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叩问
心灵的叩问
作者:微山夏镇一中西校 满在莉         更新时间:2014-01-02

918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校有幸请来了陶继新老师给我们做报告,这是他利用返程的间隙时间来我校的,听了实则令人感动。最早知道陶继新老师是在“对话名校长”栏目,那时只是知道名字而已,而最近从刘静校长那里、同事那里陆续听到他的一些介绍,通过网络又加深了了解,感觉他是一位高深儒雅之士,须仰视才见。而按照约定时间下午2点半准时出现在会场时,又没有了这样的感觉,他是那样平易,看起来谦和可亲,走路徐徐步出,精神矍铄,等到报告一开始,全场肃静,在娓娓而谈中透出超凡的智慧。看着记着他的话题提纲,听着悟着他的哲人物语,感觉是简单又深奥,这是大道至简的真谛,不仅唏嘘不已。听完他的报告,仔细回味他的话语,一个内心深处的声音在不停的叩问自己:你的工作高效吗?是啊,一直觉得单位时间内输送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让学生愉快地接受就是高效了;一直认为能有效的利用时间,上课之余读点书,写点东西也算是高效了。听完陶老师的报告才明白,这些与高效还差得十万八千里呢,以前我所追求的只不过是高效的一种外在形式,而实质的东西应该来自于心灵。我不禁扪心叩问,我具备吗?是啊,曾经不止一次自豪地向学生炫耀,我这个人的处世格言是:“低头做事,抬头做人”,无论处事还是为人,都以光明磊落,心胸坦荡为豪。也曾把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奉为自己的心情风向标。但是在与同事暗暗较劲的时候难免有急功近利之思,有怨天尤人之想;面对评先晋优的时候,也曾有过不平的心态,也不止一次的发过牢骚;看着朋友同事取得骄人的成绩,也有过嫉妒和不平。“为什么我不如他”的念头不止一次地在心头闪过。是啊,一个凡人在名利的面前,难免要动凡心,不服输的我在骨子里还是不能愿赌服输。这种默默耕耘少有收获的苦恼在心头挥之不去。没有偷懒的我为什么没有得到回报,古人不是说“天道酬勤”吗?但是今天听完报告,我觉得我的心灵经历了一次洗礼,忽然有了新的顿悟。缺少什么呢?原来是缺少自由快乐的心境,没有上天入地的对接。

 一、高效教学需要自由快乐的心境。

其实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在家里面对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一些琐碎的家事,还有老人的生活、孩子的成长,哪一样都可能会有不顺心的,这样就有可能把这种情绪带到单位。而进了学校不顺心事有三:领导不公平、学生不听话、同事不地道。试想在这种心境下再去面对一群不听话的孩子,哪里还有心情去和他们交流呢?久而久之,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就连身体素质也在不知不觉中渐渐下滑。这种状态下上课,效率当然很低。所以读着陶老师的哲人物语,我也有所顿悟。陶老师在与老咪的对话中有这样一段话给我启发很大,摘录如下:“我觉得生活工作中有很多烦恼的事情。现在,几乎没有,因为‘简单’了。我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不回应别人的攻击,不向往成名成家,而是守持了心灵的一份宁静,很美,很甜。有的时候,看着一些聪明人在做所谓的‘聪明’事,我觉得非常可笑。因为,在我看来,当下的聪明,却是为自己埋下了愚蠢的恶果。所以,大智若愚,小智才是聪明。”当然要达到这种境界,是需要慢慢修炼的,是需要耐心来“蹲苗”。要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让自己的心中充满爱,就像屋子里充满了阳光,让黑暗和阴霾便无处藏身。这样,我们就每天和快乐拥抱,即使生活每一次把你压扁,你都会百折不挠,充满了韧性和智慧地弹起。常常满怀激情地注视生活,探寻令人感动的瞬间,铭记世间的善良和美的东西。这样我们的心情就会变得阳光起来,有了快乐的心情才会有好的心态,才能从容面对一切。

二、高校教学需要深厚的积淀。

 去年读过温总理的一首诗《仰望星空》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

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

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就在前天也还在学生的《语文配套练习册》上再读,有时觉得它很浅显,有时有感觉很深奥,但总是不能领悟它的真正内涵。但今天听了陶老师的报告后突然灵光闪现,原来如此。十几年来我只低头做事了,没有抬头望天啊。天空也是深邃的啊,是“庄严而圣洁”的天空,是“自由而宁静”的天空,是能让人永远保持“恒热”的天空。是的,陶老师说,上天就要读经典,诵经典,多与大师交流,放平心态,不急不燥,一页一页的读。并且把所读内容付诸于写,写感悟心得。不求功利,不求完美,一点一点的写。把所读内容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只有接了地气,所读才有了着落;只有经常仰望天空,所写才有了依靠。上天入地,完成空中对接,这才是教研路上一个教者的必经之路。

与其每天都梦想着天上掉馅饼,希望荣誉唾手而得,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别人的认可,不如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潜下心来攻读专著,研究教学,亲近学生。为修身养性而不断积淀自己的文化,为塑造学生的人格而倾献爱心,为师一生,爱生一世,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敬请关注我的博客《我心飞扬  飘逸的网易博客》

 

高效课堂的背后

 微山夏镇一中西校 彭存峰

昨天下午,我们怀着仰慕而激动的心情聆听了山东省教育社主编陶继新老师关于高效教学的方略与品质的专题报告会,收益匪浅,

陶老师的精彩报告恰似丝丝细雨,滋润着每一位与会者的心田。报告期间陶老师侃侃而谈,他用独有的那种温文尔雅的大家风范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报告持续了三个多小时,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都乐此不疲,没有半点倦意。

我们深为陶老师渊博的知识、谦虚的人品和宁静的心态深深地折服,有一种相恨晚的感觉。从陶老师的身上,我们又看到了真正研究学问的知识分子的独特品质,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就像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特别是在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泛起的当今经济社会,能像陶老师那样主动辞官,不为名利所动,潜心研究学问,能守住一份宁静的人真是不多,他的品质更是难能可贵。陶老师渊博的知识征服了我们大家,古今中外名家——莎士比亚、托尔斯泰、但丁------当今教育名家——李镇西、韩军、苏静------等侃侃而谈,陶老师对他(她)们就像老朋友一样了如指掌,使我们如沐春风,耳目一新。陶老师所讲的事例全部是亲自调查的当今一些教育名家和工作在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以他们的实例来现身说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教育意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黄思路、老咪的成才过程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他们的事例充分说明了读书对于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饱读诗书的人,他的气质、谈吐、风度和思想也非常人可比,可以说读书是为一个人的终生发展奠基,读书可以使人精神愉悦、人格高尚、心理健康,难怪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陶老师说:我们应该把读书作为生存的必需。人生活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格不断提升的过程。

陶老师在报告中也提到: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我深深地懂得: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担负着做着教书育人的工作,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一代又一代的成长,学生的知识增长和我们的知识构成密不可分,那么主要影响我们知识构成的是什么呢?是读书。只有继续读书,并且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实践研究、反思和写作,才是实现作为一个教师专业化发展,并进而促进我的人生发展和生命成长。  

陶老师又给我们读书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例如:以外国经典阅读为主,中国经典诵读相结合,以达到不出户、知天下,见天道。陶老师还风趣地说,读书破万卷,教书如有神。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而具有文化底蕴的诀窍在于——多读书、读好书,以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陶老师还谆谆教导我们,读书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把书中的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要融会贯通,就要边读边思,例证了古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要读写结合——有之则必然,无之则必不然。这些道理看似简单,大家都懂。但陶老师娓娓道来却让人耳目一新,另有一番感受,何也?这些都是陶老师多年来对于读书、学习的一些切身感受和经验总结,而非泛泛空谈,很值得借鉴。读书既能让我们疏离浮躁,也让我们淡泊名利读书既能让我们疏离浮躁,也让我们淡泊名利。在现实工作中,时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时运不佳,没摊上一个好职业,否则,咱也能露露脸,说不定还能挣上一笔呢。是啊,和平时代,一般工作,我们都是平凡人,但既然干了这一行,就要对这一行负起责来,就要有淡泊名利的思想。是书籍让我懂得了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着教师就要有淡泊名利,超然脱俗的情怀。教师职业的社会功效是潜在的,收入相对偏低,荣誉也相对较少,但教师的工作责任重大,如果心平气和地看待自己的职业,自己的工作,心态就会坦然。对工作就会充满激情充满热情。读书,消除我的职业倦怠。投身书海,越发感觉自己的渺小,同时也让我更加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教书育人的重任。读书促使我更深刻的反思自己所走过的每一步,也更加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生活需要激情,教学更需要激情。惟有对教学、对学生满怀热爱,才能保持一定的激情,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是我们教师成长的必需,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深刻认识读书的必要性,以书籍为师,与书籍为友。

总之,通过陶老师的报告,使我对人生、读书、学习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使我们真正认识到了我们已有知识的浅薄,用沧海一粟来形容毫不为过。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一定谨记陶老师的教诲,多读书、读好书,弥补自己学识的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提高自由心灵境界     构建高效教学人生

---------听陶继新教授报告有感

微山夏镇一中西校  申之奎

金秋时节,我校邀请了资深报人,著名教育家陶继新教授来到夏镇一中西校报告厅,附近几个学校与我校全体教师济济一堂,有幸聆听了陶继新教授的精彩演讲。他虽然已经63岁,但是精神矍铄,神采奕奕,给予我只是40露头的中年人的外貌印象,更令我心灵受到巨大震荡,“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他以其平凡而不乏瑰丽的人生经历与卓尔不群的人格魅力,给予我深深的启迪。

一.      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

    陶教授说的好,古代的学校曾经有个名字-----学堂,一个“学”字,道出了教学的精髓。从我小学开始,正是应试教育最轰轰烈烈的时候,好学生“应该”上课不提新颖想法,认真顺应老师思路,课下老老实实,不吵闹。一节课下来,基本是教师满堂灌,老师一嘴沫。现在,尤其想起了我高中的数学老师,当时是全校唯一正儿八经山师大数学系毕业的高材生,整个高中数学课堂经历,现在留于我的唯一影像-----------厚厚的镜片,整齐的一黑板又一黑板的粉笔字(他自己擦),夏天他脸颊的汗珠与贴在前额的头发,教室里只是老师的底气十足的声音,下面是我们虔诚的脸。那一切,仿佛就定格在昨天,就定格在一刹那。就那样,作为很听话的学生,走过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更多是服从,基本没有自己的奇思妙想。到了工作岗位了,才发现现实的工作更需要自己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否则,工作难以有起色。这也许就是曾经的应试教育的悲哀吧。现在,素质教育如火如荼,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容器,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纵观全国各地,好多名校的成功的本色做法都是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二.      切实搞好校内课程大开发。

现在的学生所学的课程基本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带有太重的目的性与功利性,远离了孩子的兴趣与天性,更多抹杀了孩子的性格的多彩的各异性。什么样的课程是为了教会孩子学会学习,什么样的课程是培养孩子的学习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潜能,这是现在素质教育的很主要的目的。应试的教学,使老师疲于应付繁重的考试与排名,使教育离其本质渐行渐远。结合我一年以来的带领4个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数理化学科展示活动的过程,我更意识到了学生动手的重要性,不能使学生成为只会纸上谈兵的空谈家。现在,我意识到了学生写作数学建模论文的重要性,开设写作数学建模论文的课程,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途径。

三.      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在学校只有老师心情舒畅了,才可能带给学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学校里面要彻底抛弃官本主义,消弱行政化。要使教师在单位真正有家的感觉,有安全感。教师的心情好了,思想才可能自由,从而产生教育的幸福感,更甚至把幸福感传染给学生。校长要做人中人,老师要做学生的朋友。校长的胸怀有多大,就可能产生多少名师。没有累死的教师,只有气死的教师。少一分功利,多一些豁达。以前,也许是自己年轻气盛,学生有做不合适的地方,我经常着急,多了些越俎代庖。现在,我带毕业班,到现在为止,我没因为学生生一回气。现在我感觉不着急是一种境界,心灵的自由是高效的内在。

四.      塑造高尚的人格。

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都具有很高尚的人格,比如孔子,柏拉图等。一个出色的教师,要有雄厚的思想祭奠,才可能孜孜不倦爱自己的学生。高尚的人格是长期培养的过程,来自于平凡的坚持。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高尚的教师,才可能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感染学生。

五.      合作才能高效。

最近几年,在我校<<自学 释疑 达标>>的教学模式逐渐成熟,学习小组的力量与功能越来越明显。我深深感觉到了,没有合作,就没有老师的进步,就没有了学生的进步,更谈不上学校的教学的长足发展。

    是呀,不读一般书,多读大家的名著,才能使自己的人生趣味不断提高,我将遥望着智者的身影,不断前行。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