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智管理(5)
3.文以化人。
【孙双金】文化,文化,文以化人,贵在一个“化”字。当下特别流行学校文化,但是好多人心目中的学校文化,更多的是表现在外在的视觉文化,而忽视了内在的无形的精神文化。我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走进一所学校,看这所学校的学校文化,不是仅仅看挂在走廊和墙壁上的图画和标语,更多的是看学校教师的工作状态和日常话语。”记得深圳的名师孙建峰老师曾经跟我说过这么一个事例,他经常写文章发表文章,每次有稿费单寄到他们办公室,办公室的老师就开玩笑地问他,又挣了多少钱啊?孙老师如实告诉他们,稿费只有一百多或两百多。同办公室的老师就会嘲笑他,你忙了半天就挣了这点钱,你知道我昨天晚上挣了多少钱?孙老师说,我猜不出来。老师就告诉他,昨晚挣了三千块,是打麻将挣的。听了同事的话语,孙建峰老师肚里是酸甜苦辣五味杂陈,说不出的滋味。孙建峰老师身上体现的文化,是学习文化、研究文化,而他的同事们身上体现的文化,是麻将文化、娱乐文化。他们同在一所学校,校园的墙壁上挂着同样的标语和名言,但是在他们身上所呈现出的文化却有天壤之别。
为了营造北京东路小学浓郁的学习文化,我们开展了一些针对性的活动,如成立读书俱乐部,以校长为核心,吸引一批热爱读书、渴望上进的青年教师组成一个十人左右的读书俱乐部,定期不定期地开展一些读书交流活动。又如开展思想者沙龙活动,利用学校的校本研修时间,由教科室牵头,设计好话题,组织部分教师在台上进行思想风暴、观点交锋。我们曾围绕“今天我们该读什么书”“学生到底喜欢怎样的课堂”“什么是课堂的真问题”“如何转变困难学生”等话题展开过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达成共识,提升行动力。
【陶继新】由孙建峰老师发表文章让我想到自己在曲阜师范学校教学的时候,尽管没有多少教学的经验,可是,由于特别认真,而且总想从教材或教学中寻到点可以写作的素材,所以,经常是为了写上一篇文章,真的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而且,有的时候,将写的文稿投向报刊社,有些并不会被录用。可是,我就是不死心,就是不相信自己的文章不能发表。于是,在1983年第1期《中学语文教学》发表了我的第一篇论文《刻者惨淡经营,笔者织锦成文——漫话“核舟”人物》。当时的兴奋之情是难以言表的,而且还在曲阜师范学校引起了一个不小的反响。因为那个时候全国的中学语文教学刊物不多,况且,这还是一个品位很高的刊物呢!而我,只是一个教学两年多的青年老师。正是因为这次文章的发表,激发了我写文章的更大热情,之后,我又陆续在全国许多刊物上发表了不少的教育教学论文。还形成了更有趣的现象,我住的楼上有一批单身老师,好多老师也在研究教育教学,也在写文章,也在投稿,而且不断地发表。于是,就有了小楼文化。结果,不多年,我们这些年轻人,大多有了很大的发展。后来,在全国本科高校中成为教授的有之,在全国知名杂志社当主编的有之。可是,就是我的同学所在的另一所学校,他们也有一批单身教师住在一座小楼上,他们不是在研究教育教学,也不是在写文章,而是在打麻将。结果,整个小楼上的老师,都成了打麻将的高手。可是,他们老死没有走出那个小楼,而且有的身体还垮了下来。这也许就是您所说的麻将文化惹的祸吧!
由此再说到你们的学校文化,您是让优质的文化占领学校的。因为您是一位很有文化品位的名家,更重要的是,您通过读书,来引导老师们走向优质文化的领地。当人人都读书,都研究教育教学与写文章的时候,学校也就有了文化,学校也就必然有了优质的发展。
【孙双金】陶老师,下面我再说一点我和老师们在文化沙龙或教学研究中发生的故事。我直接引用我们学校何义田副校长写的教育故事吧——
丰盛的午餐
时间:2004年8月13日中午
地点:北京东路一家雅致的小饭店
人物:孙双金校长和《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编委会成员
事由:编委会加班吃工作餐
镜头回放:
一、“我要借你们的脑子使一使!”
从学校到饭店要步行10分钟路程,不远,但在35℃高温的大伏天也不那么好受。进入餐厅,孙校长径直来到一张紧挨空调的餐桌前,招呼大家对着风口凉快凉快。坐定,蔡燕副校长把编委会几位老师的工作情况向孙校长作了汇报,赞赏了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孙校长向大家表示了问候和感谢,接着,他就和我们聊起了年龄来。席上多数是70年代出生的,最小的小吴老师1978年出生。孙校长告诉我们他参加工作已经23年了,说自己参加工作时小吴老师还没有上幼儿园呢。一句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突然,孙校长话锋一转:“年轻人头脑灵活,今天我要借你们的脑子使一使!”大家面面相觑。孙校长接着说:“真巧,今天在座的都是语文老师。我要到广西上课,准备上《三顾茅庐》,你们谁教过这篇课文,说说你们是怎么教的,给我些启发。”说完还以茶代酒敬了我们大家一杯。我们顿时紧张起来,这样一位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备课还需要我们给他启发?一定是考查我们水平或者看我们对已教的课文能有多少印象,借以分析我们当时教学的严谨程度……我们心里都打起了鼓。
心直口快的小黄老师故作嗔怪道:“吃饭本是件轻松的事,孙校长的任务可让我们看着眼前的美味佳肴难以下咽喽!”
孙校长真诚地说:“大家别急着回答我,我是真心向大家请教,这篇课文我在家备得总觉得不太满意。别紧张,随便聊聊。”接着,孙校长微笑着和我们聊起了他对《三顾茅庐》教材的研究和教学设想。他说,《三顾茅庐》课文的主旨在一个“诚”字,作为“卧龙”的诸葛孔明,在战乱纷争的年代请他的人一定很多,为什么单单刘备请动了他,靠的就是一个“诚”字。孙校长也坦诚地说出了他不满意的地方,就是觉得内容单薄了些。
看到孙校长如此亲切、坦诚,大家也就没有了什么顾虑,话匣子纷纷打开。蔡校长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她说由一篇文章走进一位作家,走进一部作品应该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有老师说,可以拓展开来引导学生走进名著中的一个人物,比如说刘备;有老师说,对于一部古典名著中的经典故事,编者将其编入教材,其意图是不是着重要让学生了解读古典名著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谈笑间,教学思想得到了碰撞,对文本的感悟得到了交流。猛然间,从孙校长笑意盈盈的脸上我读到了谦逊,更读到了睿智——这是在吃饭?聊天?亦或是教学研究?也许都是!
二、谈刘备
吃着菜,喝着饮料,我们继续聊着。我和蒋校长(还有一位杨校长今天不在座)是组织上特意安排到北京东路小学学习锻炼的年轻的副校级领导干部,组织上的期望让我们对于孙校长学校管理方面的言论格外留心。顺着《三顾茅庐》的教学设计,孙校长似乎把话题集中到对刘备的性格特征“仁”的研究上。他给我们生动地描述了《三国演义》中“赵子龙单骑救阿斗”的故事:赵云血染衣袍舍命从操营救出阿斗,来到刘备面前,刘备做了一个动作,说了一句话,反令赵云热泪盈眶拜伏在刘备面前表示舍命相报其恩情——刘备接过阿斗往草地上一掷说:“为了这小子,几乎折了我一员大将。”正是刘备的“仁”令诸葛亮、关羽、张飞等甘愿为其拼命,现人以刘备的“仁”作为管理哲学进行研究。
说者有心,听者动情。孙校长渲染这个故事的良苦用心我们几位副校长和其他中层干部是明白的。其实在和孙校长时间不长的接触过程中,我们无时不感受到他那充满情感和智慧的“仁”的哲学。
三、唱好人生三支歌
窗外骄阳正火。吃完饭,我们接着喝茶。知道我们一会儿就将继续投入编辑工作,孙校长当然不忘给大家鼓鼓劲。他又一次端起茶杯来:“来,我再敬各位编委一杯,我为大家工作取得的成效而高兴。”虽然饮的不是酒,推杯碰盏,交心置腹,别是一番其乐融融。受孙校长的激励,大家更觉信心十足,七嘴八舌地回顾起这本书从策划、约稿、整理、编辑的过程,共同的一点感受就一个字——“快!”孙校长显然也受到我们的感染,兴致颇高。他伸出了三个手指,用动情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大家,说:“做一件事情,要高唱三支歌。第一支是《国际歌》——‘从来都没有什么救世主’,凡事首先靠我们自己;第二支是《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没有人会告诉你怎样走才对,勇敢地去探索,去实践,就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第三支是《爱拼才会赢》——‘三分靠天命,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三分天命是机遇,七分打拼才能抓住机遇,赢得胜利。一个人的发展,一所学校的发展都是这个理!”多么深邃的感悟!多么浅显的表白!我们的耳畔似乎已响起了这三曲动人的旋律……
后记
孙双金校长喜欢鲁塔克斯的一句话:“在嬉笑中做成别人严肃认真做的事,这是最高的智慧。”这个中午,值得我们品味的绝不只是色香味美的菜肴,更让我和我的同事如痴如醉的是孙校长的情智魅力。
这是一顿丰盛的午餐!
【陶继新】何义田副校长写的这个故事真经典,它写出了您的智慧,也内涵着您的谦虚品质。校长问讲于副校长与老师,名家问讲于非名家,这恰恰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的品质:“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所以,这个午餐真是“丰盛”啊!
在这里,也与您谈谈三顾茅庐与刘备这个人物。因为你们重点谈了刘备的仁,我还想谈谈刘备的智。在一般人看来,诸葛亮才是最有智慧的人,其实,有的时候,刘备的智慧绝不亚于诸葛亮。说到三顾茅庐,不能不说到陈寿的《隆中对》。诸葛亮的一番话,可谓高瞻远瞩,那个时候,已经预知天下三分。而刘备似乎对这些问题没有反应,可我认为,他也是心中有数的。他虽系“皇叔”,可是,兵小将寡,当时根本不是曹操与孙权的对手。然而他知道一点,凭着刘皇叔这个金字招牌,如果再有一大智之人相助,是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的。这个大智之人是谁,就是诸葛亮。而如何去请诸葛亮,怎样才能请到诸葛亮,这又是一个智慧问题。不但需要诚,而且需要智。这个“三顾”,不但请来了诸葛亮,而且让诸葛亮终生感动不已。在其《出师表》中,诸葛亮这样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意思是说,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苟且偷生,不谋求在诸侯前扬名做官。先帝不认为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自己的身份,亲自三次到草庐里来看望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正值先帝遇到战败,我就在这个危难的时候接受使命,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刘备三顾茅庐,让诸葛亮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二十一年啊!而刘备的智慧还有就是您上面所说的长坂坡上对赵子龙说的一段话,让这员五虎上将为其尽忠整整一生,也感恩戴德一生啊!尤其是刘备的白帝城托孤。当时刘备在与东吴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称如果刘禅不行,诸葛可以取而代之。我们不妨看看《三国志》中的白帝城托孤:刘备病危之时,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格托孤,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其间刘备与诸葛亮曾经有一段对话:“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我觉得,刘备简直太智慧了。不过,也有不少人认为刘备不是智慧,也不是仁德,而是心有他意。从上面这段话看,他的用意是极深的。刘备清楚,举国上下,除了刘备就是诸葛亮最受敬重了,若刘禅真的是个昏庸无能的人,那么,诸葛亮则有可能取代刘禅,夺走他的天下。可以说刘备并不信任诸葛亮。这种不信任其实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就能发现,刘备入川时带的是庞统,而把诸葛亮安置在老家里,就是为了限制诸葛亮,避免其功劳太大而居功自傲。诸葛亮在加入刘备军团的初期也没有太大的权力,入蜀后,诸葛亮的地位甚至没有糜竺、孙乾等人高。在刘备伐吴失败后,他马上想到的是现在国力衰败,势必会有人乘虚而入,夺取王位,而诸葛亮就是个最危险的人物,因为他在蜀国的威信太高了,怕有人怂恿他篡位。而后来的事实其实也证明了这个担心,在刘禅即位后,诸葛亮任丞相,又让刘禅尊称为父,国家里的大事小情全部由他自己处理,几乎不会过问刘禅。而六出祁山也是诸葛亮自己的想法,几乎也没怎么和刘禅商量。所以,可以说刘备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咱们姑且不论刘禅是否昏庸,但就诸葛亮的行为来看,确实是把自己凌驾在了刘禅之上。而且,还有人说,长坂坡上的刘备摔孩子,实是“收买”赵子龙之心也。
我们在这里不论刘备是不是仁,是不是智,而您可以让学生去讨论,仁乎?智乎?诈乎?由此,一定是一个热闹的场面,也一定会有一场很有趣的争辩。正所谓:“有弗辩,辩之弗明,弗措也。”
我是上初中的时候读的《三国演义》,后来又读《三国志》,感到刘备这个人物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也是一个内心非常丰富的人物,很是值得剖析。而不仅老师剖析之,也应当让学生剖析之,未必求一个固定的答案。
(原载于《情智教育十日谈》,陶继新、孙双金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