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心灵愉悦的审美境界
——虞大明老师的“快乐教育”
编者按:虞大明老师的课堂教学,有一种别样的魅力,这种魅力在于让学生总有一种乐在其中的感觉。就是在这种感觉中,他们了知了课文的要义,生成了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并喜欢上了中国的语言文字。
快乐教育 享受成长
【虞大明】快乐教育并非我的发明创造。综观古今中外,快乐教育的思想比比皆是,如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西方也提倡“游戏精神”观照下的教育教学;如罗素说“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席勒也说过:“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候,他才游戏;也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从事教育工作25年来,我首先感觉到了快乐——作为师者的成长和奉献的快乐,作为师者的源于学生成长的快乐。孩子们喜欢和我在一起,喜欢亲近我,我想最关键的因素便是我总是与孩子们融为一体,一起活动,一起玩耍,一起享受成长的快乐。我的课堂深受孩子们喜欢,我想最大的因素也是我总是追求在课堂学习中与孩子们一起享受学语文的快乐,享受学习的快乐。
【陶继新】是的,快乐教育古已有之,特别是孔子,其本身就是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学习者。他研讨《周易》,竟然“韦编三绝”。可以想见,不看上成百上千遍,是不可能将串引竹简的牛皮绳子多次磨断的。可是,他依然是快乐的。为什么?因为学习与快乐一旦结为“婚姻”后,就有了神奇的力量,就有了心灵的能量。现代人亦然。您的教育教学工作是相当重了,而且还要不断的学习,可是,您依然快乐着。因为您是在工作与学习,也是在享受工作学习所带来的快乐。我也有这种感觉,尽管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可是,心里一直在唱歌。因为我感到了忙的意义,以及忙给我带来无法言表的心灵愉悦。
【虞大明】说得好极了。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感谢上苍,让我从事了以天真烂漫、纯洁无邪的孩子为对象的工作。“见到孩子,我就想唱歌”一直以来,我都是这样做的——在校园里,遇到孩子,不论相识与否,我总是用我的歌声去吸引他们——当然不是为了卖弄歌艺,虽然我的唱歌水平也很不错。我总是把歌故意唱得很难听、很变调,目的仅仅是为了短暂地勾住他们的脚步,逗他们开心一笑罢了。我认为“快乐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完整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策略。快乐教育是以“快乐成长”为目的的教育,其最主要的作为和价值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孩子的求知欲、探究欲、创造欲、自信心以及帮助孩子构建快乐成长的美好愿景。快乐,应当是学习的真谛,人生的真谛。快乐教育的核心就是教育者采用种种策略和方法,凭借种种途径, 促成每个孩子的快乐成长。“快乐”应当成为每个孩子成长的主旋律、主基调。脱离了“快乐”的成长,是灰色的,是没有生命活力的。
【陶继新】快乐与成长有不同的内涵,可又有着内在的联系。不快乐,成长不可能快,甚至不能成长;同时,不成长,也很难真正快乐,甚至非常痛苦。而“快乐成长”之于孩子则尤其重要。如您所说,他们是“天真烂漫、纯洁无邪”的,他们没有过多的心理负担,更没有过多的世俗之气,这恰恰是快乐必备的品质。可是,我们有些“好心”的老师,却让孩子这种固有品质不断地蜕化,并让快乐从他们身上逐渐的逃离。而孩子一旦没有了快乐,学习就有可能演绎成一场又一场的心力交瘁的苦役,更好的成长也不再可能。所以,要让孩子快乐成长,首先教师应当是一个快乐的人。教师的快乐,不是外加的,而应当是发乎心底的自然流淌。您见到孩子就想唱,不是给孩子做样子,而是打心底里喜欢他们,不唱都不行。当您这个“大小孩”与一群小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就有了心灵的默契与共同的快乐。在这种状态下的教学,显然有了一种高境界,因为只有在心灵自由与愉悦状态下的学习,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高效率与高效益。
【虞大明】没错。当下的中、小学,尤其是城镇的中心校,作业繁重,考试频繁,学生不堪重负。本是富于美感、具有魅力的课堂教学也嬗变为训练之学,应试之学。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独特的、灿烂的,不可重现的生活。然而儿童本应拥有快乐的权利被剥夺。如法国人卢梭所言:“天真烂漫的儿童变成老态龙钟的学究”。英国教育家赫•斯宾塞说过:“教育是一项充满快乐而漫长的事业,需要一点耐心和同情心。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赏识和鼓励,老师、家长和同伴们的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动力,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你从这头输进去的如果是枯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绝不会是甘甜的蜜汁。”但愿我们做教师的,都能从“芦苇管”的这头多多输入“甘甜的乳汁”。
【陶继新】“作业繁重,考试频繁”是套在中小学生苦难的无形枷锁,而且很难摆脱,城镇的重点学校尤其严重。因为学生必须参加统一考试,还要有好分数。这些东西对学生的生命成长非但没有太大的益处,有时还会成为一种阻碍。这样做的结果,不只是孩子的快乐被剥夺了,更好成长的权力也被剥夺了。因为这些作业的质量不高,考试的价值不大,耗费的时间又多。而每一个人都只有一个童年时代,本应当可以快乐成长的时候,却有了精神的压抑与作业负担。于是,就有了减负的呼吁。可是,减负减什么,有人又走入了怪圈,不是减去学生的心理压力,也不是减去没有意义的教师之讲与过多的学生作业,而是减了学生的应学的知识与良好的学习品质。一个学期只学二三十篇大多并非深奥的课文,“多乎哉?不多也!”所以,减负减什么,增效增什么,如何增效后又让孩子快乐成长,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
【虞大明】是啊,减负减什么?这是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认为,关键还是在于孩子学习生活是否快乐。若是快乐了,负担又从何而来呢?所以,我愈发觉得我当初追求快乐教育是多么值得。快乐教育,首先呼唤快乐教师、阳光教师。谁都知道,“怨妇”式的教师是永远不可能呈现快乐教育的。因此,实施快乐教育,首先要修炼教师的心境和心态——心中有阳光,时时处处都快乐。熟识我的人都评价我是个开朗、开心的人,是个能给别人带去快乐的人。我很享受并珍惜别人对我这样的评价。而且,我一直都没停止过自我修炼,比如“微笑着面对每一个孩子”“笑对孩子的优秀,更笑对孩子的错误”“用孩子的方式解决孩子的问题”等等。下面这个故事我经常自豪地提及:他是个绝顶聪颖的小男孩。正因为聪明,所以经常会制造出一些“恶作剧”来,耍耍伙伴,甚至是老师。那天早晨,他早早地就在我办公室门口恭候了。见着我,便塞给我回家作业本,一溜烟地跑了。这小家伙,回家作业里肯定有文章!果然,在造句作业中,我读到了“杰作”:虞大明村长不但自己科学致富,还带领全村人致富,真是一个好村长。应该说,这个句子不论从语法还是价值观,都是无可挑剔的——如果有这样的村长,绝对是村民的福份。可问题是,我是教师,并非村长。哈哈,这小家伙!我隐约觉得,挑战来了!机会也来了!请他来?批他一通?跟他说理?告知家长?我总觉得,不能那样做,说不定,他正等着这些呢!只能另觅高招。思索良久,一条妙计顿时浮现心头——我拿起红笔,涂掉我的名字,写上他的大名。然后,认真地打上红勾,还画上了一个笑脸,将本子交还给他。这就是“以牙还牙”式的报复。“后果”可想而知。当天晚饭后,我接到了孩子他爸打来的电话。电话中,他爸神情激动,说今天儿子特别兴奋,一个劲儿地说大明老师怎么怎么报复他,大明老师怎么怎么可爱,大明老师怎么怎么好玩。他爸还喜滋滋地说:“儿子信誓旦旦说他要好好学语文,因为大明老师太有意思了。”听得出来,他已经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从那以后,他成了我的影子,与我形影不离。更奇怪的是,那样的“恶作剧”,我再也无缘遇见了。我知道,这样的孩子,本没有恶意,无非是想凭借这些小花招,引起老师的充分注意罢了。我也知道,这样的孩子,不能跟他动真格的,更不能沉下脸来厉声斥责。那样,倒是真中了他设下的圈套了。我更知道,那样的“后果”,归功于我甜蜜的“报复”。
【陶继新】“若是快乐了,负担又从何而来呢?”说得好!中国有一个成语,叫“乐此不疲”。也是说的这个意思。有的教师比一般教师多干了很多工作,可是,由于是一个乐天派,且感受到多干的意义,所以,他并不感到累,甚至非常轻松。相反,有的教师干得比较少,可是,由于牢骚满腹,看人看事都不顺眼,结果,一点儿也不轻松,甚至很有压力。而且,老师的状态,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状态。一个不快乐的教师到了课堂上后,学生的心理也会紧张起来。不管这个老师如何想教好课,效果都不会理想。相反,如果老师精神抖擞,满脸阳光,学生也会心理轻松,学习起来也就有了高效率。所以,我提出一个命题,叫情绪高效,或情感高效,而且还写了一篇文章,重点谈了情绪对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影响力。所以,真正优秀的教师,就要不断地进行自我修炼,让自己成为一个阳光灿烂的人,成为一个释放正能量的人。几次听您上课,都让我感受到了您在课上给学生所传递出的一种积极而快乐的能量,学生也就很快进入到快乐学习与高效学习的状态里了。
那个绝顶聪颖的小男孩的“恶作剧”,如果用到其他教师,则有可能火冒三丈,对小男孩大加惩罚。果如此,这个小男孩不但没有了快乐,而且也对教师有了畏惧感,以至产生怨恨,从此学习状态就一蹶不振了。您很艺术地处理好了这个问题,不,不只是艺术,是您的心理能量让您这样做的。因为您知道,这个男孩并无恶意,其实,不少学生的“恶作剧”,都不是什么道德问题,只是试图引起教师或同伴的注意罢了。如果正确对待,善于疏导,则会让这种“恶作剧”结下甜蜜之果。所以,教师心里觉得学生可爱,自己快快乐乐,好的教育艺术也多能应运而生。
快乐追求 享受挫折
【虞大明】快乐教育除了关注和追求“情绪高效”外,更重要的是,还要从教育和教学两个方面去用心实践。第一,要教育孩子学会追求和享受真快乐。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言:“孩子的快乐当然是各式各样的,多数是没有任何社会目的或目标的,教育则是引导孩子获得有目标的快乐。”我认为,此话很有道理,甚至,对于很多孩子而言,他们的快乐是肤浅的、毫无意义的“伪快乐”和“假快乐”。比如,有的孩子上课开小差、看小人书,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原因是他认为“不遵守课堂常规”是一种快乐;又如,有的孩子经常搞恶作剧捉弄别人,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原因是他认为“看着别人难过、伤心”也是一种快乐;再如,有的孩子经常逃避学习或作业,他们之所以真样做,主要原因也是他们认为“逃避责任和担当”这也是一种快乐。但是,这些是真正的快乐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包括沉迷低俗的游戏和读物等等,都是“伪快乐”和“假快乐”,这些所谓的快乐正是儿童在心智发展未成熟,价值判断比较模糊的典型表现。快乐教育需要“去伪存真”,教育孩子明白“真快乐”的内涵。“真快乐”应当以奉献为本质;“真快乐”应当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长;“真快乐”应当能给别人带去快乐。
【陶继新】您对“伪快乐”和“假快乐”的分析入木三分。是的,真正意义上的快乐是与意义价值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与生命成长不能剥离的。我有一个报告题目,叫“高效教学的方略与品质”,不但谈了高效率,也谈了高效益;不但谈了高效的方法,更谈了高效的品质。高效益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得效率更高,还要身心更健康,其中道德人格与心灵指数是绝对不能缺位的。所以,那些对自身成长没有太大益处的快乐,特别是那些损人利己的快乐,都不是我们“词典”里的快乐。这就如我经常谈的幸福一样,你有高官厚禄,如果贪污腐败,那不叫幸福;如果你有万贯资产,吃喝嫖赌也不是幸福。幸福应当是久存于生命个体心中的具有高尚品位的快乐。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与我一直在谈的幸福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它会让你在当下体验到,而且是指向未来的,甚至是一生的快乐;同时,它又有一种高尚的况味,这也许就是您所说的“真快乐”。
【虞大明】第二,快乐教育需引导孩子学会享受挫折。不可否认,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挫折无处不在。天气严寒却衣衫单薄是挫折;天气炎热无钱买水喝是挫折;走路跌倒了疼痛难忍是挫折;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责备是挫折;参加比赛名落孙山是挫折……可以这样认为,没有挫折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就像大自然不可能永远都是阳光普照,没有风霜雨雪一样。挫折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是一种资源。为什么有的孩子在挫折面前低头了、退缩了,而有的孩子却能正视和直面挫折,在挫折面前茁壮成长?关键在于教育者怎么把握、利用孩子所面临的一切挫折,关键是教育者如何实施挫折教育。我认为,挫折教育的真正使命,就是让孩子正确认识挫折,树立抗挫信心,端正受挫意识,习得战胜挫折的方法和能力,从而战胜挫折。从这个视角看“孟母三迁”,不难发现,孟母其实也没有正确地看待挫折。孟母在不考虑孟子感受的情况下,独断专行、我行我素地“三迁”其家。孟子快乐的童年生活一次又一次地被剥夺了、断送了。
【陶继新】“享受挫折”是一种高境界,也是人生应当追求的一种境界。天地之间,有一个看不见的规则,那就是所有的挫折都是为你的生命成长积累精神财富。在这方面,我有深刻的感受,从上小学到高中,几乎没有吃过一顿饱饭,高中毕业之后,又出了十年苦力,还被挂着“现行反革命”的牌子游街了很久,工作之后还曾几次被人诽谤与诬告。可谁能想到,这些非但没有让我痛苦不堪,反而锤炼了我百折不挠的意志,以及善待他人的品质。我知道了被人整的苦痛,所以,我明白一个道理,在我有条件的时候,一定不能整人。我有一个心灵口号:叫“天下无敌”。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没有敌人。你把我当成敌人,可我却将你当成朋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当心无敌人的时候,心里也就没有了任何的挂碍,也就特别轻松,学习工作的效率也就特别地高,收获也就特别地大。如果没有这些挫折,也许我就成不了今天的陶继新。所以,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不是躲避它,而是直面它,不是感到痛苦,而是享受其特殊的恩赐。我的这种心灵状态,影响到了我的女儿,以及我的朋友。每每想到这些,就有一种乐不可支的快乐感。所以,享受挫折不是不可以实现,而且可以让你在享受挫折的时候感恩于天地,感恩于所有的人。
【虞大明】是啊,快乐教育从来都不排斥挫折教育。我向来注重对优秀学生实施挫折教育,以此激发学生的潜能,打击学生的骄傲情绪,使学生真正享受成功的喜悦,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有时,我甚至是“人为地制造挫折”,以训练其对逆境的忍受能力,以求更好地适应生活。那是一节听写反馈课。铃声响起,学生纷纷落座,我已夹着听写本在教室本门口站定。 大概过了半分钟,我才走进教室,并在讲台前站定。我刻意将听写本放在讲台的正中,正视着坐在下面的三十位同学,用低沉的声音开腔:“昨天我布置了复习,一大早对复习的字词进行了听写。遗憾的是,这次的听写情况非常不理想!”在说第二句的时候,我提高了嗓门。我接着说:“这次听写中,有三位同学的表现尤其过分!下面请点到名字的同学上台,今天当着全班的面,我有个问题要问问你们。***、***、***。”被点到名的三位同学,不约而同地一惊,一脸地茫然。也许,他们怎么都没有料到,被点名上台的会是自己! 他们开始缓缓站起,慢慢步向讲台。这条两排座位间窄窄的通道,此时对他们来说,就犹如万丈深渊,难以逾越。四周的同学此时像是松了一口气,不过也用诧异的眼神望着他们,因为这三位优秀的孩子怎么也会在听写上“落马”呢?终于来到讲台前,一字排开站定。三个孩子,一个用指甲不停地掐着裤边;一个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还有一个似笑非笑,脸蛋上的小肉还一抽一抽的。我有点儿想笑,又有点儿觉得对不住他们,想趁早揭晓,可这好戏只能唱一出,且也是为了他们好,便忍住了,依然保持着面部的冷若冰霜。教室里安静极了,所有孩子都不知道却又很想知道接下去大明老师会怎样“发飙”。是时候了。我将声音放大了一倍,说道:“你们三位,还都是班里优秀的孩子!可你们怎么好意思——”话到这里,我故意停了停。只见,这三位同学的脑袋已不约而同地耷拉了下去。见时机已成熟,我便话锋一转:“怎么好意思——每次听写都得一百分?!这让其他同学情何以堪?!这让大家怎么追赶嘛?!”话锋一落,反应快的几个孩子已哈哈大笑,紧接着是全班的哄堂大笑,只剩下台上那三人傻傻地站着,过了会儿,才缓过神来,也投入到这一片欢腾之中。而此时的我,再也不用憋着了,也跟孩子们一起彻底释放。我伸手轻抚那三个孩子的脑袋,算是我刚才对他们那一惊一乍的“赔罪”吧!当然,我也知道,孩子们不会怪我,因为他们毕竟“挺”过了这一关,考验了自己的耐挫力,这次经历必定使他们终生难忘!
【陶继新】挫折教育有迫不得已而受到的挫折教育,如我者流是也。而且,这种挫折对于自身的成长更有力量。不过,你不能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倒下,而且这样的人也并不少见。文化大革命中,一些高级干部与知识分子因承受不了压力自杀者,已经看不到这种教育的前景。所以,在处于生命坎坷之中的时候,首先要挺住,而后才是体会它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再后才是欣赏其“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美丽。可是,现在的学生很少遭受迫不得已的挫折者了,所以,要“人为地制造挫折”场景。最近在网上广为传播的一篇文章《天要下雨爹要教子》就很值得一读,是讲的姜文将他两个儿子带到新疆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进行挫折教育的故事。他用了半年多的时间,终于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个子见长坏脾气也见长的儿子锻炼成了能吃苦能受罪的孩子。当一群成年人都因为高原反应气喘吁吁、头疼如裂、食不下咽、连续失眠时,姜文的两个儿子却精力充沛,拎着小弓箭追着野兔射,而且捧起透出一股怪味的山泉水端起来眉头都不皱地一饮而尽……但姜文说这才是第一步,他的计划是每年抽一段时间带着孩子去那些最偏僻、最艰苦的地方折腾。他说,如今的小孩,最缺乏的食物不是营养品,而是苦头。多吃苦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强了能力。少时吃苦不算苦,算财富!
如果姜文让他的儿子遭受挫折值得街道的话,您让班级优秀的学生当众遭受挫折教育,出招也不可谓不奇妙也。其实,现在越是学习优秀的学生,越是家境好的孩子,越是需要挫折教育。顺与逆,得与失永远是一对同胞兄弟。小时候没有抗挫能力,长大之后也很难承受挫折的打击,更不可能形成愈挫愈坚的品质。去年冬天很冷的时候,我大女儿带着她正在咳嗽的上四年级的女儿轩轩到北京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上学一周,睡觉被冻醒,吃饭要迎着寒风走十多分钟,还要跑步,学武术,学书法,学经典。可是,一周之后,咳嗽好了,身体好了,学到了很多东西。而她,则喜欢上了那个学校。我们打算今年还要出高招,让外孙女及外孙接受挫折教育。如果能形成抗挫能力,并感到其中的奥妙,比考出好成绩的意义要大啊!
【虞大明】说得好,古人云:“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而现在的教育,特别是家长都是“时时悦其心志,舒其筋骨;事事顺其所为,遂其所愿”,这怎么能助推孩子的健康成长呢!
【陶继新】其实,孩子本然就具有不小的抗挫能力,只不过有的家长太过溺爱消解了这种能力罢了。所以,一些有发展眼光的家长与老师,则有意识地为孩子接受挫折教育设置了一些必须的实践活动。
快乐评价 生成自信
【虞大明】快乐教育还应积极践行多元评价,让孩子畅享成功的快乐。评价是教育的手段之一。评价的实施应当关注个体差异。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方法的单一性,会影响评价的效果以及孩子的成长。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优势。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单一维度的数值反映,而是对多维度、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对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是多元的。多元评价理论体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元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差异发展。在我所在的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一方面,从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凭借选修、社团课,助推孩子形成极具个体差异的特长;另一方面,积极因人而异,搭建平台,充分展示孩子的特长,努力为每个孩子的成长增添自尊和自信,增添一抹快乐、夺目的亮色。如,学校定期举办班级书画展,为拥有书法、绘画特长的孩子搭建展示舞台;学校定期举行“艺术节”和“科技节”,让孩子尽情地施展艺术与科学探究方面的才华;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学校奖状;学生亲自参与,为校歌谱曲作词,等等等等。这些孩子在这些平台上享受的成功,都是独特的,个性的。我们深知,每个孩子都有其特长和闪光点,用好了这些闪光点,再因势利导,举一反三,旁敲侧击,学生就会获得其他方面积极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快乐教育,正是因此美丽而神圣。
【陶继新】《中庸》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看来,我们的古人就知道,天然赋予人的性情是不一样的,为此,就要根据其不同的天性而让孩子更好的发展。所以,在教育教学的时候,就要“因材施教”。教育教学的时候如此,评价亦当如是。正是因为主体呈现多元化的态势,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也应当呈现开放的趋势。陈景润在教学的时候不是一位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可是,他的数学天赋却是常人没有的。如果用单一的教学艺术来评价他的优劣显然是不行的。三毛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在学校时数学考零分是家常便饭,可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她在写作方面是一个天才。学生天性不一样,爱好特长不同,如果只用考试成绩这个单一的维度来评价,显然失之偏颇。有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可却有可能在另一方面有特殊的才能。你们学校在举行“艺术节”和“科技节”中让孩子展示其才华,并给予奖励。这些孩子有的是学生成绩优秀者,有的也可能是学习成绩平平者。而多元评价,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考察学生,让蕴藏于他们身上的所有天赋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与展示。这样,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肯定与鼓励,并由此生成自信心。自信是通往成功的阶梯,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必备品质。当然,有了自信,也多有了快乐。小学,应当为孩子留下更多终生铭记的回响,没有快乐与自信,怎么留下这美好的记忆?多元评价,则让快乐教育走进孩子,从而让其学校生活与学生有了别样的色彩。
【虞大明】是的,自信和快乐对于孩子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想表达的第四个快乐教育的观点是:快乐教育需要多给孩子一些“甜头”,让孩子们在品尝“甜头”中增加快乐和自信。工作二十余年,不论是当班主任,还是做语文教师,我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是“肯定、表扬和激励”,我称之为“甜头”。给孩子多一点“甜头”,他们的笑容才“甜”,他们的学习生活才“甜”,他们的成长之路才“甜”。所以有人说:教育孩子的事业,是“甜蜜”的事业。我是以教“中高段”为主的。中高段的孩子,要比低段孩子“成熟”一些。因此,那些小红花呀,五角星小贴纸呀,都已经不太有“甜味”了。我得另觅“甜头”,我希望我奖给孩子们的“甜头”,能“甜”进他们的心里,“甜死”他们才好!细细盘点一番,我给孩子们的“甜头”还真是五花八门——旅游纪念品、新华书店购书券、儿童读物、老家土特产地瓜干、棒棒糖、书法作品、签名照片、印章等等等等。嗨,每件都是“好东西”,每件都需要我付出“血本”啊。但是,每件“甜头”的“甜度”还是有区别的。比如,我的书法作品,“甜度”就很高——对于学习优异的孩子、喜爱看书的孩子、进步巨大的孩子,我挥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书山有路勤为径”“天道酬勤”送给他们。我还再三叮嘱他们一定要请父母装裱起来,挂于书房,将来有可能很“值钱”的,哈哈。因此,当他们双手接过我的书法作品时,脸上的表情既庄严又喜悦。有一次,一位女生在收到“天道酬勤”的当晚,就给我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当然是两方面——一是为过去的不努力而后悔、惭愧;二是信誓旦旦从今往后一定勤奋学习。据她妈妈说,她是眼含热泪写的。呵呵,女孩就那么容易激动。
【陶继新】孩子特别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这是一个共通的心理。当然,不同年级段的学生,需要的“甜头”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即使同样的肯定鼓励,也要研究不同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然后再行“按需供应”。您在这方面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您是一位语文名师,也是一位书法家,您的书法作品,当然就有了更重的砝码,也更能让学生激动万分,也更能激励他们“更上一层楼”。看来,不但“生财有大道”,激励也有大道啊!我之所以说“道”而没有说“法”,不是说这不需要方法,而是说方法背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您对学生的爱,以及由爱生成的对每个学生更好发展的期待。一个好的老师,不但懂得教育方法,更是一个深爱着学生的人。而这点,有的时候可以进行考评,有的时候是难以测量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师的工作是一个良知活,好的老师,更多时候,并不考虑有没有考评,有没有资金,有没有人知道,可是,却念念不忘的是学生何以更好的发展。
【虞大明】书法家?呵呵,不敢当,有时候自娱自乐写几幅作品罢了,更多的还是为激励孩子写。对于怎么给孩子“甜头”,我确实是用心良苦。比如,姓名印章,“甜度”也相当高。那年,到泰山游玩。在泰山脚下,我遇到了一位雕刻印章的民间高手——一枚姓名印章,只消一分钟便能刻成——当然是阴刻的,但字体隽美,技法老练,俨然是个不错的艺术品。而且,价格也不贵,连同“泰山石”,才十块钱。于是,我当即决定,给班里的三十个孩子每人刻一枚。付了260元(那雕刻高手得知我是老师,这些印章是给孩子们的,很感动,便宜了40元),我拎回了30枚石头印章。当然,我不会向发福利那般,一次性将印章对号入座发给孩子们,如果那样,我就太“傻”了,因为“甜度”不会保持太久。我记得,这三十枚印章,我是分八、九批才奖励完毕的。第一批奖励的是班里各方面表现都优秀的五个孩子——在午间谈话时间,我把他们请到讲台,郑重其事地将属于他们的印章一一双手奉上,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还承诺只要努力上进,每人都有。那次午间谈话,我发现,孩子们的眼神是最闪亮的,孩子们的神情是最坚毅的。谁能抵抗得了那种“诱惑”——期待着有一天,能拿着自己的印章,在作业本上、书本上、草稿本上郑重其事地印上自己的名字。在那个学期里,班里的每个孩子都拿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第一枚印章。能不“甜”吗?
【陶继新】真令人感动!拳拳爱心啊!心有学生啊!不然,在泰山游玩,何以想到为学生镌刻印章?况且,还要“搭”上二百多元钱?不过,您知道,它的价值是不能用钱来估量的,您的爱心也不是用钱来估量的。所以,爱学生,重要的不是说在嘴上,而是放在心里。心里有,行动必然就有。为此,我对您更多了一份敬意。同时让我想到一个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名师,肯定需要高超的教学艺术,而同时,也需要超越常人的爱心。两者缺一不可。如果说前者是术的话,后者则是道。道术合一,才能锻造出名师的品质。我还想到,作为学生,遇到您这样的老师,该是何等的幸福!他们一边收获着学习的硕果,一边享受着成长的快乐。而小学阶段,是人的生命成长的奠基阶段,这个时段的快乐,还会作为存款,放在其生命成长的“银行”里,不断地生成“利息”,为未来之用的。
【虞大明】呵呵,过奖了!因为平时老想着这些事,所以,也就摸着了一些门道。比如,“甜度”不高的“甜头”,如何增加“甜度”,通过实践,我觉得最有效也最经济的当属“机会捆绑法”了。举两个例子来说吧。我老家捎回的地瓜干,本身“甜度”不高。但如果捆绑了机会,就另当别论了。那次上课,我把地瓜干往讲台桌上一放,说道:“我刚从老家回来,带回了我妈妈亲手做的地瓜干,香甜可口,很有嚼劲。这节课,谁表现优异,我就送他一块,而且,可以当——场——吃——”我故意把后三个字拖得特别长。孩子们一阵欢呼,个个挺直了身子。“当场吃”就是机会。那节课,十二个孩子欢天喜地地每人拿到了一块地瓜干。真有他们的,平时一口就能“吞下”的地瓜干,他们居然“嚼”了一节课,手中还有一大半——我知道,与其说他们“嚼”,还不如说他们在“舔”,在“吮吸”。其他孩子呢?课堂上流足了口水。当然,课后,都尝到了甜头。
再如,那次受邀去浙江省盲人学校上示范课。婉拒了讲课费,向校长索要了一本盲孩子“摸读”的语文课本——在我心中,这是难得的“甜头”。那是一节习作课。我向孩子们讲述了我在盲校上课的所见所闻所感:“虽然,他们的眼睛盲了,但是,他们的心是亮的……虽然,他们看不见这个世界,但是他们能用心触摸这个世界……他们的笑容是灿烂的……他们有理想……”我记得,那番话我说得很动情,孩子们的眼角有了泪花。我捧出了那本盲教材。“这就是他们的课本。课本上只有密密麻麻的、凹凸不平平的针孔。我在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用手摸……”我哽咽了,“当我读完时,他们居然……居然说我漏读了一个字……”教室里已经有孩子在低声抽泣了。“你们都很优秀,所以我决定让你们也摸一摸。”我虔诚地捧着盲教材。在每个孩子的桌面上展开。我发现,我的孩子们哪,满脸的凝重——抬起头,闭上眼,双手虔诚地置于纸面,缓缓地摸着,像摸一件圣器。当晚,在孩子们的篇篇习作中,我读到了孩子们所品尝到的甜——生活之甜。于是,那本盲教材,我没有作为“甜头”送给某个孩子。我想让我的每一届学生都能“享受”到“亲手摸一摸”的“甜头”。
【陶继新】“机会捆绑法”不但需要爱心,也需要智慧。“甜度”不高的地瓜干,在您的手里却有了很高的“甜度”。看来,激励学生努力向上的方法并没有一个定势,它不是死的,而是活的。优秀的教师不但会因势利导的教学,也会因地制宜的鼓励。这就像您的课堂教学机制一样,灵机一动,顿有亮色。这不但可以让学生不断地尝到“甜头”,还会对增强对教师的崇敬感。当一个老师在学生心里形成学习的榜样甚至偶像的时候,“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景观也就产生了。
您去盲人学校上课且索要了一本盲孩子“摸读”的语文课本的事情,读来让人动容。一个特别优秀的教师,不但爱自己教的学生,也爱自己未教的学生,特别是爱那些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孟子所说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您这里得到了实践层面的延续。这显见了您的思想境界,也昭示了您的教育智慧。尽管只是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可是,因了您前面很动感情的铺垫,这时的摸就有了温度,有了爱心。由此让我们感到,教育其实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爱与智慧的有机结合,则可以随时催生出教育学生的花朵。
快乐课堂 享受学习
【虞大明】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快乐教育需要为孩子打造快乐课堂,让孩子经历快乐的学习。对于快乐的学习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该如何展开?可谓众说纷纭。我特别想说的是要做好四点。第一点是为孩子创设尽情倾诉的机会——畅所欲言是一种快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也是一种快乐。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某教会有一条教规——礼拜日不允许教会会员打高尔夫球。会员甲违反教规,偷偷跑出去打球。此事正好被会员乙看见,会员乙便到天使那儿告状,天使听了,说:“知道了,我会惩罚他的。”会员乙想看看天使究竟是怎么惩罚的,便躲在一旁看。只见会员甲还在打高尔夫,他一挥杆,球划出一道美妙的弧线,不偏不倚,一杆进洞。会员甲很激动,一连挥了十几杆,都是一杆进洞,他欣喜若狂。会员乙很诧异,又跑去找天使。天使说:“我已经在惩罚他了,你没见着吗?”会员乙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天使说“他有全天下任何一个优秀高尔夫球选手所不能比及的成绩,但是,他只能让辉煌的成绩烂在肚子里,他敢跟别人说吗?!”我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守口如瓶”是一种惩罚。当下的语文课堂,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预习习惯和能力。孩子们通过预习,肯定会有初步成果,此时,若是教师的教学仍然是我行我素,不让学生充分交流预习成果,这肯定是一种惩罚。做学生的肯定快乐不起来。
【陶继新】课堂本来就应当是师生交流的教学场,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场域中,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与高效益才能实现。可是,当下有的教师却是一味地独霸课堂,一讲到底,甚至自鸣得意地认为讲得天花乱坠,水平很高,其实,学生并不买账。因为他们只是听客而已,一天两天当听客尚且可以,如果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就会越听越厌。每年举全国之力举办的中央春晚,精彩自不必说,可是,如果让一个人连续看上几个月、几年,他是受不了的。更何况我们的教师说的水平赶不上那些演员的水平。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要给学生以话语权,就让他们在课堂上说话。他们可以回答老师的问题,也可以问老师问题;可以师生之间交流,也可以生生之间交流。如果能够在小组尤其是全班师生面前畅所欲言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并得到学生与教师的鼓励,则会远远超过听老师之讲的快乐。而且,一旦形成这种民主热烈的课堂氛围后,学生的思维也就打开了,甚至“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质疑精神也会应运而生。
【虞大明】第二点是“设计出好问题、大问题,让孩子快乐探究”。新课程强调和关注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求得丰厚的凭借自主学习得来而非教师简单给予的阅读成果,这应当是非常快乐的事情。试想,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些琐碎的小问题,都是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的问题,那么,怎能激活探究的动力?怎能提升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在“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和儿童心理特征,设计出大问题、好问题”上有所作为。所谓大问题、好问题,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其一,领导力——它是贯穿课堂学习始终的主线,能统领整堂课、或者某个重要板块的学习、探究活动;其二,探究性——它应当具有极大的探究空间,学生们需要凭借对文本内容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需要对文本重要信息进行筛选、提炼、梳理和概括,需要凭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才能圆满达成问题的解决;其三,激励性——它应当符合儿童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应当能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动力和期待。 如教学《金钱的魔力》,我设计的主问题是:“有一句俗语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文中的老板和托德就是这样的鬼。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他们‘鬼相’的句子,并试着概括他们的‘鬼品’。”如此,孩子们的阅读探究活动演变成了“抓鬼行动”,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陶继新】您所说的好问题、大问题,一般都与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关,这些好问题与大问题解决了,理解课文也就变得相对简易。这需要对课文整体把握的能力,也需要研究学生实际学习的情况。1985年我去上海采访于漪老师,她就在教学《孔乙己》时就设计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人物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看了悲剧,使人泪下。《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了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可是我们读了以后,眼泪不会夺眶而出,而是感到内心一阵痛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孔乙己的悲剧,是在笑声中进行的。那么,孔乙己的悲剧,到底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
一些前来听课的教师感到问题提得新奇,但同时又觉得过深过难。
但于漪的学生却正在积极思维,脑际间闪现出于漪平时教学中延伸的丰富内容——古希腊的悲剧故事,《哈姆雷特》的崇高悲壮,《玩偶之家》的凄切悲惨,以及鲁迅先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之中关于悲剧所下的定义……
于是,不少同学举起了手,有的做出了圆满的回答:“孔乙己的悲剧,既是人物命运、人物性格的悲剧,也是社会问题的悲剧。”
听课的教师不由得惊讶与赞叹,而于漪与她的学生却视作平常。
这确是一个有质感、有深度的提问。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储备与积极思考,做出了正确的回答,这就使他们在自觉地打破心理上的不平衡之后,产生一种获取胜利的愉悦与满足,甚至滋生了一种向更深层次掘进的强烈追求。
大家知道,小说中的悲剧和现实当中的悲剧不是一个形态,小说中的悲剧是从美学方面谈的。鲁迅先生给悲剧下过定义,他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都是真善美集于一身的人物,但作者却通过其生命的毁灭引起了读者心灵的震颤,这就是悲剧的效果。那么,喜剧是什么呢?鲁迅先生说,喜剧是将人生中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如此看来,于漪老师给学生提出的问题系美学问题。而美学问题并非中学生所学的内容。但是,她的学生回答得既快又正确。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因为于漪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已经渗透了相关的美学常识。我想,这些问题只有大师于漪才能提出来,也只有于漪的学生能回答出来。有的老师听了以后感到异常精彩,不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吗?于是,就拿这个问题问自己的学生。结果,学生都傻了。其实,这个老师也未必真正明白。
为什么同样的问题于漪能问,而有的老师不能问呢?因为于漪是教育大家,她读了多少书?又背了多少书?这是一般老师难以比拟的。我听了她几场报告,每场几个小时,讲得那么自然而又从容,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师。语文教学流行这法那法,于漪却没有创造任何教学方法与模式。她认为,教师个性不同,学生个性不同,教材个性不同,环境各异,任何固定的模式都不可能一一对应到不同教师的教学上去。用同一个教学模式教学不同的文本,面对不同的学生,试图教好往往事与愿违。只有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之后,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我甚至认为,于漪老师的课堂教学已经进入了“道”的境界。
我听您讲课好多次了,每次都给我很大的震撼。您所设计的很多问题,也都进乎触摸到了“道”,而且让学生有了豁然洞开的感觉。不过,一般教师走至这样一种境界还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的。没有丰厚的文化素养,没有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没有大量课堂教学的实践,是不可能取得如此硕果的。
【虞大明】感谢鼓励。于漪老师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前辈和大家,于老师的广博学识令我等晚辈汗颜。今天跟您对话,也令我茅塞顿开,收获颇丰,由衷地敬佩您。
我想说的第三点是“增强教学的情趣性”。快乐教育需要教师读懂儿童,需要教师自身修炼“童心、童真、童趣”。工作以来,执教的各级各类公开课已过千节次。不论是是听课教师还是学生,都说我的课很有意思,很喜欢,我想这得归功于我对“课堂情趣”的不懈追求吧。执教《刷子李》,我不惜“牺牲”自己,把自己装扮成蹩脚的、浑身上下布满白点的粉刷匠,并拍成照片,做进课件中在课堂上展示。以此衬托刷子李“一面墙刷完,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的高超技艺;教学《金钱的魔力》,我用沙皮狗的嘴脸来诠释马克吐温笔下见钱眼开、皮笑肉不笑的托德的嘴脸;执教《小镇的早晨》,我在课堂上晒出我头戴毡帽立于乌篷船头的照片。呵呵,这样的课堂,肯定是充满情趣的,我想,这份情趣恰恰源自教师的用心投入和可贵童心吧!
是的,于漪老师是教育大家,我特别敬仰她,而且还发表了写她的两篇长篇通讯。
【陶继新】“童心、童真、童趣”之于老师的教学太为重要了。因为老师面对的是孩子,所以,在课堂上教学的时候,就不能不考虑他们的心理需求与兴趣爱好。不管你有多大的学问,如果不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都不可能点燃课堂亮色的快乐的。而且,千万不要认为孩子是儿童,认为他们是无知的。其实,他们个个都有一双火眼金睛,教师对他们好与不好,有没有童趣,他们都了如指掌。只有走近儿童,与他们心灵相契,才能成为他们的朋友。如果不懂这些,一付道貌岸然的样子,学生就会望而却步。课堂,首先应当是一个安全的心理场,而当学生有了畏惧心理的时候,学习就不可能有好的效果。再说,真正的好老师,不论年龄大小,都是有一颗童心的。就是作家也是如此,不要认为大师包括那些有着哲学思考的大家,就是远离童心的。恰恰相反,大凡有成就的大师,几乎个个都是童心未泯者。童心,是链接生命的一条最佳的心理通道。有了它,几乎无往而不胜。老子之所以主张“复归于婴儿”,“岂虚言哉”?
您的课堂之所以这么受学生欢迎,不只因为您有了儿童感兴趣的道具,更重要的是,您本身就是一个童心荡漾的人。如果没有这个童心,即使用上再多的道具,也会露出大人表演的马脚,让孩子们大失所望。所以,您的课堂教学,在有道具的时候孩子喜欢,没有道具的时候学生也喜欢,因为他们从您的教学中,触摸到了您与他们心理相通的童真之美。
【虞大明】我想表达的最后一个观点是“多给孩子体验的机会”,这也应当是快乐教育的诉求。我小学读了五年,现在若让我去回忆小学学习生涯,大概能想起三件事:其一,画画比赛得了第一名,美术老师说我将来能成为画家;其二,我的脚长了冻疮,班主任陈老师放学后背我回家;其三,有一次做完回家作业后故意将书包留在学校,结果被老师要求出操时当着全校师生的面作检讨。呵呵,三件事情,没有一件是跟课堂学习相关的。我不知道这是我的悲哀还是老师的悲哀,抑或都是?怎样才能将课堂学习的经历留在孩子们心坎里的时间久一点,再久一点,我想,加强体验肯定是个好办法。凭借角色扮演、模拟实践等体验活动,调动儿童的所有感官,促进感悟和理解,让阅读实践活动儿童味十足,印象深刻。这也是我在课堂教学时所孜孜追求的。在《珍珠鸟》言语交际情境中,我和孩子们一起两次分角色对话体验,以探寻“信赖往往会创设美好的境界”;在《麦哨》的课堂,我和孩子们一起“吹麦哨”,让孩子们品尝“茅针棒棒糖”,在甜甜蜜蜜的体验中理解文本的意蕴;在《桂花雨》中,我身兼母亲和桂花树两职,为孩子创设体验“摇桂花之乐”的机会。
【陶继新】学校,应当为孩子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最好多一些终生的铭记。可是,想想小学阶段,给我们留下的这种铭记真的少之又少。而现在的学校教育,恐怕为孩子留下的值得怀念的东西就更少了。那么,又有多少教师思考过这个问题,又有谁为此努力过?这当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悲哀。您如此思考且付诸行动,太可敬了!2013年在“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您执教的《珍珠鸟》和《麦哨》,便为孩子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设若平时多一些这样的课堂,多一些这样的美好,学生还会厌倦学习吗?还用担心学生不怀念学校吗?课堂教学的妙道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自我学习与实践的快乐,甚至是大快乐。看来,体验就不只在课外,也不只是社会实践活动等。而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的课堂,应当是学生生命体验的最佳之地。您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虞大明】我时常告诫自己:善待孩子,感谢孩子。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岁岁年年,时时刻刻,分分秒秒。携起孩子的手,或是让孩子携起我的手,快乐成长。我相信,一定能够触摸到浓浓的幸福。与快乐教育结缘,心便不会老去。
【陶继新】是的,应当珍惜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一寸时光,因为这个时光是流动的,而且是不可再生的。能让他们多快乐一些,自己也就多了一些快乐。当孩子快乐且成长的时候,教师也快乐也成长了。这个成长不是童心的不再,而是童心未泯的生命超越。有了这种超越,人是不会老的。诗人臧克家有一句广为流传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我们不妨转换一下:“有的教师老了,他还童心荡漾;有的老师虽然年轻,他已经老了。”一个老师只要爱学生,只要与孩子的童心链接着,不管年龄多大,都是年轻的。相信您永远是年轻的。
虞大明简介
虞大明,1972年生,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杭州师范大学特约研究生导师,现任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副校长。曾获全国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省首届教学技能竞赛、首届教师才艺大赛金奖。20余年来,一直以开拓、创新、勤奋的态度实践着“快乐教育,享受成长”的理想与追求。拍摄《中国名师》专辑数套。应邀赴全国各地讲学千余次,获广泛好评。出版《我的语文教学求索之路》《虞大明与快乐教育》。近年来,在略读课文教学方面作了较为深入地实践和研究。
(原载于《新教师》,2014年第6、8期;作者:陶继新、虞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