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为伴,将幸福一生
济南市历下区教师 张祥晖
作为一名教师,需要终身学习,多读书,从书中汲取广博的知识和能量。关于读书,令我最感动的一堂课是全国知名专家陶继新老师为我们讲的《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
2017年8月16日上午上课之前,我听到旁边的老师说今天讲课的是一位知名的专家,我就好奇地用百度搜了一下,但是当我还未把目光聚集到陶老师的作品上的时候,我的眼前映入了一条信息,陶老师出生于1948年,这意味着陶老师今年已经69岁了。这时我惊讶地望着正在课前准备的陶老师,精神矍铄,衣衫整洁,看似仅有50多岁的模样。当邢校长激动而又热情地介绍完陶老,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热烈的掌声。这时,只见陶老师深深地向我们鞠了一躬,我再次联想到他的年龄,心中肃然起敬。
为什么要读书?陶老师说:“这是一种有文化的象征。”教育具有文化功能,习主席也特别提出要有“文化自信”。而我们作为一名新入职的教师,更应知道教师形象的核心便是“文化形象”。教师有文化,可以改变教师的视角、境界、素养,使之内化然后外显于形。所以教师读书,是成长必需!
作为老师,要读书,更要读好书。那么我们应该读什么呢?陶老师结合自身的例子告诉我们,要读古今中外经典。对于中国经典,要诵读结合;对于西方经典,要以阅读为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陶老师49岁背诵《论语》,从开始到现在,《论语》读了不下上百遍。苏东坡晚年仍坚持每天做功课,友人问道:“你每天的功课是做什么?”苏东坡答曰:“抄写《汉书》。”友人随便指一字,东坡能立马背出数百字,无一差错。世人多羡慕苏东坡之天赋,却不知苏东坡每读一部经典,都是从头抄到尾。
关于诵读经典,陶老师特别指出:越早读越好!陶老师为我们播放了一个6岁小神童的节目视频。6岁天才小神通李尚荣能识4000余字,会背诵《易经》、《黄帝内经》、《老子》、《大学》、《中庸》、《孟子》等数。不仅会背,还能有自己的理解和翻译,主持人称赞:“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当主持人问其母亲:“这么小就让孩子背诵诗词、古文,孩子不会觉得困难吗?”母亲答道:“其实小孩子的内心是没有难和易的概念的,她不认为诵读经典会很困难。”这一点真的点醒了我,当下家长们普遍都认为白话文简单,古文太难,然后也习惯用这种思维去理解孩子,这样其实把孩子的天赋给局限住了。而李尚荣母亲的做法,也恰好体现了新课改强调的,孩子是独立意义的人,应用独特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当看完这段视频,我的内心是极其震撼的,这与我个人的经历出奇的相像。记得我的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教我读唐诗三百首,父亲则会在我每晚睡前为我读《安徒生童话》。据父亲回忆,我在两岁多的时候已经能把唐诗三百首全部背下来,上小学时,家里管得很严,甚至连过年的除夕夜都不能出去玩,家里也没有手机和电脑,记得那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读名著。我记得我最先收到的三本书是《天方夜谭》、《鲁滨逊漂流记》和《希腊神话》,那个暑假我快乐疯了,天天除了吃饭睡觉写作业,就是捧起书来看,每部都看了不下十几遍。曾经也想和鲁滨逊一样到漂流一个无人的小岛生活,可以住帐篷,酿葡萄酒。也曾幻想披上铠甲,拿起长矛,化身为英勇的阿喀琉斯。后来我以语文第一的成绩考进了初中,又顺利地进入了高中,在高中表现最好的三门功课依旧是语文、历史、政治。那时候起我发现自己在记忆方面确实非常迅速,今天听完陶老师的课,不得不感慨,这其中确实有必然的联系。
古人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读书也是如此。陶老师说,读书应该是终生幸福的精神之旅。上午给我们上完课,下午陶老师还将赶往青岛。一位69岁高龄的老前辈,平均每个月出差半个月,剩下的半个月还要发表数万字的文章,每月都是如此。这不仅令我敬佩不已,也让我陷入反思。自己尚还年轻,怎么就没有如此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求知似渴的精神呢?
陶老师在最后给我们给予了期望:希望我们与经典为伴,将幸福一生!
这是一堂这么珍贵、感动的课,让我沉浸多年的读书心被再次唤醒。这堂课将会影响我的一生,对我意义太深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