深圳等地名校长的对话文章,都分别收录到了前两本书与这本书中;可是,没有收入本书的还有十几篇。对此,除了表示遗憾之外,只有等待下几本书中再行收录了。而且,不少“好戏”还在后头,权且作为对未来读者的一个诱惑吧!

喜欢读者对我的褒奖,它会让我更加自信;更欢迎大家对我的批评,它会让我更加清醒。期待读者的回音,也期待这一与名校长对话的系列丛书越出越好。

陶继新

201166于济南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