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生活——《百灵之声》序
文章来源于生活——《百灵之声》序
作者: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7-04-27

文章来源于生活

——《百灵之声》序

陶继新

目前,学生习作中依然存在着“发空洞之言 抒虚假之情”的不良现象。凭空捏造的叙说,故弄玄虚的词句,使无病呻吟之风不断弥撒。如果小学生在作文时就开始形成“造假”之习,影响到的不只是其当下作文质量的高下,更为重要的是其以后做人做事的态度。我虽然只从《百灵之声》之中选看了部分学生习作,可是,却感到那份真情一直流淌于字里行间。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小学生习作集就会因其真而受到读者的认可。

我曾一度特别关注过学生的作文,而且也主编过一些学生作文方面的图书。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教师修改的痕迹过重,甚至有些作文改得面目全非。教师的良苦用心固然可嘉,可是,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我们不能对学生的作文求全责备,就是成人所写,也难十全十美。况且最美的东西,恰恰在于自然。老子甚至认为最高的境界为“复归于婴孩”。所以,学生所写,即使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也不必大惊小怪,最好少作改动,点到而已,甚至可以对作文中的一些问题“视而不见”,一味地鼓励。学生接受到的大多是正面激励,而很少负面否定。这样,就会在学生的心里逐渐积聚成长期的写作动力。

在鼓励学生写作的同时,还要为其输入源源不断的写作活水。这活水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多读书。当下教师指导学生习作的误区之一就是太过关注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而忽视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其实,读与写之间在逻辑上构成的是充分必要条件关系,即“有之则必然,无之则必不然”。没有对于经典文本的大量阅读甚至背诵,就不可能有文采斐然的佳作纷涌迭出。这就对我们老师提出一个要求,方法技巧固然重要,阅读则更胜一筹。任何的拔苗助长,都会从根本上斩断学生走向写好作文之路的生命链条。所以,阅读甚至背诵,就成了写作的必由之路。大凡在这条路上一直行走的学生,几乎都是写作上的游刃有余者。而只是关注写作技巧者,虽然可以一时取胜,但大多没有发展潜力,甚至连一时取胜都不可能。写作需要技法,但是,如果一意追求,就会舍本逐末,背离写作的要义。

二是关注生活。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这个“路”就是写作必需的生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生活体验而写成的作文,不管语言多么美丽,都会因为缺失必需的内容而失却其应有的生命张力。小学生的生活相对比较贫乏,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发现生活和积累生活的本领,特别是从那些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的能力。伟大的艺术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实,相对写作而言,生活素材也是随处可见的,关键是有没有一双发现素材的慧眼。

在强调关注生活的同时,还要张扬学生的想象力。在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孩子都是诗人。有些家长或老师非但不鼓励孩子想象,反而有意无意将这种天才的想象力扼杀了。本书中收入的二年级学生王奕众的《比、金、娃历险记》就是一篇22集想象作文。比、金、娃经历的险境,虽然带点孩子的天真,可是,又不乏合理的成分,还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甚至可以称之为小说的细节描写。除了他超越常人的大量阅读之外,就是家长与教师保护和鼓励了他的形象化的想象思维。

书中的习作与评语还构成了一种相得益彰之美。教师所评有的放矢且要言不繁,对于学生写好作文往往有点石成金的作用。学生的评语则从同龄人的视角,审视他人的作文,有不同看法,也有心向往之的欣赏。比如五年级学生庄杉的习作《无声的沟通》,写得真实具体而又栩栩如生,作者的两封信竟然使得原本剑拔弩张的一对父母终于化干戈为玉帛。在对这篇习作评改中,既有作者自评,也有小伙伴评,还有老师评。三方面的评改各有特色,让读者从不同的侧面对这篇习作的意蕴有了更深的理解。

为什么会有如此优秀的作文集呢?据潘玉堂校长讲,《百灵之声》是学校“小学生自主习作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的一个研究成果。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孩子们那里,蕴藏着巨大的写作潜能,而发挥这个潜能的动力之一就是“自主”。而写作上的自主,带来的不只是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还会辐射到学习以及生活的其他方面。相信长清区实验小学还会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取得更大的成绩。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