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生生命成长铺路
——姜怀顺校长的创新思维
陶继新
认识姜怀顺校长,始于2001年,那时我是去采访他所任职的册山中学的刘建宇老师,后来就有了关于刘建宇的一篇长篇报道——《数学教育:智慧生成之旅》,发表在《山东教育科研》上。和姜校长的第一次接触,他那富有磁性的话语与具有思辨色彩的理性思考,透视出一种独特的气魄与视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采访姜怀顺的设想却一直搁置下来。
今天再访姜怀顺的时候,他已经是罗庄二中的校长。今天的罗庄二中不管是学校规模,还是建筑品位,都可以与大城市里的品牌学校相媲美。可是,据老师们讲,2002年姜怀顺初到这所学校就任校长的时候,学校的六座二层教学楼和实验楼全部成了C级危房,而且整个校园拥挤不堪,除了操场外,学生基本上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姜怀顺没有畏难发愁、望而却步,而是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着手对校园进行整体改造。区教育局周广军局长更是高瞻远瞩,从教育的科学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的高度,从立足为老百姓提供优质教育的朴素情怀出发,靠前指挥,多方协调,支持学校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与建设。先后投资1800万元建成了综合教学楼、图书实验楼、餐厅楼、校园文化广场和塑胶操场,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但是,如何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奠基?如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如何站在人类发展的角度来对待明天的学生和今天的教育?如何落实在初中学段培养“志趣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学生?直面这些关乎教育本质属性的问题,姜怀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校长是要肩负起历史的责任的,教育要为现实服务,同时它又必须指向一个更加高远的目标。
为教师走向优秀铺路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而罗庄二中恰恰在这个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2000—2003年,因为教育结构调整,高中大规模扩招,67位骨干教师纷纷“高枝别依”。今天提及此事,姜怀顺还是不断地扼腕叹息。
一所学校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教师,学生学习的第一课本是教师,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产生一流的教育质量。记得当时记者采访刘建宇老师的时候,当问及几名毕业生毕业走向新的学校之后作何感想的时候,他们当场就哭了。他们舍不得刘建宇老师,对刘老师的依恋,甚至是一生的。是的,学生从优秀老师那里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特别是人格与智慧,将会照亮其未来的前程。
如何构建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就成了姜怀顺思考的核心内容。
最佳的方式是吐故纳新,给教师队伍彻底“换血”。可是,这只是一种美丽的幻想,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现实可能的情况下,进行力所能及的改革。
一、请名家激活平静“湖水”
姜怀顺说,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发展则需要优秀教师的引领,可学校里缺少这方面的引领者。为此,姜怀顺就建设开放校园,采取外智入校策略,将外面的优秀教师请进学校,为这片平静的“湖水”投激一颗又一颗“石子”。让一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成果,一切教育教学的先进理论和典型经验,一切现代教育前沿的范例和人物都成为教师研究的内容和借鉴的对象,让教师在与专家学者的对话中发现制高点,抢占制高点,成为学校办学创新的首要举措。
从2003年开始,大凡可以请到的省内外专家和名师,几乎全部被姜怀顺请来了。
1.与大学联姻,请博士进校,引领教师发展
学校先后聘请临沂师院李红婷等6位博士来校,通过多种形式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教师获益匪浅。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教师们不仅了解到教育前沿的最新理念,也感知到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学生发展的前因后果,更坚定了发展自己的信心和决心。
2.与名人结缘,请专家进校,丰盈教师素质
利用教师集中培训的机会,学校聘请在不同方面有研究、有建树、有创新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专家们深入浅出的讲解、鲜活生动的案例、大气磅礴的风采,为全体教师树立了事业进步和人生发展的榜样。
3.与经典结伴,请“巨人”进校,提升教师境界
多年来,学校坚持书香校园理念,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与古今中外经典书籍结伴,让千百年来历经大浪淘沙沉淀出的人类历史精华陶冶教师情操,让教师站在“巨人”肩膀上登高望远,钩深取极。
这些做法,犹如吹来一股又一股清新之风,使大家感受到了万物复苏的春天般的气息,也有了跃跃欲试的自我发展的冲动。
二、让教师沐浴理性光照
姜怀顺不仅让老师们感受“春风拂面”的春意,还想尽千方百计,让老师们去领略外面更加精彩的世界。
临沂市每次举办培训活动,姜怀顺都会尽力争取更多的参会指标;全国一些关于教师发展的高端论坛,姜怀顺也常常派人参加。特别是2008年暑假期间,他带领学校60名一线教师到华东师范大学参加连续七天的培训。一所普通的街道初中,一次竟然来了这么大一支队伍,这在华东师大的培训史上实属罕见。有的专家被感动了,免费为他们晚上加班上课。而罗庄二中的教师,白天聚精会神地听课,晚上则进行热火朝天的讨论,有时到了深夜,还有教师在撰写学习体会。姜怀顺对记者说,他为老师们的精神深深感动着。当然,他也更加欣慰与自豪,因为沂蒙山区走出来的这些教师,在上海这座大城市,为专家学者留下了人人称道的沂蒙精神。
如果当面聆听专家学者的报告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的话,直接阅读教育理论文章则会有另一种收获。为此,姜怀顺专门组织印发了《教育理论学习读本》和《教师发展手册》,让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思考,记录自己的成果,引领教师主动发展。开始的时候,有的教师对于这些近乎艰涩的理论不感兴趣,甚至把这种分外的“作业”视作一种负担。姜怀顺却不改初衷,他一次又一次地为老师们“上课”,与大家一次又一次地交流。时间一长,有的教师开始爱上了理论学习,喜欢上了撰写教育体会。老师们发现,这些看似对教学“无用”的理论,一旦应用于实践,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读书和撰文,特别是读理论书和写感受体会文章,就成了不少教师的习惯,甚至成了一种特殊的乐趣。老师们有了理论的指导之后,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探索。
有人说,姜怀顺是一位一直行走在实践层面的校长,而我觉得,他还是一位一直在理论层面探索的校长。他的话语中,往往闪烁出理性的火花,即使与专家直面交流,也有着属于他自己的理论话语。在他看来,实践固然重要,但如果失去理性的光照,就只能在低层次徘徊复徘徊。
三、让研究走进生命常态
姜怀顺认为,一个没有研究意识的教师,不但称不上优秀,甚至还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为此,他对教师明确提出累积教学问题,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的要求。
大家知道,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可是,人们却往往发现不了问题。所以,教师的问题意识必须加强。长期不知道主动寻找问题的人会形成一种思维惯性,即使出现问题,也会视而不见。为此,姜怀顺特别提出了“问题科研化”这样一个命题,帮助教师做真课题,读真经典,记真日记,有真表现,成真案例,搞真研究;协调志趣相同、研究方向相近、课题相似的老师组建研究共同体,从严落实立项、开题、阶段性研讨、成果固化工作,从而唤醒群体的问题意识。实践证明,真实的研究过程比出成果更重要。很多教师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研究水平也越来越高。问题一个又一个地被发现,一个又一个地被解决,其间增强的不仅是教师的研究能力,还提升了教师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与探寻求知的乐趣。
研究一旦走进教师的生命常态,教师的研究水平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教育教学的水平就会快速地提升。
四、坚持教师的发展性评价
教师都希望自己不断地发展,关键是如何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为此,姜怀顺设置了两个序列:一个是首席教师、研究教师、骨干教师和教学新秀系列;一个是功勋教师、模范教师、功勋班主任和模范班主任系列。
姜怀顺认为,进入职业岗位前五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大战略发展期。职业进程中的任何压抑扭曲和引领助推都会对他的职业信念、专业精神和教学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如果遇到一个非常好的领导,或者有一个好的团队,遇到一个好的师傅,或者有一个好的氛围,这个老师就得到正强化;反之,这个老师就可能向负面强化。因此,他认为,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少一点管卡,多一点关怀;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帮助;少一点评估,多一点引领。把表现的机会更多地给予老师,彰显他们的成果,鼓励他们的进步,就是发给老师们的最好福利。
这就引发了姜怀顺对青年老师培养的思考,而且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一是前期一定要培养;二是对子一定要结好;三是上岗五年者一定要帮助其制定发展目标,对其提出个性化要求。他认为,对刚刚起步的教师,如果与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同样要求,必然导致其疲于奔命,甚至引发功利主义,最终将其发展潜力扼杀掉。
其中,评价是一个航向标。姜怀顺认为,对青年教师要实行发展性和多元化的评价,而且要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评价体系。
在对教师进行多元评价时,学校注重了同行的评价。比如,同一个班里的老师,同年级备课组老师的评价,包括整体教研组老师们的评价。因为,他们对每一个教师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评价的结果自然会比较公正。
姜怀顺认为,对教师教学情况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所以,特别强调了学生评教,每学期两次。老师设置的问题是否切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能不能经常性地发现学生学习上的困惑,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评价且让学生感受到,如此等等,都是评教的内容。对于学生的评教,由分管校长统一审阅,综合之后,用一个信封交到某个老师手里,要求三天之内由该老师写出反思及改进意见。评教的目的是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而不是造成师生的对立。如此而为的结果,既可以让教师得到可靠的评教信任,又不至于伤害教师的感情。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就是在阅读那些看似不着边际的学生建议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进,教学技能不断提高。除此之外,亦固化了老师对待学生的健康教学态度,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姜怀顺认为,教学民主化是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的条件。如果师生关系不好,学生在老师面前就没有安全感,回答问题时如履薄冰,思维就得不到舒展,甚至会被消解掉。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是自由的,甚至有点“肆无忌惮”,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特别活跃状态,不只是学习效率高,还会促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浓烈兴趣,进而热爱上学习,特别是形成良好的学习方面的意志品质。而学生的成长,反过来又会促进教师的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氛围。
姜怀顺认为,一个平庸的老师,不能说明领导工作做得好坏优劣,而一群平庸的老师,肯定说明领导有了问题。校长的任务,就是要为群体教师走向优秀铺好路,这样,学生才能走向美好的前程。
构建优质课堂
姜怀顺说,教师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把教育的经历从具体生动的教育实践活动和丰富的教育表象中梳理出来,在经验的反复拷问与申辩中生成教育智慧。针对传统课堂中的低效、无效问题,他们在广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全面推进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的个性优质课堂建设,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理想状态就是立足个体基础的差异性和发展需求的多样性,对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从而使学生个性化的学与教师个性化的教融为一体,实现教师有个性的教和学生有个性的学。以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使教学过程充满智慧,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个性充分张扬、思维高效互动的生命发展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情感的孕育、方法的生成、知识的建构、习惯的养成浑然一体,成为生命发展所必需的新鲜而充足的营养。
一、四大方略
在教学实践中,姜怀顺和老师们总结出了优质课堂的四大方略——
1.主讲展示
主讲展示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角色反演把预习的劳动成果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得以展示,让学生想学。主讲展示是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讲展示的关键是学习过程中各种相关元素的有效互动,甚至是与一些即时资源的互动。
学生要想在课堂上展示,必须有自己的见解,要想有自己的见解,就必须进行独立思考或与别人讨论。而展示成功,则可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即使出现一些问题,也可以使学生更加关注这个问题的生成点。
2.质疑评价
质疑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质疑和相互评价让学生的预习逐步深化,学习的热情延续。
这一步从表面上来看,是对展示者提出质疑,其实,却是对主题展示的深化与提升。而且这种质疑的范围也不只局限于主题展示方面,还可以无声评价、同伴评价等。而要想有质疑的话语权,在上课之前,学生就要寻求自己的质疑点。
3.学法定位,也叫学法探索
学法建构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学,且让学生的思维有序、可重复。
不管是主题展示还是质疑评价,都要形成方法。方法一旦形成,就会提高学习的效率。
4.原理探寻
原理探寻的目的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和学科原理上去探寻一种学习上的“道”,从而体现道法合一。
这是在方法探索之上的更高层次的探索,是近“道”的规律性叩问。而这个层面的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姜怀顺认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优秀的学生的任务就是为同伴的发展出经验,出策略,在享受成功的愉悦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幸福;学习一时落后的学生的任务就是重点解决学习习惯问题,从而解决情感生成效率、方法生成效率、知识生成效率的问题;学习居于中间类型的学生要两者兼顾,在养成优良学习习惯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学习之道。通过这样的分类推进,实现“大道自然,德知互促”。
二、三个关注
有的人认为,学的东西越多越高效。姜怀顺认为,如果没有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即使学得东西比较多,也多是低效的。因为在学生学的过程中,不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不会自主地学习,而没有兴趣与自主的学习,就不可能形成高效的课堂。学生想学,加之方法生成和知识生成,就可以抵达高效能的境界。
为此,姜怀顺提出了“三个关注”——
1.关注学生态度情感的变化
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关注学生的丰盈程度,关注学生细微的变化。因为,当学生放弃对这个学科学习的兴趣的时候,老师不管如何投入工作都是事倍功半的。
姜怀顺发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注重了环节本身,而没有注重环节所应赋予的深刻内涵,把知识与成绩捆绑得过紧而让对朋友忠诚、对崇高敬畏、对父母孝道这些高贵的品质变得越来越稀缺,而让知识拥有者远离了人性。可以说,正是知识传授的单一性,使学生的发展空前畸形。教育的目的是唤醒学生心中沉睡已久的“文明大写的自己”。每一节课让学生激动一次,让更多的学生彼此羡慕一次,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让他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可,应该成为我们课堂的重要关注点。
据姜怀顺讲,他们的数学课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针对当前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主要解决知识与技能的问题,部分教师尝试每周设一节90分钟的数学学法和原理探究课。通过学生的预习和总结,针对发现和思考的问题,展开想象,激活思维,交流互动,整合资源,加强数学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促使学生获得持续学习的能力。
2.关注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
不管是知识的输入还是输出,都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信息。脱离了这个基础,再好的知识都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体系。
姜怀顺认为,通过什么样的基础教学能使学生带着一份渴求灵动的心情去探索求知,并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学会归纳、反思、验证、升华、补充、完善,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形成一种性格、一种智慧,这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3.关注学生习惯的养成
姜怀顺认为,优质课堂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反过来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又成为优质课堂进行的基础,而且对其以后的学习乃至人生成长都会产生作用。
因此,从初一开始,学校就强化了学生十种学习习惯的培养——①早晨制定一天学习计划的习惯;②将学习计划、目标视觉化的习惯;③课前充分预习、随时准备向老师提出问题的习惯;④学过的内容及时复习归纳、系统归一的习惯;⑤朗读、默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的习惯;⑥随时记录灵感,把重要的观念、方法写下来提示自己的习惯;⑦上课能坐住、能静心、能思考的习惯;⑧课堂上认真聆听、合作、积极大声表达的习惯;⑨用双色纠错和用不同的符号标记题目,且能及时筛选、整理错题集的习惯;⑩课下或晚上有对一天的学习、行为及时反思、反省的习惯。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普遍增强,教师减轻了简单事务性负担,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在去年11月初召开的全省创新教育研讨会上,张志勇副厅长对罗庄二中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会议总结时向与会代表作了重点介绍。
但是,仅有学习习惯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道德习惯。姜怀顺认为,从一个国家层面上讲,我们获得了很多奥林匹克奖牌;可是,一百年来,诺贝尔获奖者却没有一个是中国的。原因非止一端,而良好的道德习惯不能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199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首巴黎,会议期间有人问其中一位:“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回答:“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学到什么?”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回原处,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学到的东西就这些。”
这说明什么?说明良好的道德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所在。在某种意义上说,大德才有大智。现在学校教育不能从更为重要的道德习惯的养成上挖掘学生发展的潜力,而是在教学单一的层面努力,其结果往往是缘木求鱼。
真正想让学生成才,特别是成大才,就要从学生的道德习惯上着手。当一道题不会做的时候,你心急了吗?你全力以赴地去想办法了吗?你具备战胜困难的决心了吗?你在解决这个难题的时候,感受到特殊快乐了吗?这些看似与学生的学习关系不大,其实却是休戚相关的。知识重要吗?重要。方法重要吗?比知识还重要。可是,更为重要的是道德习惯。课堂不应当成为灌输知识的容器,而应当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一个发展场。而那些只是追求考试成绩的老师带给学生的,不只是枯燥乏味,还有狭隘的功利思想。
刘建宇老师在课上提问的时候,一位学生没有回答出来,一般人看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可是,刘建宇老师却批评了这位学生。刘建宇对他说,我不满意的不是你不会,而是你回答我的问题时的那种“坦然”。是的,如果上升到道德习惯层面,这种批评就有了内在的依据。
高效课堂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学习习惯和道德习惯,反过来,学生养成了良好习惯又可以直接服务于个性化高效课堂的建设,而且对其以后的学习乃至人生成长都会产生作用。
创建特色课程
姜怀顺认为,培养创新人才,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是保障,而开发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则是满足基础条件不一、发展目标不同、发展兴趣有异的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最佳平台。
他认为,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不仅仅是追求学生在校的学业成绩,教师的职业生活不能贫乏到仅仅追求考试分数。教师的生命只有回归到学生生命的发展过程中,感受到生命尊严、个性张扬、思想放飞、灵魂碰撞的时候,生命价值才能提升。
由于在课堂开发中,做到了突出区域特色、突出学校特色、突出传统优势,整合了现有资源,开发了潜在资源,每一门校本课程都成为有目标、有内容、有设计思路、有实施方法、有评价措施的特色校本课程。
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罗庄二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即让学生自主选择,通过自主选择来固化学校的精品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就要首先建设足够多的课程,不然,就无从选择,尊重个性就成为一句空话。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之后,一些不好的课程会被淘汰,而一些品牌课程则受到学生特别的欢迎。目前罗庄二中已经构建了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开发框架,初步开发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比如利用旧电脑开发的《机箱里的秘密》;利用各类废旧电器开发的《家庭小电工》;利用电脑设计图案和手工创作开发的《我的十字绣》;利用社会典型事件和学生身边司空见惯的现象,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和道德思维判断能力为价值取向的《道德评估师》;利用当地生产陶瓷的区域优势,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设计水平为价值取向的《小小陶艺师》;利用家庭资源和社会关系,以先进模范人物等为调查对象的《走近家乡名人》……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姜怀顺说学生的演讲水平远远超出了他和老师们的想象。在2008年的全校大赛中,一个先天颈椎缺陷,只有依靠钢条才能抬起头来的柔弱女孩——刘澜漪自信地昂起她不屈的头颅,用洪亮的声音诠释了她阳光、进取、感恩的灵魂,成为同学们崇拜的偶像。她之所以有这样一种生命状态,正是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得到幸福的氛围,有了生命成长的动力。今天姜怀顺说起这个孩子,依然激动得热泪盈眶。姜怀顺认为,初中学段是需要热血、激情和英雄崇拜的。学校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这些课程的引领作用,为今后开发校本课程提供崭新的思路和样板。
推进制度创新
姜怀顺认为,没有机制的教育产生一盘散沙的师生,缺乏激励的学校孕育不求进取的集体。与单纯指责和口头呼吁相比,通过制度的改造和创新来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无疑更加明智和可行。为此,他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大胆推进制度创新,从而为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与成功奠基和助推。
一、问题破解招标制
关系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创新发展等各方面的疑难问题,由学校征集、筛选、归纳并进行公开发布,由教师个人、教师团队、学校各级管理组织、学生、学生团队等组成的问题解决项目部招标,按照合约方式研究解决。或由教师或项目部递交整理好的问题,经学校认定签约后研究解决。合约中规定了问题名称、难度系数、任务目标、评价方式、解决时限、研究经费等内容。
招标制使各个层面的疑难问题公开化,也为能够破解这些问题的人们提供了一展才思的机会。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师生还会感觉到学校领导的信任,并由此而生成以学校发展为己任的高度负责的主人翁意识。
二、重大项目攻关制
针对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以及其他工作中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拟定计划,开展深入、系统的创新性研究。这些问题往往关系全局,需要协调不同部门共同努力才能解决,一般由学校相应领导牵头成立攻关组织,实行重大项目攻关制,寻求解决策略,探求解决途径,力求取得实质性突破。
姜怀顺认为,重大项目牵一发而动全身,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借用企业上的攻关方略,往往会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三、全程负责制
按照相应任务组建各个“全程负责项目部”,实行项目管理、合约管理。建立以班主任为项目负责人的班级发展项目部,以学科(备课)组长为负责人的学科发展项目部,以年级主任为负责人的年级发展项目部,以教务处为主的校本课程开发项目部,以政教处为主的学生道德习惯培养项目部,等等,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从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着眼,下移管理重心,调整管理制度,促进学校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比如班级发展项目部,就是以班主任为总负责人,大到班级发展目标的制定,小到每一天的各科作业量的审核,都要由班主任负责,防止各个任课教师相互强调自己任教科目的重要性,各自为政,相互扯皮,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现象的发生。
全程负责既杜绝了某个工作环节的疏漏,又使人人有了各自的责任。
四、亮点展示制
任何一位管理者、教师、学生在工作学习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亮点展示就是为这些人展示独到之处提供的平台。这项工作由个人或组织在规定的时间内以书面方式申报,说明亮点的名称、展示的时间、展示需要的物质条件。由学校相关组织通过分析书面申请决定是否展示,在哪个范围内展示。展示时有关人员到场认定等次,集中进行奖励。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在亮点展示中有“点”可展,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在书桌上摆放自己的座右铭。座右铭上要写三部分内容:第一是自己最崇拜的人;第二是自己的人生格言;第三是自己在本学期哪个方面能够做得最好。并要求学生以演讲的方式阐述产生上述想法的理由,比如说,为什么崇拜他?自己读过他的什么作品?他的什么事迹感染并鼓舞了自己?人生格言对自己的成长有什么启发、导航、激励作用?为什么认为自己会在某个方面做出亮点,做出特色等等。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认识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从而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每学期都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黑板报、手抄报、广播操、班歌、演讲、征文比赛等,形式多样、贴近学生、富有实效。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受到了良好知识教育和情感熏陶。
五、部门管理创新奖
学校各部门、各单位都可以立足本职岗位制定管理创新方案,经学校批准后组织实施。只要在实践中有成效,工作中有创新,经一定的认定程序确认效果明显就会受到表彰奖励。当然,在落实这项工作时,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一切为了学校的发展,避免部门主义,不能为了创新而忽略全局事业。
姜怀顺对记者说,这个奖项的设立,是对部门集体创新的一种鼓励。一方面,某个部门会在争取创新奖的时候协同努力,提升合作意识;一方面,也会在部门之间形成竞争,从而使学校有了流动不居的创新活水。
六、金点子奖
设立金点子奖,对提出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意见建议的教师、学生等个人和组织进行表彰奖励,并在相关方面进行加分。奖励的第次关键在于意见建议的实际价值,具体由学校相应组织进行认证。
中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全体师生献计献策,必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智慧。而这些智慧一旦付诸实施,就会对学校的工作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七、评选精品项目
开展精品课例、精品教案、精品习作等项目的评选活动。比如精品课例,先由教师提交自己撰写的相应的教案、课堂教学实录、个人自我反思、组长点评等文字材料,再由学校定期结集出版,作为学校特色用文字的形式固化下来。
精品项目的评选,使教师的工作更加精益求精;而固化成文字之后,就成了个体与学校的一份精神收藏。
八、学校年度(感动校园)人物评选工程
学校年度(感动校园)人物评选采取从下到上的方式进行,自荐、他荐与推荐相结合,分教职工和学生两个系列,聚焦那些默默无闻的“平民”英雄。正是在这个活动中,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脱颖而出,其感人的事迹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其高尚的品德令师生为之敬仰。
姜怀顺对记者说,为保证制度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学校决定在2009年投入50万元用于组织保障和落实奖励。其中,20万元用于教师外出培训,5万元用于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学,5万元用于教师经验成果的结集出版,20万元用于教职工各类成果的奖励。以此作为启动广大教师创新工作的催化剂,催化带动教师发展,激活教师工作的热情。
让童年回归美丽
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在《人的教育》中谈及少年时代的教育时说:“对于当前和未来的生活来说,十分重要的是人在这一发展阶段上一点也不应当吸收病态的、低级的、庸俗的东西,一点也不应当吸收含糊不清甚至低劣的东西。”同时他又说:“人对自身进行的最残酷的斗争,甚至他未来的最不幸和最困苦的命运都能在这一发展阶段找到原因。”姜怀顺认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适宜的教育环境,活动与交往是必要的促成因素,不能让学生失掉其童真童趣的美丽回忆。学校所开展的任何教育活动,都要力求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幸福成长服务。所以,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前提下,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在享受愉悦的同时,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享受幸福童年,在参与中发展自己的强势智能,形成学生独立、挺拔、友爱、忠诚、尊重、感恩、勇敢、绅士、幽默、负责的高贵品质。
一、阳光体育
罗庄二中“快乐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不仅保证了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还把“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体育活动新理念带进了学生心里。每天早晚两次的课间操时间,学生踏着欢快的音乐,完成慢跑、韵律操及太极拳锻炼等活动,自信、健康、快乐的笑容始终洋溢在他们的脸庞,让他们既感受到运动之美,又激发了自身的运动愿望,实现了健身和育人的有机结合。“体育培养向上的精神、挺拔的品格”正逐渐成为学生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信念。
二、升旗活动
姜怀顺认为,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不应该只是完成一个程序,而是要通过一些鲜活的内容来实现教育的功能。学校开展“国旗下讲话我来写”活动,并充分利用校刊、校报以及《少年天地》、《中学生》、《中华少年》等报刊对优秀作品广为宣传,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每周参加征文的同学就有2000人左右,占到学生总数的40%。庄严的升旗仪式上,评选出的“状元稿”由学校精心挑选的优秀学生演讲,政教主任介绍国旗班班主任先进事迹,学生代表献花,国旗班学生代表介绍先进班集体;增加了“每周校园之星”的风采展示,由校长亲自献花、颁发证书及奖品。升旗仪式作为实践“新道德教育”的起步台阶,真正成为了唤醒师生生命尊严、荣誉、道德和塑造崇高人生观的庄严时刻。
三、文艺活动
姜怀顺认为,艺术教育与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对于师生的精神生活具有催人奋进的影响,对于师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每年10月是罗庄二中的艺术教育月,最后一周为艺术周,周末两天为全校师生现场作画和大型美展及文艺专场演出,最后一天的下午,则是艺术节的专场文艺演出。艺术节由知名企业或周边社区投资举办,而整个艺术节节目的策划、编排、演练,甚至包括服装、道具、会徽的设计等等,都基本上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托集体的力量去完成。每年的艺术节演出实况都会在市、区电视台全程播出,形成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一致好评,已经成为罗庄二中展示师生风采和学校形象的一道亮丽风景和闪光品牌。
2008年的艺术节文艺专场演出,由山东沂州集团独家赞助,全校近5000名师生全员参与,仅上台演员就达一千八百多人次,全校每一位师生或台上或台下都有自己的艺术表现,整场演出持续近4个小时。台上台下真情互动,演出现场激情澎湃、欢歌如潮,师生们挥洒青春热情,爆发动感活力,实现自我超越。当最后全场师生在同唱《一起飞》的乐曲声中欢呼雀跃、流连忘返的时候,教育活动的育人价值再一次得到凸显。
当演出实况在市电视台播出的时候,姜怀顺说过这样的话:“我们的学生,不仅仅是讲文明的人,会学习的人,守纪律的人,也应该是会唱歌的人,会作曲的人,会画画的人,会演戏的人,会写小说的人,会讲故事的人;还应该有更多的角色——晚会的主持人、社会的志愿者、社团的领袖……每个学生都能按照他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和自己的表达方式反映生活,才是最大的收获。所以,我们始终坚持的基础性、广泛性、全员性、生成性的原则,也就成了这届艺术节的灵魂和生命!”
临沂市教育局一位领导在观看完演出后感慨万千地说了“三个没有想到”:一是没有想到竟然演出这么长的时间;二是没有想到学生的精神状态如此好;三是没有想到演出结束之后全场一干二净,竟然连一个纸片都没有。
四、走出学校
每年寒暑假,罗庄二中都要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和大自然。像2008年寒假,布置了大量的实践作业供学生有选择地去完成。这些开放性作业,不是要求学生单纯地得出结论,关键是让他们参与过程,重在过程中质疑、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比如,七年级学生的生物作业是调查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八年级的是动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各科开放性作业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参考教师设计的调查量表做好记录分析工作,写出调查报告。这样的作业,学生不再面对居高临下的权威和标准答案,而是基于平等的质疑和独立思考,学生自由发挥个性的空间得以放大,自主选择的余地得以扩充,主动发展的诉求得以实现。
2008年暑假期间,副校长刘建宇带着一批学生赴北京考察学习。考察期间的所见所感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天安门庄严的升旗仪式激发了他们崇高的民族自豪感;毛主席纪念堂让他们感受到了伟人的人格魅力;军事博物馆让他们接受了一次最直观的革命传统教育;故宫、长城让他们了解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圆明园的残垣断壁让他们懂得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清华、北大讲堂让他们感悟到了名校的文化底蕴和“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而考察归来后开展如何提高自己文明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反思与总结,则唤醒了他们心中沉睡已久的“大写的我”。姜怀顺认为,“走万里路”才能“知天下事”,现实生活教育远比课堂上的空洞说教显得更有力量。
让学生勇于担当
姜怀顺认为,担当就是接受并负起责任。让学生过“有担当的新生活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勇于担当的人”,其用意在于强调主观行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担当中生活,在做事中成长”。通过一些平凡小事培养孩子的“担当”品质,让孩子意识到“担当”的重要性。从小学会“担当”,对学生而言,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家庭的。为此,他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善于挖掘与学生生命成长息息相关的事务,然后通过学生的主动选择、同学认可、伙伴互助、自我完善、民主评价、习惯养成、道德升华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学生“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并以此改进自己在当下生活中的精神状态,为未来的生活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道德素养、人文情怀、责任意识,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过有担当的生活。
他说,担当不是承包,而是学生主动承担。类似“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的“事务承包”,是安排好任务后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没有选择的余地,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而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担当是学生生命内在的情感需求,培养“勇于担当的人”也是现代文明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在罗庄二中,担当是一门学生全员参与建设的课程,它要出色地完成课程赋予的教育功能。当学生由自主选择劳动岗位升华为生命内在情感需求的时候,就需要教师做好过程中的细化和内化文章。他认为,外因必须强化,细化需要内化,因为没有内化的活动对个体的生命发展是无效的。教师作为学生生活的导师、成长的心理咨询师和引领学生精神自我铸造的道德师,必然会对自身所应拥有的职业使命、道德情操、专业素养提出重大挑战,也是促使他们由教师走向人师的必由之路。
选择以“勇于担当”作为学校育人方向,就是要改变以指令性、封闭性、强制性和单向性为特点的灌输育人方式,强调从学生的自觉自愿出发,教师在表现出真正尊重的基础上,施以合理的义务、责任引导,以此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从而发自内心地“有所担当”。只有让道德义务、道德责任、勇于担当深入人的意识并成为其内在的信念和意志,“勇于担当”才具有了现实的意义。一个能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充满责任的人,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高理想。
多年的管理实践使姜怀顺深深认识到,办好学校,只有“从科学管理中寻求方法,从人本管理中寻求力量,从文化管理中寻求智慧”,才能事半功倍;只有坚持规模和内涵协调发展,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只有“聚精会神抓管理,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让良好教育惠及每一个学生。他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们今天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当前的学校管理、教师待遇和升学率,更应该是我们学校有什么样的文化和精神,培养出的学生在踏上社会以后,将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作出怎样的贡献。每一所学校都应该使学生在走出校门的时候,充满信心、充满潜力、充满希望。我们可能会在未来对今天的教育产生遗憾,但我们必须在今天无愧于现实,这就是我所竭力追求的教育境界。”
在谈到学校未来的发展时,他颇有感慨地说,当今学校面临的教育情境的复杂性是前所未有的,没有多少成熟的经验可资借鉴,而教育问题的解决不可能等待一种适宜情境的新理论产生后来完成。学校的使命和责任要求我们必须直面现实,解决问题,生成自己的教育思考和信念,创建属于自己的教育理论,实现从教育经验的持有者、教育理论的消费者向教育理论的创造者转化。所以,只有打破传统教育的禁锢,建立全新的教育创新体系,才能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持久的生机和活力。基于这样的理解,姜怀顺和他的伙伴们已经制订了学校《教育创新行动方案》,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在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生活道德习惯养成、学生自主而有特色的发展、管理制度创新、学校特色的形成与文化固化等方面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断上档次、上水平、上台阶,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综合实力强、在省内同类学校中居于领先地位、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齐鲁名校。
为了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为了心中共同的守望与梦想,姜怀顺正和他的团队一路执著前行。
(原载于《创新教育》,2009年第4辑。)
(收入《校长的谋略与品质——20所名校的发展之道》书中,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