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公平与均衡——陶继新区域教育采风》
《走近公平与均衡——陶继新区域教育采风》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7-01-20

《走近公平与均衡——陶继新区域教育采风》

陶继新  著

《走近公平与均衡——陶继新区域教育采风》,陶继新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

内容简介

本书为陶继新首部区域教育散记,鲜活的场景和真实的教育情境是本书最大的亮点。全书分为“通讯”“访谈”“述评”“对话”四个部分,各有侧重地展现了教育人物的教育事迹。本书延续了陶继新通透隽永的写作风格,深入挖掘了区域教育的特色及成因,对读者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自  序

从事记者生涯,已经将近三十年了。其间采写的专家、教师、校长、学生、家长及学校等,已有数百个,著作也有了18本;可是,关于区域教育的书迄今一本还没有出版,作为一个教育记者,这不能不是一个遗憾。开始清点写过的区域教育文章,竟然惊喜地发现,已有60来篇,60多万字,至少可以出版两本这方面的书了。2012年新年伊始,繁忙的工作之余,我开始整理已经发表的这方面的文章,于是,就有了这本《为生命成长奠基——区域教育的报道与思考》的书稿。正是因为此前没有这方面的著作,所以,才相对珍惜,也觉得有了另样的价值。

大凡作过记者的都知道,写一个教师、校长或学校,比写一个省、市、县(市、区)教育的文章要容易得多。因为它涉及到的不只是一两个人物,也不只是一两所学校,往往很多人物与很多学校。既要写出这个区域的亮点,又要顾及相对平衡的“面”上内容;既要写到一般群众,也要写到校长,以及教育局领导,甚至是省、市、县(市、区)领导。如果顾此失彼,就有可能让作品脱离采访对象本真与要义的轨道,进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同时,这样的文章,有的是需要很费时力的。比如采写青岛市的基础教育,我第一次就在青岛住了18天,一边采访,一边写作。所以,其中的甘苦也是一般不身在其中的人难以想象的。

不过,采写区域教育,在形成对自己挑战的时候,也更好地提升了自己。他需要作者不断的学习,广泛而又深入的采访,要有一定生命张力的理论评判。所以,它让我遭遇到很多困难,也让我不断地超越自己。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开始之难,当是一种必然;由难变易,又是一种自然。后来再采写这类文章的时候,非但没有了困难之感,还有了相对从容与审美的快感。这给了很大的自信,也让我特别感谢我所采访过的对象。感恩不是说在口上,而应当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中。于是,就有了我对区域教育更多的报道。我想,在未来的几年里,这方面的报道的质量将会提高,数量将会增加,当然,我也会在这个过程不断的挑战并超越自己。

一个区域的教育内容太过丰富,所以,落笔成文的时候,取其要义,舍其一般,就成了必行之事。如果说写一所学校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话,写区域教育则只能是从“弱水三千”中取“一口饮”了。一般来说,采访一个区域教育的时候,对方大多会给提供十来万、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字的文字材料,并希望你一一阅读。这些材料多是他们认真总结梳理出来的,有的已经正式出版,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可是,如果陷入其中而跳不出来的话,文章是真地写不出来了。如果只是取其文本内容而拼凑成文的话,那显然形不成自己的思想与文字。所以,对于这些材料,我只是大体游览而已。而对于相关领导与教师的即兴而谈,却是相当用心。这并不是说将其原话照单收下,而是在他们言谈之时,搜索其特别有价值的内容,然后在大脑中形成一种写作的生命线索。当这些东西活在大脑之中后,写作需要的材料,也就相对简单了。有的虽系作品特别需要的内容,对方却可能三言两语,一带而过,这个时候,就要立即追根求源;有的对话谈得相对认真,但只是一种工作汇报,进入不到你的写作素材之中,所以,为尊重对方,还要正襟危坐认真地听,但只是不太记忆而已。当需要的采访内容基本就绪后,就有了稳操胜券的感觉,只待动笔成文了。

动笔成文并不是将采访对象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而是要进行属于自己语系的表述,让读者一看,那肯定是陶氏文章,而非张氏、李氏之文。我将需要的素材有序地进入我的语言编码之中,很快形成烙印着我的思想与风格的文字。所以,我的作品中,几乎看不到采访对象提供的文本文字。之所以这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一定要坚守一个有良知的记者的道德操守。我不愿意做“文窃公”,而是想着老老实实地做一个平平常常的陶继新。事实上,不老实的人,最终还是要吃亏的;而老老实实的人,却总是最后有福。所以,当记者,更重要的是还是做人啊。

老实也不一定写出很好的文章,因为单纯的记事,即使记得清清楚楚,甚至有点文采,如果缺少理性的光华,没有作者自己思想的流动与生命的能量,还是没有力量的。所以,我所写的文章,都不是就事记事,都有一定的理论评说,而且没有预设在先,而是即兴信笔而来。这样,更加自然与真实,也更加接近“道”。为此,就要不断地给自己增添理论能量。所以,学习是断不可少的。不但要学习教育理论,还要学习教育之外的大师的经典述说。那些大浪淘沙,时光流逝,仍然定格在有思想与文化的人心里的一道又一道的精产品,是可以不断补充自己的生命能量的。比如,《论语》《老子》《大学》《中庸》《学记》等,如果认真研究,如果倒背如流,其中的经典思想,就有可能走进你的思想之中,甚至神奇地“化”成你的东西。于是,结合自己的教育采访与生命感悟,就可能有源源不断的理论活水汩汩流来。我平时的工作太过紧张,常有“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的感慨。虽日积月累,依然感到力不能逮。所以,要想不断地超越自己,学习时间还需要拉长。这会缩短采访的时间,也可能会错过很应采访的对象。不过,有的时候是急不得的,欲速则不达,没有源源不断的生命活水,何以更快地推进采写的进程?“不舍昼夜”的时光总是从身边无情地流去,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具色彩,非学与采有机和谐是不可以的。

这本书的编排,分为“通讯”“访谈”“述评”“对话”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文章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编排,即以文章发表或完稿时间为序,先排最近发表或完稿的,再排以前发表可完稿的。这样做,一是可以让读者清晰地看到我所写作的一个渐近过程,二是避免了读者评价中孰优孰劣的误解,因为在我的心里,我采写的这些区域教育内容,都是“平等”的。

本书共收录了四篇对话教育局长的文章,既然是对话,就是双方共有的思想语言,作者也应当是双方的,因此,在文章后面,我都写明了我与对方的姓名。我不太赞成某些记者采访时,虽然系采访对象的文字,可是,署名的时候,他们却与之无缘。尽管这种写法已经在当今的很多报刊上形成惯例,而我还是觉得“不从众”的好。我的这种执拗也许有不合章法之嫌,可是,这样会让我心里更加坦然。

作文如做人,做人亦如作文。相信真善美永远是好的,相信诚以待人,人亦会诚以待之;不以诚待人,人亦不以诚待之也。

书一出版,读者就有了评价的权力。我对称颂之语并不反感,但对真诚的批评者更是喜欢。但愿读者能给我提出更多的建议与意见,以便再版时予以修正,且更好地超越自己。

陶继新

2012年2月6日

目  录

自序

通  讯

感悟生命  探寻教育

——陈东强局长与绛县教育的不解情怀

桑新华:归队教育是一种心灵归属

——一位“文化”局长的教育情结

打造学校品牌的“绿色”行动

——威海市环翠区学校特色建设掠影

交流让“伙伴学校”双受益

——山东省“西行助学行动”侧记

在知难而进中播撒收获

——曾子故里教育发展巡礼

让嘉祥成为吸纳人才的聚贤之地
——县委书记刘建良的教育情结

为生命个体终身发展奠基

——青岛市基础教育巡礼

映日荷花别样红

——济南市历城区教育创新采撷

横看成岭侧成峰

——昌乐县“多学科、新知识、散点渗透”课题实验多元透视

满园春色关不住

——平邑县教育景观揽胜

访  谈

一位教授局长的思索与情怀

——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局蒋志明局长访记

发展农村教育的思考与行动

——济宁市市长助理、市教育局长李心善访谈录

一个思想者的理论话语

——东营市教育局张洪生局长的访记

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教育

——胶州市教体局局长杨进春访谈录

“德育生活化”:让心灵成长与生活同步而行

——威海市环翠区教育局董国谦局长访谈录

让优秀教师再发展

——青岛市李沧区教体局甄孝刚局长访谈录

述  评

在经典滋养中提升人格与智慧

——莱西市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述评

为学生谋划幸福人生

——山东省2006年度教育创新人物(班主任)事迹掠影与述评

追索精神与心灵的快乐

——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述评

创新为着师生的快乐与幸福

——山东省2005年度教育创新人物(校长)事迹采撷与述评

新课程区域性改革实验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述评

对  话

八年不辍耕  经典共传承

——关于经典教育的对话

教育是良心事业

——通许县教育局长的情怀与追求

塞上起兮大风歌

——吴忠教育之魂

在“太阳升起的地方”铸造优质教育工程

——文登市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思考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