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的升华,思想的净化
——文心老师《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美育教学
陶继新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篇感情浓郁的抒情散文,它强烈地抒发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沉痛哀悼、深切怀念和异常崇敬爱戴的思想感情。课文的这一特征,为我们教学中进行美育奠定了基础。济南市纬十路小学文心老师《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则向我们展示了一条美感教育的成功之路。
一、开户情感之水的闸门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更需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感知当时人民群众崇敬而又悲痛的感情,以感受与日月同辉的敬爱的周总理的崇高美。但是,十来岁的学生,对那畸形的年代、特定的环境、人们的情感、总理的伟大等所知甚少;因此,要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特别是当时人们的感情同渠而流,确非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教学伊始,文心老师就在开启学生情感之水的闸门上匠心独运。
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洁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而又低沉悲壮,使人们的心灵感到沉重与窒息,而思想感情却又在升华与净化。教师身着平素少穿的灰色西装,神情悲哀而又庄重。而这一切,又与万年青、白花、哀乐,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的氛围。
上课铃声一响,文心老师便以深沉的话语导入新课——
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中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逝世,使群山为之肃立,大海为之哀泣,亿万人民更是悲痛欲绝,泪水洒遍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也洒遍了囊括五洲四海的整个寰宇。他,就是我们非常崇敬与爱戴的周总理(出示系有黑纱的周总理遗像,尔后放在万年青中)。时至今日,已有十年之久。但是,十里长街送别总理灵车的感人场景,依然清楚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尽管我们没能亲眼看到这动人的一幕,但是,《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却可以把我们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景中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14课——《十里长街送总理》。
文心老师是在讲课,也是动情地触摸那一特定时代的回音壁。她的审美观照,凝聚于对总理的大悲大恸而又景仰崇敬之中。她不单将学生带到那个令人悲痛而又值得怀念的特定环境中,悲其所悲,哀其所哀;而且让学生在悲的氛围里,去审视这一具有崇高形象的一代伟人。学生的审美快感,是随着情感的激发而产生;学生的审美体验,也是随着对总理的爱戴怀思之情而升腾。
二、在情感的审美体验中感受崇高美
教学开头便激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并非易事,而要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持续发展刚更为困难。文心老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闯出了一条适宜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1.范读与指导朗读
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将学生带到课文那一特有的情境之中。这需要良好的素质,更需要情感的体验。文心老师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给人以音乐美的质感;而对总理的无限敬仰与怀念,又使她同作者的情感一拍即合。因此,范读之时,抑扬顿挫的声调和着思想情感起伏的节拍,感召着每个学生,他们情不自禁地进入到审美情感体验的境界里。不惟范读,文心老师更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着意追求。在学习第二段时,她让学生入情入境品味当时的群众“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一句的底蕴,尔后动容动情地说:“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人们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什么呢?”于是,学生也似有了“无声地指挥”一样,齐声朗读下文——这时,学生是在朗读课文,也是站在十里长街同当时的人民群众共同抒发心底的呼声。而老师,又不失时机地在学生感情的琴健上进行了弹奏——“那么,请同学们自己说一说,总理生前来到长安街上是一种怎样的情景?而他的灵车经过长安街进,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于是,学生情感激荡,生动地再现了两幅迥然不同而又同样感人的画面。既有对总理的热情讴歌,也在对总理的深切怀念。这时,文心老师又深富感情地说:“两种情景,鲜明的对照,这回忆更增添了人们失去总理时的悲痛心情。下面,再请一位同学读诗这一段。”
2.让学生创造性地再现彼时彼地的生动情景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尽管也有创造的成分,但就其质的规定性而言,尚属于重复记忆的范畴。而让学生创造性再现彼时彼地的生动情景,则需要大胆的想象,积极的创造。学生的口头表达,要依据课文的内容,而又不同于课文的内容;要再现课文所叙写的真实,但又是与这真实不尽相同的渗透着学生的独特思考与特有创造的真实。文心老师教学的许多生动片断,都有力地证实了这一命题。在教学进行到第三段的中间,教师则出示了长安街上人们追灵车的彩色图画,并用沉郁低沉而富有启发性的话语说:“这就是当时我们追灵车的情景。谁能说一说人们是怎样追灵车的?人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们用合乎情感发展逻辑的想象,再现了当时人们追灵车的情景及心境。不是用理性的抽象的话语作干瘪的总结,而是用生动形象的话语展示那一画面,给人以亲切感、真实感、情趣感。他们同步走进20年前的十里长街上,思想情感的自然抒发,语言的自然流溢,生活的自然再现,创造火花的自然迸发,审美情趣的自然升华。此外,让学生通过想象,再现等灵车与望灵车时的情景,也都充争展示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3.在关健处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为了突出总理的崇高形象,激起学生对总理的敬仰之情,文心老师往往抓住课文的关健部位,进行重点处理。当教学到老奶奶等灵车的一段时,她不仅让学生去想象那一生动的画面,而且让学生去体味老奶奶的心情为什么既焦急又耐心。学生们的回答也入情入理——“‘焦急’和‘耐心’是一对反义词,但是在这里却都表达了老奶奶对总理的热爱怀念之情。‘焦急’是说老奶奶急切盼望总理的灵车开来,‘耐心’是指老奶奶不管天气多么寒冷,身体多么虚弱,也要等下去的意思。”学生的对比分析,将一对原来相互矛盾,但又在这一特定环境中高度统一的两种心理集于一体,构成了一个和谐的审美心理现象,并与学生的审美心理产生强烈的共鸣。而在教学追灵车一段时,教师让学生回答为什么灵车的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学生们回答说:“因为在灵车里,躺着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那宽阔的胸怀里装着亿万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所以人民非常热爱周总理。灵车走,就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这是作逻辑的推理,但更带有情感的因素。而在学生回答之后,文心老师又说了一句关健性的话:“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灵车带走了周总理,也带走了人民的心!”
三、“余韵徐歇”的审美感受
优秀之作的结尾,不少以含蓄隽永而引人回味,增加美感的效果。好的教学结尾,也往往在“此时无声胜有声”上精心设计,以增加学生的审美感受。在文心老师让学生展开想像,再现追灵车的一幕时,学生的情感波澜已经翻卷起来。而文心老师,又将这情感的波澜推向了更高潮。她含着泪水说:“可是时间是无情的,那漫长寒冷的长安街上,只见无情的灵车去,不见敬爱的总理回!让我们怀着思念与敬仰的心情,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句。”学生含着泪水、饮着悲痛,怀着敬意读道:“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
最后,文心老师说:“敬爱的周总理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但他觉得还不够。按照他的遗嘱,他还要把自己的骨灰撒在祖国的大地上、江河里。同学们,敬爱的周总理没有死,他永远在我们心里……”这样的结尾,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它不是师生审美情感发展的终结,而是将审美情感推向了高潮。
(原载于《小学语文教学》,1987年第7、8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