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沟之游的享受与缺憾
陶继新
没到新疆之前,对吐鲁番的葡萄沟就心仪已久。今天上午即可亲临其地,观其胜景,自然有些兴奋。特别是听陪我们同行的维族小伙子说,中午便在葡萄架下就餐,感到更是“欲辩已忘言”了。
葡萄沟不愧是葡萄的天国,面积之大,葡萄之多,品种之众,均系有生以来首次所见。游人行走于绿荫蔽日的葡萄架下,盛夏的感觉渐渐隐去,轻轻的夏风慢慢袭来,顿感心旷神怡,有临风把酒之欲求。
午饭的饭桌就设在葡萄架下,店主人用盘子盛上几个品种的葡萄,免费让我们品尝。对其垂涎三尺的我们,已没有了以往的斯文,略一洗手,便一个接一个地吃了起来。其味道之纯正,是从来没有尝过的。尽管在济南也年年吃些葡萄,可是,那不是这样一种味道。据同行的维族小伙子讲,吐鲁番四周高山围绕,盆地中的艾丁湖,湖面比海平面还低154米,是我国最低的地方。在这个盆地中,夏季里,长达15个小时的阳光下,气温增高很快。高温受到群山的阻挡,无法扩散到盆地外面去,而盆地内,既无河流又少下雨,被蒸发掉的水分,得不到补充,便形成一股又干又热的“焚风”,加上中部一条近100公里长的红山,在烈日的照耀下,红光闪闪,很像熊熊的火焰,更增添了盆地的炎热,所以人们又称吐鲁番为“火洲”。火洲的高温,有利于葡萄的生长,使吐鲁番成为中外闻名的“葡萄之乡”。所以当地人们有一个民谣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它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个水果之乡,吐鲁番则独居榜首。
听维族小伙子一说,我们吃起葡萄来更感美味可口。但人的胃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大饱葡萄口福之后,饭菜吃得自然少了很多。可是,我们没有任何遗憾,如果在这里不将葡萄吃个尽兴,那才是真的得不偿失呢!
葡萄沟虽美,比我们想象的还有不小的差距。原以为这是一片天然的葡萄园,不加雕琢,甚至带点野味,葡萄生长于山沟之间,土石相夹,行走于曲径通幽的泥土小路之上,偶尔还可以听到维族的民歌。然而,闻名而至的游人太多,在重要景点争相照相,有些不太文明的游人还会大声叫嚷,把本应宁静的田园之美搅得荡然无存。有的地上甚至铺上了地板砖,搭起整齐划一的钢筋支架,修了水泥平台与条坐。这种明显打着现代印记的“装点”,与葡萄沟所应有的原始生态形成一对矛盾。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在城市里住长了的人们,对这种特设的现代设施更是了无情趣,甚至产生反感。其实,这些“装点”的成本并不太低,如果用些具有本土特色的用不着花多少钱的木架、木桌、乱草、泥土等陈杂其中,也许更有葡萄沟的味道。
现在很多景点有了反自然的行为,认为这样可以方便游客,或使民风民俗与现代色彩并存。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点,一旦将本土特色破坏,便破坏了其固有的美丽。有些城市附近的酒店,甚至也打起了“自然生态”的主意,让吃在其中的人们,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且不说这样做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单只这想法,就顺从了追索自然的人们的审美情趣。而本来就有自然生态优势的旅游胜地,更不必以现代装点改变其原有的风貌了。
返回的路上,带着缺憾,再望一眼葡萄沟,多么希望不久的将来,葡萄沟数十年,甚至百余年前的本色再现,摇曳出一道本土本乡的民族风情与自然原色。
(《行旅有道》,陶继新 著, 2015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