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心田(10)|语文教学(7)
种好心田(10)|语文教学(7)
作者:魏书生 陶继新        更新时间:2018-09-21

语文教学(7)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的三个步骤

魏书生:德育的范畴较广泛,我们现在仅以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爱国精神为例,谈谈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中的三个步骤。

1)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

魏书生:要增强孩子们的道德意识,首先,要增强他们自我完善的意识。人是矛盾的集合体,人心灵世界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无时无刻不在斗争着。没有自我完善精神的人,就会任凭这种斗争呈自然状态发展,任凭生命之舟随波逐流。有自我完善精神的人则能够用自己的意志调动心灵中真善美的力量有意识地去战胜假恶丑,使自己的生命之舟沿着有益于祖国、有益于人民的航线航行。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增强学生自我完善的意识。增强这种意识的第一步是增强他们的自我分析意识。我讲《一件小事》时,启发学生讨论:这么平常的事,为什么写得这样感人?学生认识到,作者不仅真诚地用自己真善美的心灵去观察、认识这件事情,更重要的在于,作者塑造的进步知识分子的那种严于分析、解剖自我的精神。同学们认识到,比较成熟的进步的知识分子尚且需要分析、解剖自己,努力自新,我们这些很不成熟的青少年就更应该经常分析、解剖自己了。增强学生自我完善意识的第二步,是让他们有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欲望。我讲《鞠躬尽瘁》时,学生们感到焦裕禄之所以为兰考人民作出了较大贡献,受到了人民的热爱,是因为他能以人民的利益去战胜个人的私欲,能用坚强的革命意志去战胜病魔。《一件珍贵的衬衫》、《草地晚餐》、《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祖冲之》、《哥白尼》这些文章,记录了领袖、学者、科学家们的高尚情操、云水襟怀、松柏气节。学生们探索这些杰出人物的精神世界,认识到他们都是在经历了分析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之后,达到了完善的自我境界。学生们抄录了“知耻为勇”、“战胜自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做生命之舟的主人”等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表达了他们完善自己的愿望。

陶继新: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看来,自我完善乃是提升人格的关键所在。孔子的弟子曾子则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在为别人办事时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在同朋友交往时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反复实践了呢?正是由于一以贯之的自我完善,曾子才成为传名于世的大儒,才有了“四书”之一的经典《大学》的问世。如果说心灵需要向内求的话,人格的生成也要向内求。“有诸内,必形诸外”,所以“司其外,可揣其内”。如果一个人的内在不是真善美,其外在也不可能是真善美。内在品质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地外化出一系列真善美的行为。所以,您着意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自我完善意识的人,可谓抓住了教育教学的纲。有此纲在手,就可以“纲举目张”,收到超越一般的效果。

关于怎样才能具备自我完善的意识,您提出了两个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是要增强自我分析意识。一般学生学习语文,多是从中学习文本的知识与思想,很少解剖自己。然而,若没有这一解剖过程,学习语文就会不痛不痒,就不会与文中深邃的思想对接。在开始进行自我分析的时候,是会产生痛感的。可是,正是在这种痛感中,才有思想认识上的升华。二是要战胜自我、超越自我。要产生这样一种欲求,不但需要自我分析精神,而且需要对文中人物的高尚精神真正产生敬仰感,真正心向往之。中学生喜欢崇拜偶像,在他们确认文中的人物就是自己崇拜的偶像后,这些人物就会成为他们心里的丰碑。有了这些丰碑后,他们就会想“择其善者而从之”,就会想超越自我,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这种意识如果一次又一次地觉醒,就会在他们心里积淀成一种高尚的品质,就会生成一种自我完善的意识。

魏书生:其次,要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我们学习《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时,同学们都赞叹这一建筑的雄伟壮丽,同时又为建造速度之快感到惊奇。这样,我便引导学生讨论团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同学们认识到,现代大科学、大生产的发展,决定了任何巨大的成就都是团结协作的结果,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几乎都是集体合作的产物。例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参加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有42万人,参加的单位达两万多个。我们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的也是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无不是团结协作的产物,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也是团结协作的胜利。80年代的青少年,有的受不正确宣传的影响,个人英雄主义的意识很浓,表现自己的欲望很强烈,狂妄自大,目空一切;有的涉世未深,就自以为通晓各门学问;有的连个小组长都当不好,却一本正经地宣称要弄个部长省长什么的干干。他们不知道尊重别人,却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他们不善于同别人协作,却总想成就大事业。通过学习宣传协作精神的课文,学生们认识到个人和集体有关系,认识到“瞧不起别人的石像必然要倒塌”。同学们还写了《自己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自己》、《感情是相互的》、《助人力增倍,贬人力减半》、《滴水与大海》等文章,表达自己愿意同别人团结协作的愿望。

陶继新:《周易》有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看来,我们的古人就特别强调合作与团结。其实,当一个人不与他人合作的时候,别人也不会与他合作。所以,合作是双赢的。现代社会,单打独斗虽然也可以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真正大的成功,是绝对离不开合作的。可是,这种合作意识与团结精神,在学生中却有走低的现象。然而,现在的孩子,未来走向社会之后,如果没有合作意识,就会寸步难行,即使取得了些许成绩,也不会走得太远。从这个意义上说,您对这种意识的培养,还指向了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

您所讲的这些课文,可谓体现团结协作意识的优质文本。让学生身临其境,特别是让其心临其中,他们就会感悟出很多东西。而您讲课的时候,一方面,绘声绘色,能够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另一方面,您是特别会让学生自己学习的教师,而且是特别会让学生的心灵走进文本的教师。当团结协作意识成为学生自觉而内在的需求之时,他们自然就会形成合作团结的品质。

诚如您所言,当今一些学生盲目自大,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即使看到了,也会产生嫉妒心理。而有了主动团结协作的意识之后,他们不但会积极行动起来,而且还会在行动的过程中发现他人的很多优秀品质,并且“学而时习之”。这个时候,他们就不但不会嫉妒别人,还会形成欣赏他人的优秀品质。而当一个人学会欣赏他人的时候,其人格也就升华了。此时,别人也会欣赏他。

魏书生:要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还要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我经常给学生上书法课,让学生认识并感知祖国的文字美,讲汉字的演变、汉字独特的构造、汉字形体的表意功能、汉字的形体美……用这些来增强学生的民族感、自豪感。我给学生讲祖国的语言美、文字美,讲祖国词汇的丰富,讲中国文学在世界各国的地位。教材中有些文章写的就是祖国的江河山川美,如讲《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听潮》、《观沧海》、《澜沧江边的蝴蝶会》等文章时,我引导学生把文字符号转换成色彩绚丽的图像,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把平面的图像转换成立体的可感知的江河山川幻景,然后让自己的思维走进这些景物中,使自己感受到祖国的江河山川美。教材中有的课文是歌颂爱国英雄的,如《谈骨气》、《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后一次讲演》、《石灰吟》、《过零丁洋》等,讲这些文章、诗词时,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这些文章、诗词,读来亲切感人,催人奋进。大家认为,根本原因就是这些文章、诗词中表现出了爱国英雄们对国家的赤胆忠心,我们这些中华民族的子孙应该为有这样的先辈感到骄傲和自豪。

陶继新:魏老师,您是从多维度让学生感受祖国之美的。看来,语文教学中,无处不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国家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相对抽象的符号,所以,要将这些抽象符号具化为一个又一个的实在的载体,才能让学生可见可感可想可思。尽管中国的语言文字之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是,如果不有意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学生就会与这些美擦肩而过。虽然祖国的山川江河美不胜收,可是,如果缺失美丽的形象与生动的解说,就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它的魅力。特别是精神层面的美,虽然异常丰厚,可是,因其有隐蔽性,教师如果只是蜻蜓点水地说一说,就不可能让学生体味到其实质与精髓,就会让这些最美的精神在课堂上流失。而您深得其中的要妙,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们祖国的美,还让他们情不自禁地爱上了祖国。上您的语文课,接受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当然会乐在其中,也受益在其中了。

2)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

魏书生:有道德意识是一回事,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又是一回事。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机会引导学生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更深的层次上抓德育,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首先,就是要训练学生的自我完善行为。仅就写字而言,就有一个自我完善的问题。有的同学不求上进,敷衍潦草地应付写完,剩下时间就东游西逛去了。我要求学生练字,一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二来也可磨炼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班里有些淘气的学生,在做难题时,他常常不会做,于是便淘气,干扰别人。我和他们商量,治淘气的办法之一就是练字,当心烦意乱什么也写不进去时,你就练字,这样一来,就可以稳定情绪,磨炼意志,另外,也避免了干扰别人学习的不良行为。这样要求之后,有几名淘气的同学照着做了,字有了进步,又改掉了纪律上的毛病,自己也体验到了自我完善的愉快和幸福。

还有的学生有自我完善的欲望,找他谈话时他说得头头是道,一再表决心,但一到具体做的时候就不行了,总之是“醒得早,起得晚,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许多学生就是因为不能将自我完善的意识转化为自我完善的行动,而变成思想、学习差生的。我和这些学生一起研究他们自我完善行为的运动过程,分析行为起始中断的具体原因,再制定新的行动规程。如差生的作业,我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目标,根据目标确定适合自己的数量,再根据数量,确定具体的完成时间,这样,他们写作业的行动过程,就处于“定向、定量、定时”的有效控制之中。不仅写作业,上语文课、搞课外活动、写作文、写日记,我都引导学生将战胜自己、完善自己的意识转化为行为,这样,学生才能享受到战胜自己的快乐。

再比如考试,有的学生用不正当的手段以达到取得高分的目的,考风不正,学风也难正。我引导学生对考试抄袭过程进行心理分析,针对这些心理制定有效的控制抄袭的办法,以使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忠实于自己,完善自己。我们还改变考试办法,每逢期中期末,每个学生都出考试题,以增强检查平时学习的责任感,训练学生自我完善的道德行为。

陶继新:中国汉字是效法天地中的具体物体而产生的,虽然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现在不少汉字已经没有了当初的形貌,但仍然没有摆脱象形字的基本特征。孙过庭在《书谱》中就提出了“同自然之妙有”、“本乎天地之心”的观点。可见,我国古代的书法家在练字的过程中体会出了书法中蕴涵的智慧。当然,现在的学生写字,已经没有这么深的含义在里面了,不过,写得一手好字,就像一个人穿上了一件得体的衣服,会有一种外在之美。如果由此再训练其良好的意志品质,他就称得上“文质彬彬”了。当今中考和高考的时候,有的学生字写得龙飞凤舞,便被扣了卷面分。不要说改卷的老师,任何人都是不喜欢那些写得乱七八糟,看起来非常不舒服的文字的。而有的学生即使上了大学,写起字来也依然是让人“不识庐山真面目”。您让学生进行写字训练,可谓立足当下,又面向未来。而要求淘气的学生练字,真是神来之笔。这些学生大多不是思想品质有问题,而是意志品质有问题。培养他们学习的有意注意力,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练字,则是培养学生有意注意力的最佳方法之一。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大多不是智力水平差,而是自我控制能力差,有的是没有掌握学习的具体方法,更多的则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时间长了,他们还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心理定式,从而失去学好的信心。而您不但教会了这些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且也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让他们树立了学好的信心。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好的巨大潜能,只是有的时候这种潜能被最爱他们的老师与家长在无意中扼杀了而已。他们不但没有教给孩子们学好的方法,更是在他们学习不好的时候进行打击。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爱孩子,要会爱:不要怒其不争,而应当导之以行。这样,当学生有了成绩、看到发展前景的时候,就会特别地欣喜,从而爱上学习。

考试抄袭似乎已经不是新闻了。前段时间我看到过一则报道:“在某大学的考场上,有一个大学生不断地作弊,监考的外籍老师警告他他都不听,最后外籍老师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当众对着这名学生跪下来,说:‘我求求你不要再作弊了,我宁肯教出一个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也不愿教出一个人格上不诚实的学生!’”李开复在《做最好的自己》中就特别提到了诚信,他说,在一个先进的企业里,员工最需要具备的素质不是优越的智力,而是诚信,诚信比才气更重要。他还特意例举了中国留学生不讲诚信的代价——

不讲诚信的代价

在美国,中国学生的勤奋和优秀是出了名的,他们曾经是美国各校最受欢迎的留学生群体。

但最近几年,却有不少学校和教授声称,他们再也不想招收中国留学生了。理由很简单,某些中国学生拿着读博士的奖学金到了美国,可是一旦找到工作机会,他们马上就会申请离开学校,将自己曾经承诺要完成的学位和研究抛在一边。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已经使美国相当一部分教授对中国学生的诚信产生了怀疑。此外,美国有很多教授不再理会大多数中国学生的推荐信,因为他们知道,许多推荐信根本就出自学生自己之手,已经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可言了。

可见,诚信是极其重要的。成绩不合格还可以通过努力提升上去,可是,人格上不合格,就会做出一系列对社会有害的事情,甚至会变成坏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您让学生“忠实于自己,完善自己”,对于他们优秀品格的形成,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魏书生:其次,要训练团结协作行为。首先,我强调师生之间的协作行为。我对学生说,老师教语文,主要靠在座的一百多位助手。讲课文时,我经常征求学生的意见,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重点、课时安排和学习方法。师生之间加强协作,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教学中,我还强调同学之间的协作,如上课时有疑难问题,先由四个人组成的讨论组讨论。有时出五组难题,每个小组承包一道,本小组成员可轮番到黑板上写答案。我请学习好的学生介绍自己学语文的方法,还请学习差的学生自愿找一名学习好的学生当自己的保护人,负责上课时提醒他注意听讲,课后督促他完成作业,帮助指导他自学。自1979年至今,我的班级一直是互相批改作文,在批改过程中,同学们树立了研究之风、互相帮助之风,密切了关系,增进了相互了解。经过这样的训练,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精神、班集体凝聚力大大增强。同学们互相传授学语文的方法,互相取长补短,大家都是知识信息源,又都是知识信息接收器,比起互相封闭来,学习效果好得多。最重要的是,学生今天有了与别人交往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帮助别人的能力,将来进入社会,这些能力将对他们的工作产生很大助益。

陶继新:其实,四人讨论小组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讨论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就成了学习的组织者,而您,则悄然退下。在很多课堂上,教师虽然区区一人,可是,却是课堂教学的强势者。如果教师不“退”,学生想进也进不了。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之后,学习好的同学就会主动帮助学困生。优生帮助学困生,看起来是耽误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其实,他们向学困生讲解的时候,自己必须先吃透这些内容。如果自己都没学会,就一定讲不明白;如果自己能讲明白,那么就表明他一定学会了。能讲明白的学生,一定会“温故而知新”,从而有质的飞跃。学生整天待在一起,优生只用一个眼神,学困生一般就能心领神会;而学困生一有困惑,优生一般也会马上明白。况且,每一个“小老师”应该都有一种为师者的责任感,而责任感的作用大于兴趣,兴趣会因条件的变化而消减,而责任感则是一贯的。

魏书生:还要训练学生的爱国行为。就语文教学而言,训练爱国行为的第一点,就是引导学生写好用好祖国的文字。第二点是引导学生学好用好祖国的语言。第三点是引导学生站在爱国主义的角度去阅读分析课内课外的文章书籍,自觉抵制批判那些贬低我们祖国、贬低我们民族的作品。第四,我引导学生写一些歌颂祖国、赞美中华民族、分析个人与祖国的关系、谈个人为国尽责等方面的文章,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学生写《祖国新貌》、《谈爱国》、《我为祖国做了些什么》、《谈责任感》等文章时,都将爱国意识与爱国行为结合起来,认真调查,搜集资料。这些行为又强化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上的变化》这篇调查时,许多同学回去问父母、问长辈,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社会状况。通过调查来的事实,学生们写出了很好的文章,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伟大的祖国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战线生产指标成倍增长。学生们为祖国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也为自己能为祖国说话、能为祖国尽一点责任感到自豪。

陶继新: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学生要想写出爱国的作文,就必然要有爱国的情感。看来,通过写作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当是一个好方法。不过,学生写这样的文章的时候,还是要像您所说的那样,不要假大空,而应当真小实。爱国要具体到一个又一个学习与生活的场景之中。写好字是不是爱国?好像有点牵强。可是,当学生了解了中国文字之美,以及这个美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关系之时,他们就会生成一种特殊的感情。比如,您说的让学生写《谈责任感》,好像比较虚。可是,如果细想想,就觉得这很重要。当今学生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升学吗?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本事再大,对社会对国家也未必会有用。对于学习,责任感也极其重要,其作用甚至可以超过兴趣。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就是因为他有一份救国的责任感。而且有了责任感之后,可以在内心生成一种持久的学习动力。而学习好,又有责任感,不就是更好地爱国吗?

3)培养道德行为的习惯

魏书生:这就不能不提到第三个步骤——培养道德行为的习惯了。你想啊,一个人的意识行为如果变成习惯了,他的面貌能不改变吗?

做老师的都有这样的经验:学习成绩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之后,一般不容易有较大的反复;而德育方面则不然,一名积极上进的学生,环境一变化,就可能消极落后。上午两个人还是好朋友,下午就可能由于某人的挑拨而不说话。昨天看影片《祖国新貌》时激发起来的爱国热情,今天很可能由于物价上涨而转化为对祖国的牢骚。这些变化,即使在成年人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对思想感情不稳定的中学生来说就更常见了。要巩固已形成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就要在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习惯上下工夫。

陶继新: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什么呢?因为习惯可以将某种思想意识定格在人的行为之中。如果一个人形成了良好的道德,他就可以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因为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入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乌申斯基语)。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习惯的好坏,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走向。

魏书生:首先,要培养自我完善的习惯。我引导学生讨论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就语文学习而言,先确立计划系统,每学期、每月学哪些语文知识,读和写的具体量有多少,具体采用什么学习方法,都制定出来。再确立检查系统,先自己检查;然后保护人检查;第三,班干部检查;第四,班集体大规模检查;最后由教师抽检学生的语文计划完成情况。还确立反馈系统,通过个别谈话、班干部会议、访问家长,以及全班讨论的方式及时总结语文学习的利弊得失,继续完善成功的措施,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方法。这样的学习过程就使学生积极向上、自我完善的行为不再是点状的,而是连续的线状的,就不容易轻易中断了。还有一些语文学习方面的要求,一旦提出来经学生表决通过后,就决不轻易放松。如每天学一条格言、警句的要求是从1979年提出来的,到现在从来没有间断过。领袖的教导、哲学家的名言、英雄模范的警句像春风化雨,点滴入土,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我们把写日记叫作“道德长跑”,到现在也从未中断过。我最差的学生3年中也写了22万字的日记。一位较差的同学在千篇日记总结中写道:“日记是我最好的朋友和老师,是她使我学会了分析自己、战胜自己,养成了自我完善的习惯……”

陶继新:您的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走进这个系统中后,就会遵循它,认可它,以至喜欢它。因为在这个系统中时间一长,大家就会感受到语文学习是很有意义的。不少学生不喜欢语文,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他们没有从中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而您呢,则让他们享受到了这种快乐,而且是天天享受。有了这样的状态,学习语文的效率自然就会提高,兴趣自然就会增强。

对于学生来说,每天学一条格言、警句意义重大。因为这些格言、警句都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天天学,就等于天天聆听大师的思想教诲。而且这些格言、警句凝练易记,他们可以将之牢牢地记在心里。时间一长,就会在心里生成一种向往大师、学习大师的需求。有了这种需求,还会自觉地将之变成行动,从而拥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您最差的学生三年能写22万字的日记,真是令人吃惊。学生在这三年中,已经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而且,在记的过程中,不但记人记事,还有分析与思考,特别是对自己成长过程的分析与思考。正是在这种自我“对话”中,学生养成了自我完善的习惯。

魏书生:其次,要培养团结协作的习惯。我在教学中养成了和学生一起商量的习惯,几乎每一节课我都征求学生对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的意见。由于经常这样做,学生也养成了同教师协作的习惯。学生们互相批改作文,课堂上互相批改自测题,互相出题考试,互相评卷,都不是即兴的、一时的要求,而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制度。学生在长期协作过程中既提高了语文成绩,又养成了团结协作的习惯。有一名好同学长期帮助一名学习纪律双差生,同这名差生同桌,两年中付出了很大代价,家长对他有意见,说他帮助了别人,耽误了自己。我想在毕业前解除他们的互助条约,没想到这位好同学主动找我,还要求和这名差生同桌,继续巩固前两年的协作成果。我们班级大部分同学都养成了团结协作的好习惯。

陶继新:与学生商量,反映了您的教学民主思想。其实,人人都需要尊重,学生亦然。商量便有尊重的意味。当学生得到老师尊重的时候,他们也就更加尊重老师,对于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也就更加认真对待。同时,正是因为商量,学生的巨大潜能被激发出来了。这样,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互批互评等,不但减轻了您的工作负担,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在履行教师的责任,他们非但不会感到增加了负担,而且还会有一种被信任的感觉。信任同样会产生学习的动力。而且,互批互评等也是一种学习,甚至是一种高层次的学习。这种习惯养成之后,就会构建一个班级学习的动力系统,这个系统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运转着。在这样的状态中教学与学习,教师和学生都不会感到太困难,而且会觉得富有意义与乐趣。

魏书生: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习惯——阅读祖国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用自己的笔写赞美祖国、有益于祖国的文章的习惯。对祖国的进步、成绩要讴歌。对社会上存在的某些不良现象,我也培养他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分析的习惯。学生写《心灵的摄像机对准啥》、《位卑未敢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文章时,都表达了自己和祖国共命运、同忧乐的思想感情。从这样的思想感情出发,学生就不再对社会上的阴暗面发牢骚,而是感到自己应为祖国多尽责任,应为早日消灭阴暗面作出贡献。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的三个步骤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常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陶继新:当今,人的负面情绪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以至有的学生也有了不少牢骚。这种牢骚如果持续下去,人们就会形成一种阴暗的心理。时间长了,他们就会对社会上的很多事情感到不满。如果对小的负面情绪置之不理的话,它就会像旋涡一样,吸引各种各样更大的负面因素。其实,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一些问题当在情理之中。如果只是盯着问题,而看不到成绩与光明,潜意识里就会对我们国家不满。所以,早日消除学生心理的阴暗面,是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思想的一种有效措施。您让学生写的作文,可以增强他们为国分忧的意识,可以让他们有一个大的视野宽容我们现存的一些问题,从而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为国学习,为国争光。

魏书生:学生有了自我完善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爱国精神,不仅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他们踏上将来的人生道路,而且有利于他们今天的学习。我曾经任教的1985届毕业生入学时未经选拔,那时我同时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教两个班的语文课。3年时间,我外出开会314天,离校时不请人带班,不请人代课,回校后也不补一节课,人们以为我们升学考试成绩会很差,结果我们两个班好中差学生全部参加考试,语文成绩比按21选拔的好学生平均高12.5分,升学率、高分率都为全县第一。有的青年教师问我:搞好语文教学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我觉得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陶继新:您所创造的这些奇迹,在一般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其实,这只是您的语文教学的一个副产品而已。语文教学本身就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即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做人的品位。只不过,有的人只教出了语文知识,而没有将其中的思想与文化教出来,而且将语文文本学习与语文实践活动剥离开来,特别是将语文学习与做人的教育剥离开来。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但不能很好地行使其育人的功能,而且连语文学习成绩也提高不了。因为他们不知道一个起码的道理,那就是成绩大都与人格有关。一个学生有了学习的道义感与责任感,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了。可是,不少教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您不仅看到了树木,更看到了它背后一望无际的森林。也就是说,不少教师只是看到了教学的技术与方法,即器;而您则看到了语文教育的谋略与思想,即道。而能够悟出道在很多人看来是非常难的事情,您却能够轻松地悟出来,因为您懂得:最复杂的事情,往往用最简单的办法就可以解决,即大道至简。这,也许是您超越一般语文教师,超越一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班级工作开头——

班主任工作也跟教学一样,要简化形式,直奔规律,需要怎么干就怎么干,学生需要什么咱就提供什么。

(原载于《种好心田——魏书生与陶继新的幸福教育》魏书生、陶继新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陶继新文集
陶继新文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网站备案编号:鲁ICP备15036898号
建议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