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基教育纵横谈》(13)|“宽基”: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培养良好的养成习惯
《宽基教育纵横谈》(13)|“宽基”: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培养良好的养成习惯
作者:陶继新 王念强        更新时间:2018-06-02

“宽基”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培养良好的养成习惯

者按:前行是丈量风景的一把尺子,脚步是释放完美的一种标志。王念强校长在不停地行走,探究出“演算”总结,把一道道美丽的“山水画图”呈现给我们。对话中在学生管理上的三种措施:代币法、习惯养成、潜能生转化,可谓是劈径独行。他们抓住实质性的问题——“习惯成自然”,在学生“心中”大摆“龙门阵”。运用“温水泡茶慢慢浓”的智慧,滴水不漏的“把关”,让我们大开眼界。对话中的陶继新先生不但将王念强校长的“翅膀”展开,还引导着读者往管理的深度迈进。

    一、代币法养成习惯培养

【王念强】研究表明:一项习惯的初步养成需要21天连续不断地重复,习惯的最终养成还需要两年的时间。千万不要小看这21天,这其中要面对的困难是无形而巨大的,第4天是最容易放弃的一天,被称为“黑色的第四天”,第7—9天时是最容易波动的时候。

心理学中的代币法来培养学生的习惯时老师们经常用的。代币法是一种量化更明确的方法——代币法。“代币法”是心理治疗中常用的延迟满足的行为疗法,尤其是10岁前的孩子效果显著。代币法是一种很好的行为塑造和矫正的方法,它不仅可以用于学生个别行为的改变上中,还可以应用于团体;而且还可以应用于家庭。这种方法易于掌握,只要应用得法,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代币”就是为真正奖励物找到“临时代替物”,如“小红花”、“红五星”之类的东西,通过这些“代替物”最后才能“兑换”学生想要的奖励,如10朵小红花可兑换“打乒乓球1小时”,50朵小红花可兑换“去游乐场玩半天”等。“代币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当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时,不是立刻就满足他的要求;而是延时满足,需要孩子将行为保持一段时间或重复出现后,再满足。这就利于“习惯”的形成,使合理行为有意识地反复出现,同时因为有“代币”,也可以使合理行为得到一定的鼓励,起到“望梅止渴”的作用。

【陶继新】“代币法”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尽管有人对此也提出过异议,认为这种物质性的奖励,会让小孩子过早地追求物质奖励。其实,小孩子就是小孩子,这些物质层面的奖励,恰恰最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他们接受到了鼓励,更多在可显见且喜欢的层面上, “代币”正好具备了这些特征。况且,不少“代币”物质性的特征并不强,而具有很强的精神性。还更重要的是,奖励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内在的却是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可以这样说,“代币”是手段,形成习惯是目的。当习惯形成之后,无需奖励,孩子也会习惯成自然了。

【王念强】代币法的实施

1.共同讨论制定选择恰当的强化物,制定合理的代币法。

代币的力量,有一部分取决于强化物的强度和吸引力。强化物固然是人人喜欢,但每个人由于有不同的脾气,不同的兴趣和喜好,而且同一个人也往往因时因地不同而有差异。如有人喜欢吃的,有人喜欢玩具,有人喜欢奖状,有人喜欢教师的称赞、亲抚……要想找一个人人都喜欢的强化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代币形式可是多种多样,只要是能激励学生进步的都可以。尽可能选择那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如学习用品、开发智力的学具和玩具、书籍等。

5次作业全对(5次表扬、自学背诵五首诗词、5篇课文朗读准确无误…..)=一朵红花印章(分数代替也行)

5个红花印章==一张喜报(到图书馆借一本书)(自己喜欢的老师的签名)

10个印章==加qq好友 老师签写写毕业留言

因人而异送礼物:还可与学生家长联系,为孩子买个礼物。(注意说话策略:了解学生的需要,您的孩子最近有什么愿望吗?你现在别买,老师帮帮他。到时候时机成熟你悄悄地买来,老师帮你送,效果一定好。家长高兴,觉得老师关心孩子;孩子也高兴,老师真神,知道我想要什么。一举夺得!)

让学生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对行为目标的描述要力求详细、准确,一定时期内的行为目标的数量要少而精,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支的达成目标。

2.实施计划,行为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代币的及时出现,并严格遵守约定。当行为目标制定得过高时,学生努力后还迟迟不能达到标准而获得代币,学生就会放弃努力。如果教师在训练过程中,不遵守约定给予承诺的代币或代币无法兑换成原始强化物,强化过程就会被弱,被强化的行为也就会逐渐消失。

3.强化过程要受有效时间控制。当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的行为已经纠正过来后,就该考虑逐渐结束计划,否则会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4.为了记录方便,最好做一张记录表。

【陶继新】“代币”奖励像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一样,也要因人而异。这并不是说不能用统一的“代币”奖励,比如小红花奖励,有一些学校是通用于全体学生的。不过,有同更要有异。这不但体现在学生需求的差异上,也折射出对孩子的人性关照上。教师要爱学生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有的时候,教师的爱孩子并感受不到,所以,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代币”奖励也是这样,孩子不喜欢,奖励非但不起作用,有的时候还会起到负作用。相反,“投其所好”,他们就会欣喜与快乐。这会给教师工作增加负担,可是,教育效果却会更好。而从长远观点看,当下的工作量的增加,恰恰是为未来工作量的减少作铺垫。因为孩子的习惯慢慢变好了,老师就少了相应的工作,甚至有的无需再作工作。

您说的要让学生“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十分重要。这里面有两个关键元素:一是信心,二是自己努力。怎样才能有信心呢?教师要对学生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要予以即时的鼓励,从而让他们看到自己在前进,在发展。仅此还是不够的,学生有的时候也会失败,这个时候,教师则要告诉他们,失败只是暂时的,找出失败的原因,继续前行,就会走向成功。当学生有了从失败走向成功的体验之后,他们就会更有自信。学生越小,越需要老师的帮助。可是,这并不等于说学生自己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做有关事情;相反,他们有着很强的自我做事的能力。教师要尽可能地放手,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抵达预设的目标。没有比自己做成事情,再让学生高兴的了。当有了一次两次特别更多次自己做事成功的体验后,就会在他们心理生成一种我能做好事的思维定势。这不但会有利于当下的学习与生活,更有利于未来的人生发展。

“严格遵守约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努力抵达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制约教师绝对不能违约。这既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在无形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习惯与诚信,当是学生终生受用的品质。

    二、习惯成自然

【王念强】一所学校打动人心的不是投资的巨大,设备的现代化而产生令人赞叹的效果,真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当属学校和教师强烈的服务意识、尊重学生的态度及在一生都能回忆起在学校的那段美好时光,那段为自己未来创造幸福的生活做了长远的、受用一生的习惯。陶行知先生主张在做中养成习惯,即在实践中养成习惯。他在《教育的新生》一文中写道:“我们所提出的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什么是“习惯成自然”呢?叶圣陶是这样解释的:“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他举例道:“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 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学生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教育资源。培养学生任何一种良好的习惯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

【陶继新】“习惯成自然”是需要一个相对比较长的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时候也不一定特别顺利,甚至有可能会“摔跤”的。就说人的走路吧,会走路之后,视走路简单得很,也自然得很。可是,在初学走路的时候,是要摔很多次跤的。没有开始的摔跤,就不会后来的走路之自然。所以,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所以,要让学生知道,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要付出努力才行。而形成习惯之后,则是另外一种境界。人们常说,要养成锻炼的习惯,我是深有体会的。锻炼之于我,是生命的必需。可是,也有人会说,你坚持得真好。如果说“坚持”,则还没有形成习惯,因为坚持还有不舒服甚至难受的感受,当形成习惯之后,就无需坚持,而是自然而然。所以,即使是严寒的冬天,我锻炼的时候,也没有一种坚持的感觉,而是感到本然如此,非常快乐。读书亦然。有的人说,你一直坚持读书,收获很大。能够一如故我地坚持读书,当然会有收获。但是,不会有太大的收获。为什么呢?因为坚持状态下的读书,是被动的,是不快乐的。而真正的读书人,不是这样一种状态,而是一读书就感到快乐,就感到很幸福。正是在这种“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状态下,才有了“发愤忘食,乐而忘忧”的生命状态。看来,习惯下的行为,不是坚持的,更不是痛苦的,而是自然的,甚至是快乐的。

【王念强】是否爱学生、是否有方法?教育效果是大不一样的?老师们这方面许多做法是值得推广的。如认真听讲的习惯,这一习惯的养成是学生学好知识的有利保障。认真听讲不仅指老师讲课时认真听,还包括同学在回答问题时也认真听。比如:一年级的老师在新生培训时就设计了一个游戏:“谁的耳朵灵”,就是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具体做法是先向学生讲明游戏玩法:当听到老师说“听我发音”时,同学们只听,口中不能发出声音;当听到老师说“跟我发音”时,同学们就跟着老师发出声音。学生听清要求后,先试验玩游戏,看学生都学会了,就可以玩这个游戏了。在快乐的游戏当中,同学们为了成为耳朵最灵的孩子,都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说,这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最后还要告诉学生:“游戏证明只要认真听讲,每位同学都能学会知识。”由此渗透认真听讲的道理。在学习拼音的两个月里,每天都以这个游戏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就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曼小时候到树林里看鸟,别的小朋友能说出小鸟的名字,费曼说不出,他的父亲没有告诉他鸟的名字,而是引导他观察鸟在做什么,通过观察费曼说鸟儿捉它的羽毛是把飞乱的羽毛梳理整齐。这时父亲引导他观察了刚飞完和过一会儿后鸟儿捉羽毛的次数,费曼发现次数是差不多的。这样,父亲教费曼学习用观察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学习动脑筋思考问题,而不是只告诉他小鸟的名字。应当看到,孩子的头脑不是被灌输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种。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倾听,还要学会自己动脑筋思考,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陶继新】看来,习惯养成,不但要坚持,而且还要有方法与技巧。在这方面,你们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培养专注听讲的习惯,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尤其重要。因为在上学之前,他们大多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训练,而听的时候,往往是王顾而言他。尽管这种无意识的听也能听到很多信息,可是,如果没有较强的有意注意力,上课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谁的耳朵灵”,则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

    三、潜能生转化

【王念强】用乐趣来培养,好习惯的养成与爱是分不开的。有这样一个学生,厌学情绪严重,不写作业,课堂上像个陪听生,臧老师刚接班的时候,其他同学都说:他什么也听不懂!臧老师想,一般学习不好的孩子肯定劳动积极,然而她错了!他真“懒”的出奇,不但桌子洞里一团糟,头发也总是乱蓬蓬的!鞋带总是散开着,留了鼻涕用手背抹一把,看得臧老师瞠目结舌!知道吗?她还是个女生!厌烦之心油然而生!有一次作文课,《……我想对你说》,大家都奋笔疾书,文如泉涌,而她斜着身子倚着墙,时而看着窗外,时而用铅笔在本子上划几道,臧老师可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关注她。作文本交上来了,臧老师竟然发现了她的本子!太稀罕了!开学一个月了,这是她第一次主动交作业呢!臧老师迫不及待地打开开,一首歪七扭八的诗带着洋洋洒洒的错别字呈现在她面前:
我希望自己是一只小鸟,
因为我想自由地飞翔,
但是我飞不起来,
因为我太笨。
我希望自己是一条鱼,
因为我想尽情地遨游,
但是我不会游泳,
还是因为我太笨。
我真想……
    臧老师有些震撼了,更有些内疚了。这首诗一直震撼着臧老师,是什么逼着孩子吐露出如此的心声啊。多么可怜的孩子啊!如果她抱着这样的心态,走完他们的人生之路,那将是怎样的人生啊?她能走完吗?想到这儿,臧老师的心里猛地一惊。那一夜,臧老师彻夜无眠。“我还是为师者吗?”“我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 自责灌满了臧老师的脑海,负罪感充斥了她的心间。他们的童年本应是丰富多彩的,本应是充满欢歌笑语的。这不仅仅是孩子的悲哀,同样也是我们的悲哀。臧老师决心帮助她,就从教她写诗开始……

潜能生的转化要“温水泡茶慢慢浓”。孩子身上的不良行为,不是一日养成的,因此对他们的转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好的,应有长期的思想准备,应付出很大的精力,这是因为孩子自制力差,易好了伤疤忘了痛。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要允许他们反复,切忌操之过急,简单粗暴的批评。实践证明,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则适得其反。因此,对孩子的批评是不能超过限度的,尤其是对那些潜能生,应该对孩子“犯一次错误,批评一次”。如果不得不再次批评,一定不能简单的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降低。我们不能只是“恨铁不成钢”,而需炼铁成钢。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不失时机地关心他们,引导和鼓励他们爬起来再前进。郭沫若在上学时就有几门功课不及格,但并不妨碍他以后成为一位著名学者;牛顿小时候智力很平常,班上成绩不好的学生总少不了他;发明大王爱迪生曾因学习成绩不良被拒于学校门外;法国大革命家拿破仑读小学时成绩一团糟,以至于大家都认为他没出息;英国前首相梅杰,十六岁就辍学了……这些在中小学阶段都被看作是平庸的人,后来却都成了世界上著名的人物。

【陶继新】喜欢您说的“潜能生”,因为这里面辐射出一个信息,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潜能的。事实上也是如此,学生的很多潜能,往往被某些表面现象掩盖了,甚至有的时候被表面公认不好的现象掩盖了。不仅仅是爱迪生与拿破仑,很多学生都是这样。还是陶行知说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当老师有了这种意识之后,就会容忍一些学生的“不端”行为,就不会认为某些学生不可造就。相反,就会从他们身上发现其闪光点,挖掘其内蕴其中的能量。这样的话题,就会对学生由怨与恨到爱与喜。这种良性的心理状态,也会传递到学生那里,让他们感到来自教师的爱。爱是唤醒潜能的最有能量的东西。当学生有潜能发挥出来的时候,就会还给教师一个又一个的惊喜。那个女生的一首小诗让臧老师彻夜未眠,浮想联翩。其实,类似于臧老师初期看不到学生潜能者大有人在。因此,高度估量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则成了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

详见《宽基教育纵横谈》,陶继新、王念强著;福建教育出版社。)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