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法不落实相
——写在《韩忠玉信心教育法》出版之际
陶继新
自2005年7月韩忠玉先生将书稿发至我的邮箱嘱我写序之后,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没能动笔。今天方才勉为完稿,真的有愧朋友的厚托。
说实在的,我对冠以某“法”之类的教育教学书一向不感兴趣,因为其中多系末流之法、技艺之谈,并未触及问题的本质,更少智慧的含量。不过,由于我于2004年1月4日中国教育报上发表过《全面启动学生心理自信系统——安丘四中高考神话诠释》的长篇报道,且与韩忠玉已成至交,所以,方才答应为他的《韩忠玉信心教育法》写序。
人常犯经验主义的错误,我也没有逃出这一窠臼。
《韩忠玉信心教育法》远远高于我以前所看过的所有与教育相关的“法”方面的书,它更多的是一种教育智慧。作者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境界,以及对教育的哲学思考与心理剖析,燃亮了读者的眼睛,引领着人们走进一个心灵澄明、富有自信和以善为美的高层境界。
“功夫在诗外。”当很多校长与教师为追求升学率而用这法那法逼迫学生陷入题海战术之中的时候,韩忠玉却将目光投向了古今中外智者之所以成功的思想道德与心理层面。用一种大智慧,让学生不仅可以高考取胜,更能够一生成功。它解除的是学生思想与心理的重负,注入的是慧及人生的精神营养。
韩忠玉认为,要获得智慧,就必须看透得与失,看透我们在浩淼的宇宙当中,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分子。我们的成功与失败,我们的挫折与苦恼,其实都是很微小的,都是无所谓的。也就是说,对智慧的追求,需要的是一颗平常心。
在佛教经典中,释迦牟尼一次又一次地告诫他的弟子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要他们有一个淡泊于名利与得失的超然心界,即平常心。尽管学生未必能够真正达到这种心理境界,可是长期的引导,特别是潜意识的引领,却可以让他们趋近这种境地。心无他碍,方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说,愈是执著追求的东西,越是离我们遥远;而愈是心无所求的东西,却不求而自得。诚如老子所言:“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孔子说:“勿欲速,勿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可现实中的人们,却往往是急功近利,没有真正地瞭望未来。学生的学习何尝不是如此,他们大多看到与计较的是眼前考分的多少,一时的成败得失。也正是有了近前的荣辱得失的斤斤计较,就有了永远放之不下的心理恐惧。而任何一个有心理负担的人,其学习的效率是不会太高的。韩忠玉了知心理的“放下”才是“有得”的前提,所以,他在本书中特别强调平常心的重要。我认为,这是韩忠玉信心教育法实施的先决条件,不然,即使一时有了信心,也不会持久。一个承载着心理负荷的学生,不可能长期信心百倍地在学习之路上摘食胜利硕果的。
有了平常心作铺垫,自信心的培养也就有了根基。
韩忠玉认为,发现潜能,造就人才,是信心教育的终极目的。只要把握了潜能开发的规律,让学生成功便变得非常简单。前提是“变”。要让学生“变”得有信心,老师首先要“变”得有信心,变彼“法”为此“法”。这便是信心教育法的内核。这方法,不但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还涉及脑科学、全息论、信息论、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的灵魂性工程。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韩忠玉就有了不同于一般校长的“见识”——主张教师由所任学科知识的探求,向博大精深的大师的著述学习的延伸,《道德经》《论语》以及黑格尔和弗洛伊德等的经典著作,教师都要认真研读,特别是前两部中国经典,尽量能够背诵。
韩忠玉从教育实践中发现一个多为人们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所有的心理问题都与人文修养的缺失有关。如果没有较高的人生哲学高度,而单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做那些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思想工作,收效都是非常微小的。
可见,韩忠玉的信心教育法,与人们常谈的自信技法毫无共通之处。前者有老子言“道”之妙,后者则有人云亦云之嫌;前者可以让人永远拥有阳光心态,后者只会使人瞬间一笑而已;前者可以令人一时失败而终生成功,后者只能使人一时获利而一生败北。
所以,教师的历史使命是授道不教技,是在学生心灵之中点燃智慧的圣火。人类智慧的能量源自宇宙,宇宙无穷,智慧也无穷。信心教育法,就是让学生从宇宙智慧中汲取无穷能量的根本之法。自信催生智慧,智慧又生自信。如是美丽循环,就有了学生终生的幸福与美丽。
被信心扎根了的心灵,就具有了所向披靡的巨大力量。韩忠玉说,安丘四中教师不但深信学生潜力无穷,而且高度评价“说你行你就行”的价值。因为教师肯定和激励性话语背后的东西是评价,长久的社会暗示,就会凝固成一种评价定势。学生在这种“能行”的评价定势中,思想品格不断提升,学习成绩持续攀升。2003年12月5日我去采访时,就惊叹这所农村高中何以有着如此好的高考成绩。大家知道,是年高考中,潍坊市本科上线人数在山东省独占鳌头;而安丘市的本科上线人数又在潍坊市名列第一;安丘四中,则成为全市本科完成率第一,班均进线人数第一,本科升学率第一的一所学校,捧得了安丘市惟一一家“育人突出贡献奖”的奖杯。毫无疑问,全面启动学生自信系统,就成了这所农村高中亮点频闪的主要原因。“花香自有蝶飞来”,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6个省,三千多家单位,五万多人次到安丘四中考察交流。
信心教育法的内涵是异常丰富的,它不仅需要平常心和自信心,还需要一个善良心。这绝非画蛇添足,因为保持自信的深层基因,必须有善良心的保驾护航。韩忠玉认为,德为法之母。任何理论,任何方法,没有合乎人伦的人文力量的支撑,都不会起到作者所期望的作用。信心教育法的精髓就在于一种以爱意和善意为前提的精神力量作为这个方法的灵魂。信心教育,就是一些优秀的教师带着一批优秀的学生不断地前进,这些学生若干年以后走向各自的岗位上之后,身上依然闪现着当年老师的卓越气质。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而韩忠玉则说:“善者无畏,仁者无敌,恩者无怨。”因其善,而无愧于他人,所以无畏,即使别人对其不善,也因无愧无悔而释然。因其仁,不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总令人难忘其项背。思想里没有了敌人,现实中也就无敌了。孔子的以德报德也好,耶稣的以怨报德也好,都是由于自然地恩及他人,所以不怨。无畏、无敌而又无怨,自然也就有了宽广的胸怀、和谐的心境。以这样的心境工作与生活,我们就会觉得周围的人、动物、植物等等一切,都是那样的亲切。这样,在别人的心目中,你的身上就有一种亲和之力,不管是熟悉的人还是陌生的人,都会觉得你可亲、可爱、可敬。这便增添了你的自信。心平气和了,就可以进入到一种接受知识、开发智慧的最佳状态。
老子有言:“大音希声,大相无形。”佛亦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韩忠玉也许从中受到某些启发,所以就有了“真法不落实相”的智慧话语。因此,在他的信心教育法中,很少流于具体的“法”,即使方法,也只是个原则性的东西,不过是为大家设置了一种境界,进入这个境界之后,读者就能够有所感悟,在这个感悟里,便会触类旁通地创造、衍生出许多适合自己的方法。
这就是从“道”到“悟”的飞跃。其实,觉悟的条件和人生的机遇一样是无处不在的,就好比佛家的“落叶皆菩提”。小小的一片落叶都可以使人进入大智慧的境界,因为世上万物都包含着觉悟的契机。譬如现在,我们接触了信心教育法,就如同引发了教育之菩提的那片落叶。
序将写完,却意犹未尽。好在这本书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为我们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永远的文化载体。知识可能忘却,技能可能忘却,方法可能忘却,而快意身心的精神之融会,永远不会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