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充满生命的能量——关于广州市“好的教育”的理性诠释与深层探索
让教育充满生命的能量——关于广州市“好的教育”的理性诠释与深层探索
作者:陶继新 屈哨兵        更新时间:2017-01-17

让教育充满生命的能量

——关于广州市“好的教育”的理性诠释与深层探索

陶继新  屈哨兵

编者按:广州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岭南文化的中心。现在,广州正走进一个新型城市化的阶段,户籍人口加上常住人口超过1600万,基础教育阶段有着将近200万规模的受教人口。如何办好广州的教育?一直是地方政府和广州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苦苦探索的事情。广州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其中所涉及的课题和内容纷繁复杂。陶继新先生和屈哨兵局长的这一场对话并没有涉及这座城市教育所面临的全部事实,只是选择几个彼此感兴趣的话题自然排出,侧重从教者的角度来审视教育,涉及教育的爱、教育的眼光、教育的力量,教育的理想等等。对话的双方原来并不相识,因为机缘巧合能够形成这段对话,算是对当下的教育生态做了一次比较感性的探讨,诚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批评与指正。

在教育人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再往前推进

【屈哨兵】人类教育或者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时间游戏,但是对我来说,个人进入教育的历程几十年恍惚一下子就过去了。大学毕业之后,将近十年的基础教育,十年师范教育,十年大学教育,一不留神又被调到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来干活,这一辈子看来就是要和各级各类教育结下不解之缘了,想一想也还是蛮有意思的。

【陶继新】加缪说,没有经历,就形不成经验。您的这些经历,则成为您的一笔十分丰富的生命经验。有了这些经验,再做基础教育的时候,就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元视角。这些实践经验,与您的理论素养和谐为一,就会生成一种巨大的教育能量,从而让您在管理上举重若轻,进而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

【屈哨兵】您说的教育能量这个词儿我觉得特别好。理论素养固然非常重要,但在经验行走过程中的教育能量的集聚与释放我觉得更加重要,因为这能量后面就是一种教育影响力。只要有过教育经历尤其是基础教育经历的人应该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当一个老师,只要用心,带好一群孩子其实也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同时,毁掉一个孩子,也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常常可能是一句话就叫一个孩子终身受到莫大的影响。到教育行政管理岗位上来之后,我的这种感受变得更加强烈,因为我和我的团队面对的是超过200万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我们最大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是一种“高危”职业。不敢说自己在这个岗位上能够或者已经取得了多少成绩,大体是在教育人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再往前推进。我所在的这所城市对我们的教育有着很多的期待,我们努力想把这个事情做好。比如说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高等教育等,都有我们的着力点,还有特殊教育。有些方面我们取得了比较大的一点儿进展,那有赖于这所城市对我们教育的信任与支持。

【陶继新】有人说,教师是人,是的,可是,教师不是一般的人,是教育人的人。所以,教师人格的高下与有无爱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生命走向。用心且有爱心者,学生多能很好地成长。所以,教师的优劣,决定了学生生命的状态。

教育局长呢?更是责任重大,一个具有使命感的局长,必然是心系师生的,是会想方设法推进教育发展的。说其“高危”,正说明您有忧患意识,更有责任担当。所以,不管哪个层面的工作,都要“推进”。不能任职数年,各项工作只在平面上滑移,而是都要有所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了,学生才能享受到成长的快乐,教师才能感受到教育教学的幸福,才能取得广州这个大都市人们的信任。

教师情怀应当成为学生成长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元气

【屈哨兵】您说得太对了。学生的生命走向、生命状态和教师有着莫大的关系,教师的人格魅力、爱心与才情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生命样态。我在这里所说的教师概念是指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还应该包括校长,教导主任,甚至包括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同志。至少我们自己要有教师心态与教师情怀。我有一个观念,没有教师情怀的人是很难真正懂得教育的,至少懂得不全面。我们最近启动了一个卓越校长和卓越教导主任培养工程,这是市领导亲自点的题,我们称其为市长工程,将会连续好几年,若干期。我想作为市长,他应该是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对教育的需求与期盼。每年我们选派72名校长和72名教导主任培养对象到相关知名高校进行培训,然后还有两年时间校长与主任配对到一所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高校力量与教育行政力量及相关学校协同创新。为什们是72人,有点儿巧合,孔夫子不是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先导吗?我们也希望我们这些培养对象能够有卓越之志、圣贤之心。我想若干年后,我们一定能够形成一个有特色的优秀校长群落,当然也包括优秀的教师群落。我们这所城市需要这样优秀的群落。

【陶继新】您所说的大教师观与教师情怀太好了!一般意义上的教师的素养固然重要,更大层面上的“教师”如果没有教师情怀的话,一般意义上的教师也很难继续其美好的情怀。一个区域的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对这个区域的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校长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也是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个有思想、有情怀、有智慧的校长,可以让一所薄弱学校起死回生;相反,一个没有人格、没有谋略的校长,也有可能让一所优质学校每况愈下。教导处主任呢?则是关乎整个教学改革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人格好了、水平高了,自然就会带动更多的教师“更上一层楼”。所以,你们着力提升校长与教导处主任的品质,当是一个战略举措。而选取72人,正与孔子的“贤者七十有二”相合。这不但昭示了一种文化品位,也有着美好的期待,希望他们能像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曾参等一样,成为德才兼备的大才。当一个优秀的校长与教师群落形成之后,广州的教育不就有了质的飞跃了吗?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加优质教育的理想,不也就实现了吗?

【屈哨兵】是啊。历史或许常常充满巧合,但我们更看重的是事物发展的本质,您刚刚的话点得非常透。且不管这是否可以称之为一种大教师观,但教师情怀我觉得是当下教育,包括教育行政管理应该具备的一种情怀,我不希望看到它只是一种“稀缺资源”,我认为这应该是推动我们学生成长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元气,孔子与孔子带出的这些个弟子就是这种元气充沛的人。您说得很对,我们这样做的一个目标,就是要使广州教育在经过数年经营之后,能够在过往的基础之上有新的飞跃。在经济形象层面,常常都有“北上广”这样的说法,说到教育,我们还远不能这样攀附,我们想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能够使广州的教育形象更加符合其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更符合其新型城市化进程的民众发展所需。当然,我们也知道,人类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需求永远是层出层新的,教育人所做的事情有点类似于夸父追日,有些纠结。我也常常是这样表达对这种纠结的理解:可能没有理想的教育,但一定得有教育的理想。

【陶继新】广州经济发达,但要想让广州跃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还需要文化教育的支撑。孔子的高足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广州的教育人,您与你们的校长、教师,正是拥有了这种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才有了一种高远的理想追求。夸父追日这一神话传说,让人们从看似不可能的追求中,看到了那种最美好的期盼,以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刚毅精神。这种具有正向能量的“元气”愈积愈厚的时候,夸父追日也就有了实现的可能。以前有一句戏谑人的口头禅:“你再能你能上天吗?”现在,飞机与宇宙飞船不是将人载到天上了吗?这种在古人看来的绝对不可能,却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存在。作为真正的教育者,不能没有理想,不能没有高目标,不能没有教育情怀。有了这些生命元素,很多看起来的不可能,就有可能变成现实。当然,这需要深深地扎根于实践之中,形成接地气之固,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追索那个美好的前景。

【屈哨兵】非常感谢您对我们的评价与嘉许。确实,中国的教育不缺来自历史的文化精神的支援,更不缺乏来自社会发展的诉求。广州这所城市是一个很有精神魅力的城市,包容开放,有活力,能创新,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在这里,近代革命的策源地在这里,这些都曾影响过中国的历程进程。说个教育上的例子,百年前的百名留美幼童,大部分都是从广东,当然也包括广州,这个地方派出的,当然这只是过去的事情,聊备一说。城市的教育需要发展,广州目前的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说,广州也有农村地区,我们面临着城乡一体化的教育挑战,学前教育方面,特殊教育方面,职业教育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方面,素质教育与学校特色发展方面,我们都面临着很多挑战,有些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认认真真办教育,也开开心心办教育。

【陶继新】广州的文化积淀与开放意识,为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积聚了精神能量。继往开来、创新超越的重担,就落在了你们的肩上。不过,有压力才能有动力,有动力才能有飞跃;你们面临着新的挑战,也就必然面临着新的机遇。所以,尽管有着很多困难,可是,你们知难而进,并在破解困难的过程中,享受了破解困难的心灵愉悦,从而“开开心心办教育”。而这里的“开开心心”,并不是低层次的快乐,还因了您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有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道精神,让更多的校长与教师有了境界的提升、业务的发展,以及学生因享受优质教育而形成的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些精神能量也许在当下还没有喷薄而出,可是,它一定会在未来的教育进程中,愈来愈展示出其独特的魅力。

【屈哨兵】很认同您对“开开心心办教育”这个说法的解释与期许。我们所说的这种开开心心应该在多种层位与侧面都能得到体现,教育管理层面面对谋篇困局时的破解,教学管理层面面对学校发展瓶颈时的突破,教学实践层面面对学生成长烦恼时的育导,我认为都需要有一种开开心心的教育心态。为什么要有这种心态,是因为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教育之所欲不外乎是一种人类发展之爱,他不是一时一地的政绩工程,也不可能收到倚马可待的效果,如果你有这样的眼光,你就有开心的理由与开心的底气,立人达人应该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陶继新】“人类发展之爱”说得好!这让我想到孔子之言:“仁者爱人。”教育,就是要让人更有爱心,更会爱人。有了这种心怀,就会感到,做教育工作是美妙的。尽力而为,播撒爱心,且可以感触到这种爱的绵延与光大,从而在心里也播撒出一片快乐。您还说,教育“不是一时一地的政绩工程”,不可能有立竿见影之效;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所有的速成者,都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效益。正是因为如此,教育工作者要有耐心,要有长远的目光。当没有了功利心理,只是为了培养人而工作的时候,就不会为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就会为未来的前程而努力。这样的状态下的生命,当然就少了烦恼,多了乐趣。

教育需要修行前进的定力与成就大事的眼光

【屈哨兵】广州教育经过多年积累,当然也形成了自己的很多特质,比如说,只做不说。我到教育局之后,跑过一些市井深处的学校,到过下面一个偏远的畲族村落的只有12个学生4个老师的学校。其实内中也蕴含着许多的精神能量,我们所做的不是将这些能量藏起来,而是要将这些能量发散开去,让更多的学生能得力其中、得惠其中、得成其中,这要靠我们更多的校长更多的老师一起来做。我想,这就是优质教育之所求。

【陶继新】“只做不说”与孔子的“讷于言而敏于行”有异曲同工之处。《周易》则说:“劳谦,君子有终,吉。”孔子解释说:“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看来,这是一种高品质的美德。其实,尽管不说,只要做好了,人们还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特别是教育领导,只做不说,或者多干少说,就更能彰显其人格的高尚。老百姓不是看你说得如何天花乱坠,而是看你干得好不好,不但“听其言”,更会“观其行”。当领导干部人格好、干得好的时候,工作中会就出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景观。

【屈哨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耐心也干不好教育。您引用孔子的“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我觉得特别适合用来校正我们目前的一些教育心态,孩子的成长是需要养护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样也有他自身的规律。有时我有点半开玩笑半当真跟老师校长与同事们说,办教育是要有眼光的,要从孩子的当下所学看到孩子未来所成。如果你有三年的眼光,那么你可以是一个优秀的老师,如果你有六年的眼光,那么你可以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如果你有十年的眼光,那么你或者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优秀的校长,如果你要成为一个教育家,那么你至少得有二十年、三十年的眼光。苏霍姆林斯基在巴甫雷什学校当老师当校长不是一下子就是35年么?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一点就非常可怕,做教育行政管理这一点也显得尤其重要,行政系统是需要考核的,也就是通常说的要有政绩,那我们如何来确定教育考核的标准,如何看待教育考核的标准就需要眼光、智慧与气度。

【陶继新】教育眼光与政绩考核有时会发生矛盾,在这个时候,教育行政领导更需要沉住气,更不能急功近利。表面的政绩工程,可以骗人一时,不能骗人一世。真正优秀的教育行政领导,不是不看重考绩,但是,更看重的是校长与教师的发展,特别是学生一生的成长。在这点上,我特别佩服您。您的教育眼光,来源于教育理论研究,更来源于教育实践,它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一种可以抵达的教育理想。更重要的是,您在引领校长与教师持续发展,让他们也有教育眼光与教育情怀。遗憾的是,当今社会浮躁之见盛行,功利之心漫卷,本应当有一个宁静心态的校园,也因为了这浮躁与功利的浸染,有的校长与教师的心灵也喧嚣起来了。而老子则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失去根本之后,休说教育眼光,就是基本地做好当下的教育也不可能。您让校长与教师不只关注当下,也让他们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有一个高远目标的追求。诚如是,他们才能固守根本,放眼未来,走向优秀乃至卓越的境界里。

【屈哨兵】我们的教育环境确实面临着一种来自这个时代进行过程中带起的浮躁困惑,从总体上我是充分肯定这个时代的,即使是现在社会上下一致批评声不断的择校热,我们也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比如从家长这个层面来看,能够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一个更好的学习与发展的环境是无可厚非的,古代还有孟母择邻呢,择邻择的是什么,不就是成长环境吗?这实际是推动教育发展的一种动力,鼓励我们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更多校长更多的老师能够更多地既关注孩子的现在,也关注孩子的未来。不要把孩子当成一座矿山,只想从这座山里掘出更多的黄金,其实这座山上的每一处风景都是可爱的,花草树木,水泉雨露,都是一种自然的恩赐,我们要去欣赏他、养护他。知识与考试成绩显示不应该成为我们教育使命的全部,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使我们的学生尽可能成为符合其个性发展的那种人——身体心理健康,情操高尚,具有道德判断与道德执行能力的人。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从孩子一小就给他灌输,让他看到的都是功利至上浮躁追求,而缺少一种修行前进的定力,那将是一种令人遗憾的教育。这个方面需要我们上下一体内外合一的力量。

【陶继新】知识与考试成绩是需要的,可是,如果将其视作全部,则不可能让学生生命更好地成长。您上面所说的几个方面,尽管现在还没有纳入升学考试的范畴,可是,作为一个有良知与责任感的校长与教师,却是必须关注的。孩子生而有异,个性不一,因材施教,才能让不同的生命有着异彩纷呈的精彩。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一定好,而在其他方面却有可能有着出类拔萃的表现,这难道不也是人才吗?如果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学生的话,他们当然也是人才。我们就要像您所说的那样,很好地去欣赏他、养护他,让其更好更快地成长。身体心理健康同样重要啊!没有了身心健康,即使学习成绩再好,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废人。教育,就是要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拥有健康体魄与心理阳光的人,这样,他们才能真正担当起未来的重任。如果说身心不健康是一个废人的话,那么,情操与道德不佳则有可能成为一个危险的人。而且,其知识越多,危险性也就越大。而中小学生时段,恰恰是培养美好情操与道德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如果有效地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美好情操的话,他们未来就有可能成为可以信赖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育,不正是为社会服务吗?

继承与发扬教师群体中向善求良守本遵道的力量

【屈哨兵】我相信教育的力量。就像您提到的那样,如果经历了我们的教育过程,可是培养出来的人是“废人”和“危险的人”,那么证明我们的教育就是一种失败的教育。在这方面,学校、家长、社会对孩子的道德养成,心智成长和体质锻炼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时候同一件事情都需要三方同心戮力形成共识才能支撑孩子健康成长。举一个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在学前教育及义务教育阶段,我们有一条规定,就是不准收与学位挂钩的捐资助学费。不收与学位挂钩的捐资助学费是值得肯定,我们要吸引那些真正关心支持教育的人士捐资兴学,实际上社会上确实也有这样的热心人士。但实际上也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为了进到一些所谓的名园名校,某些地方也收取一些所谓的不和学位挂钩的捐资助学费。我们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方面家长交钱孩子入学入园,另一方面学校或家长又说这是捐资助学与学位无关。在某种程度上,这有可能会使学生,包括幼儿园的小朋友就道德认知层面产生困惑,什么叫不撒谎?什么是诚信?这种现象的产生固然可能是我们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困境,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我们又确实不能坐视不管,因为孩子们的现时所见一定会是将来所为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者的责任就显得特别重大,教育是人类发展不可须臾或缺的力量。

【陶继新】教育有时是有形的,有时则是无形的。不管哪个方面,都对孩子产生着影响。特别是幼儿与中小学学生,他们的心底相对是比较纯洁的,染黑则成黑,染赤则成赤。比如要想让孩子讲诚信,校长与教师首先要讲诚信。如果校长与教师口头上大讲诚信的重要性,而在现实中却做与其相悖的事情,就会在孩子的心里投射下言行不一的阴影,就有可能在孩子心里栽种下一颗不诚信的种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无时不在,而更加有效的教育,则是言行一致的教育,甚至是行大于言的教育。孔子之所以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巧言令色”者是“鲜矣仁”的。

即使对孩子不产生影响,作为校长与教师,也不能因为利益的驱使而做有悖良知的事情。中国古代儒家先师特别主张“慎独”,“先慎乎德”,“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因为你认为自己做的不好的事别人不知道,其实,是不可能不知道的。诚如曾子所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您上面所说的“所谓的不和学位挂钩的捐资助学”的事情就不是一件好事。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道在。背道而行,就会受到道的惩罚。

【屈哨兵】您提到的“先慎乎德”和“慎独”很好,君子处之有道,我觉得这是我们当下要特别珍惜的一种道德资源。作为教育者,我觉得在慎独之外,还要尤其看重“慎众”,这可能是我杜撰的一个词,我想说的意思是,我们要特别珍惜教师作为一个群体在整个社会公众和全体学生心目中的道德形象,在这方面,我们的教师应该成为彰显道德的模范。这方面,过往的很多堪称导师的先生们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可圈可点的事迹,有些细节非常感人。比如说朱自清和钱穆,他们都是大学者,但他们在中学也教过书,并且教得也很认真,道德文章,山高水长,还有当年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令人神往的教师群像啊。我其实心中有一个基本判断,由于民族文化传习的影响,我认为在我们当下的学校教师群体中向善求良守本遵道的力量还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使这种资源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更加明确的发扬与彰显,同时还要在更加宏大的国际视野中确立我们的教育使命和德行追求。我最近老是在追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好的教育?

【陶继新】“慎众”说得太好了!虽系“杜撰”,却有可能成为一个很有活力的新词。我们应当珍惜教师的道德形象,事实上也确实有一些教师堪称人之楷模。比如北京22中的孙维刚老师,他任班主任的班考入北大、清华的占了55%,究其深层原因,就是他是一个人格高尚者。十多年来,他每天坚持7点准时到校,到教室扫地、擦桌子。一次他因为扶一位老人迟到了,便在黑板上写下“今天我迟到了,对不起大家”几个字,然后走到门外,在寒风中站了一个小时。只要觉得自己哪个方面做错了,哪怕是在心里错怪了某个学生,他都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认错。所以,他去世之后,数不清的学生为之流泪。这其中就有您所说的民族传习影响的问题,孙维刚老师一直坚持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做人第一,学习第二”的教学原则。中国古代的教育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可资继承的精神财产,《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还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本立才能道生啊!真正优秀的教师,不但学识好、能力强,更重要的是道德高尚。一个品质低下的教师,是不可能形成优质教育能量的,也是不可能教出优秀学生的。

【屈哨兵】孙老师的事迹很感人,我相信这样的老师在我们中国的大地上还有很多,有些未必被我们所知道。能够带一个班并且有超过五成的“北清率”我相信也确实是这个班同学的运气和福气,可能这个运气和福气是中国很多班级都难以企及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其他成千上万的班级就没有相应的梦想与感动。前不久我与澳门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一位副院长聊天,我们俩谈到如何评价我们的教育效果的问题,现在比较流行的是一些当下指标评价或者过程与学习元素的评价,这固然没有错,但我们共同认同的至少还有另外一个标准,它可能比较感性,但它一定非常真实,那就是在若干年后,这个学校、这个班级、这个老师,尤其是这个老师是否能真正地被学生们记住,被学生们挂念,就像您说的孙老师那样让数不清的学生为他的离去而流泪。我相信这种流泪不仅仅是因为“北清率”,而是因为老师对学生的大爱。这种可能在师生彼此之间形成几十年的一种呼应的爱,是一种超越功利的爱,是一种止于至善的爱。去年教师节相关媒体和我们在广州发起了一个微博寻人的活动,邀请那些离开学校的学生们,通过微博这种形式来寻找自己挂念的老师,我相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与功利没有关系的寻找,我们要提倡的就是这种教育境界。最近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谈到学生培养强调立德树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我觉得说得特别平实贴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之后第一次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中有两句话给了我特别大的震动,这两句话都与教育有关。一句是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他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另一句话是说期盼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教育”与“成长”,多么重要的两个命题啊。

【陶继新】教师有大爱,才能培养出有大爱的学生。孔子因其“仁者爱人”,才有了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孙维刚老师亦然,去世后,他的一个女学生一个晚上写了5000字的长信寄给报社,她说:“人们提起孙老师总会因为‘全班55%考上清华、北大’而说他神奇,可这55%并不是孙老师看重的,他最想做的是把我们培养成品德高尚的人。”那么,怎样才是高尚?怎样才算大爱?最有发言权的还是学生,特别是学生离开教师之后依然对老师念念不忘者。你们的微博寻人活动,剥离了功利,回归到本真,让学生美好的回忆树立起教师人格的丰碑。由此寻到的教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他们也许迄今默默无闻,可是,他们的形象却永远地屹立在学生的心里。当他们被寻到的时候,该是何等的欣慰!而他们的学生,又是多么的高兴。而且,这对当下的教师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爱不爱学生,人格高尚与否,是需要经历时间考量的。而真正优秀的教师,不在于当下获取了多少荣誉,也不在于有了多高的位置,更重要的是,他在学生心里的分量。有了这种“重量”,才能在时间的长河中,留给学生永远的铭记。这种正向引领,会让教师更多关注对学生的爱,更多关注自身道德的建设。

【屈哨兵】我们认为这种寻找就是一种对“好的教育”的寻找,这种铭记就是对“好的教育”的铭记。目前寻找这个活动还没有结束,活动主要依托新浪网来进行,我们将密切关注和跟进这个活动的开展。如您所言,我们希望这个活动能够在“本真”的状态下进行,它可能不会轰轰烈烈,而是静水深流,一如教育的本质。

好学校、好校长、好老师、好学生的和谐才能构建“好的教育”

【屈哨兵】习总书记说我们的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那么什么是更好的教育呢?我们如何走进这更好的教育呢?党的教育方针和十八大报告当然有非常明确的价值指引。就我个人比较感性的角度来看,它至少应该具有四个方面的表征,一是的好学校,二是好的校长,三是好的老师,四是好的学生。好学校,好校长,好老师,好学生。我在这里想用“好”这个看来比较宽泛的字眼来导出我们对何谓理想的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在某种意义上是想强调教育的价值一定和我们给予它的评价有关。而这种评价与其说是物质层面的构筑,不如说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凝聚和延伸。现在举国上下都越来越重视教育,这种重视在物质层面的建设比较容易得到落实和显示,这是教育发展非常重要的基础,但并非教育发展的目的,更非教育实践的全部。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如果可能的话,我们非常期盼通过好学校、好校长、好老师、好学生这几个维度描绘出一幅幅“好的教育”的全息图。这幅全息图的每一个侧面细究开去,里面都一定会大有乾坤,都会有丰富多彩的故事与实践,每一个生动的教育叙事都会成为我们“好的教育”的绝佳注脚。

【陶继新】轰轰烈烈的运动尽管声势浩大,可是,如果没有持久动力的支撑,运动也会很快成为过眼烟云;而“静水深流”则不然,它遵循教育的本质规律,不急功近利,且又不断追求。不一定立竿见影出大的效果,可是会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推进。而由此结的所有的果,都不是速成的,而都有着“道法自然”的特点。

您对“好的教育”的诠释很有韵味,也很有哲理。是的,好学校、好校长、好老师、好学生,四好合一,才是好的教育。好学校,不但要硬件好,更要具备一流的品质,形成一种品牌,它需要时间与内涵的积淀,有时也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里积聚成一种品质。要想成为好校长,就要有一种使命感与责任感,他不但自己有思想、有文化与有智慧,还要让更多的教师与学生也发展起来,“修己以安人”或者立己以达人,当是优秀校长的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好老师首先应当是一个好人,即道德品质优秀的仁者,同时,又应当是一个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智者,还应当是一个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不断发展自身的终身学习者。因为他知道,没有自身的持续发展,就不可能让自己的学生更好地发展。好学生必须身体好、品德佳、学习好,同时,还应当是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具有审美情怀的人。因为他们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应当能够迎接各种挑战且能幸福工作的人才。一般来说,这四好是同时存在,且互为作用的。哪一个支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这个“全息图”的质量;哪一个支点有了收获,也会为这个“全息图”增添亮色。

【屈哨兵】我赞同您对“好的教育”的解释。好学校、好校长、好老师、好学生犹如“好的教育”之四维,缺一不可,它们四位一体,彼此之间互相渗透,互为支撑,互为参照。这里面我特别看重“好学生”这一维,因为它是好的教育的最直接的证明,最根本的目的。站在教育行政管理者的角度,或者站在学校、校长或者老师的角度,所谓学生作为一个群体一定是流动不居的,我们或者并不特别在意某个单体的价值,但针对一个活生生的学生个体,某个学校某个校长或者某些个老师却通常会构成他教育成长的全部,他能否成为一个好学生,与我们其他三维的建设与表现有着最直接的联系。这种好学生的标准也不能以所谓的社会成功人士之类单一的标准来衡量。上海中学的唐盛昌校长在他的一本书里曾经说过一个故事,他曾经在一个工地上见到过一个他曾经花过精力教育过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曾经也很”暴力“,学习成绩也并不好,当这对师生若干年后在一个工地上偶然相见的时候,那个昔日的学生给这位昔日的师长说的一句话是他是在自食其力,并且靠自己的劳动所得来孝顺着母亲。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也是一个好校长、好老师带出来的一个好学生,他也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种“好的教育”,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我们要寻找要提倡要坚持的就是这样的教育。

【陶继新】孩子能不能成为好学生,最直接的作用人除了家长之外,就是教师了。我采访过很多优秀的教师,我为他们的优秀而高兴,更为他们能够教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而欣慰。一个学生只有一个小学、中学阶段,如果遇到一个或几个好的老师,就有可能决定这个学生的未来人生的美好。所以,您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为了学生的生命成长啊!如何才能让教师更好地发展,除了其个人努力之外,校长与教育行政管理者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来,广州市优秀教师越来越多,是因为好校长越来越多了,因为一个好校长,可以带出一批好教师。同时,一个好的教育局长,也可以带出一批好的校长。在给一些校长交流的时候,他们都很感谢您,说是您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走向优秀的优质的环境。

好学生未来可以成为成功人士,也可以成为一般工人或农民,唐盛昌校长所遇到的学生,不同样是一个好学生吗?中小学学生不可能在未来个个都做出一番恢弘的事业,不过,如果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生存能力的普通人,不就是教育的成功吗?

屈哨兵局长简介

屈哨兵,男,土家族,文学博士,教授。1981年毕业于湖北民族学院中文系, 1992年获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基础教育学校、师范类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等多个教育领域任教任职,2007年任广州大学副校长,2011年10月起任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同时兼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兼职副主席、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和广州市语言文学学会会长等。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语言文字应用“十五”规划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及其他厅局级项目多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主编、参编及参著教材、词典及经典诵读选本等多种,近年来工作重点逐渐从教育教学及学术研究领域转移到教育行政管理工作。

(原载于《创新教育》,2013年第2辑。)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