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师生之心,激活生命潜能
——费广海校长的治校之道
费广海,合肥市庐阳区教育体育局党委委员,合肥市南门小学校长,南门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高级教师,庐阳区“五星级”校长,合肥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学员。曾获全国群体先进个人,全国教材实验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全国小学优秀校长,安徽省“两基”先进个人,安徽省教育实验优秀管理者,合肥市优秀教师。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乒协“向阳杯”执委会副主任,安徽省教育学会理事,省教育学会小学教育分会秘书长,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省传统项目学校“黄山杯”理事会理事长,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特约研究员,安徽省教育评估省级专家库成员,安徽省县域校长职级制评审高级校长面试评委。
百年文化积淀,传承优秀文化
【费广海】先来说说合肥市南门小学,这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至今已经有122年了。这里有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有一批专业敬业的优秀教师,这里的学生阳光自信,很多学生从祖辈开始就在这里学习,可能一个家庭三代四代都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优秀的文化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
【陶继新】深厚的学校文化,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而文化的要义之一是可以“化”人,人在其中,会在无形中为其所“化”。同时,人对文化同样可以起到“化”的作用,品格高尚与学识丰富的教师,以及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学生,又会给已有的学校文化注入新的生命能量。如此良好支撑与互动,让南门小学拥有了不同于一般的学校文化。
【费广海】学校有一股积极的文化在流淌,虽然我们无法明确地表达出来,也不知道如何去表述,但是我们能切身地感受到:年轻教师会得到各个方面的支持关心,快速地成长;骨干教师觉得这里是一个宽阔的舞台,可以尽情地施展;而老同志们在平时的言谈中都会不自觉地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他们像维护自己的荣誉一样,维护学校的荣誉,所以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奉献,做好自己的各项工作。
【陶继新】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优秀的老教师不但将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而且成青年教师成长之美,自觉地承担起了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而青年人在这种积极的场域中,也有了向老教师“学而时习之”的心理诉求与实际行动。于是,就形成了和谐而又积极的学校文化,让身在其中的所有人,都在这种文化的熏染下,有了心灵的愉悦感与努力向上的进取心。
【费广海】您说得对。就我个人的教育经历来说,也是在这种文化熏陶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我毕业后在农村学校任教了4年,1990年进入到南门小学,来到这里后,很多老教师都会主动地关心我的工作和生活,从课堂教学到班级管理,每遇到一点困难,他们都会给予帮助。更让我体会深刻的是,老教师们身上那股执着的责任心和崇高的使命感。
【陶继新】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老教师所具有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已经“润物细无声”地融化到了您的心里,而且化成了有效的行动。这一点,老师们看得清清楚楚,上级领导也心知肚明,不然,就不会委任您担任这所百年老校的校长。“仁以为己任”的您,没有辜负领导与老师们的期望,带领着老师们踏上了新的征程。
真诚沟通交流,彰显管理智慧
【费广海】其实很惭愧,当时不知道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只是看到一些表面现象,但那已经让我收益良多。很多细小的工作习惯也是在那时候养成的,每天早一点到学校,打好开水、做好办公室保洁。早早地来到教室,安顿好每一个走进教室的孩子,和他们一起读书,美好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一日之计在于晨”,孩子们在班级里看到老师,就会安静下来,开始一天有序的学习。即便如今当上校长,每天早晨无论我在哪个校区,都会早早地站在校门口,迎接到校的老师和孩子们,我非常享受孩子们稚嫩的问候:“校长,您好!”其实很多老师在校门口看到校长,也会增加了一份宁静。
【陶继新】多么美妙啊!美妙的不只是一道外显的风景,还有温润如玉的品格。不管是当教师,还是当校长,您都没有高高在上,而是作为和学生、教师同等人格的人。这样,他们也就不会将校长当成“人上人”敬而远之,相反,把您当成他们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这样的校长,会“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同时,您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出于本性与自然,所以,给人“清水出芙蓉”的美感。其实,您自己也在享受着这种美,享受着与师生和谐为一的幸福感。
【费广海】是的,这种幸福感会带来无穷的力量。尤其是寒冷的冬天,在门口遇到缩着脖子进校门的孩子,我都会亲切地拍拍他们的肩膀,拉拉他们的小手,问他们冷不冷,有了校长的鼓励,很多孩子都会很坚定地说不冷。久而久之,与孩子们熟悉了,当我再次在走廊上、图书馆、体育场、餐厅里遇到孩子们的时候,他们就会把一些与其他老师、甚至与家长都不敢说的悄悄话告诉我,我成了校园里孩子们最好的大朋友。
【陶继新】孟子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您,则做到了。他们是您的学生,也是您的孩子。澎湃于您心中的大爱,就在那拍拍肩、拉拉手、问问话中涌进了孩子的心田,从而在他们的心里也种下了一颗仁爱之心的种子,并在他们的心里扎根,在未来的某一个生命节点上,还会破土而出,渲染出万千之爱的美丽。
【费广海】我与很多老师的交流,大都也是在这种类似“闲聊”的情境中完成的,我把这叫“非正式谈话”,这样得来的信息比“圆桌会议”得到的信息要更丰富、更准确、更可靠。
【陶继新】因为这种“闲聊”不但有智慧,而且有真诚。《中庸》有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而且还说“至诚如神”。正是这种“诚”,才让您的“闲聊”具备了如有神助的感觉。
【费广海】真诚沟通是拉近我与教师关系的金钥匙,使我们的学校管理更灵动。随着技术的发展,布置工作、安排任务已经都交由微信和QQ去完成了。我们更愿意一起探讨教育的理想,创造机会与老师们一起听课、一起研讨,当放下戒心后,交流研讨也会更顺畅,老师们会迸发出无穷的智慧,更让我佩服的是每一位老师对教育的执着追求。我也总是告诉他们“要用教育的眼光来看待教学”,不仅要重视我们备课的水平,更要看到学生课堂上的生成,关键不是我们今天教了多少,而是要看到学生学会了多少。
【陶继新】目前,校长听课者似乎愈来愈少了;其实,校长更应当了解课堂甚至更要成为教学专家。这就需要校长听课,就要与教师交流听课感受等。但校长所谈,不应是人云亦云,而应当切中要害,且要有引领教学改革的理念。比如您所说的学生课堂上的生成,不少时候不是预设的,它需要教师真正的功夫与智慧,还要有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等。“教了多少”与“学了多少”有时在量上并无大的差别,可是,在质上却是天壤之别。评价课堂教学的优劣,更多要关注的恰恰是学生“学了多少”,而且是善于学习与乐于学习的情况。
【费广海】与学生和老师的“无障碍交流”,更容易拉近距离,统一思想,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也更切合学生的需求。
【陶继新】“无障碍交流”不但可以结出和谐之果,也是一种管理智慧。
不为分数所累,着眼未来发展
【费广海】学校发展可能更需要的是校长前瞻的眼光、开阔的视野和过人的胆识。这学期刚开学,由于面临全区统一的毕业质量监测,六年级老师私下里悄悄地告诉我,周边好多学校都加课补习,我们这样按部就班可能考不过他们。我理解老师的担心,也明确告诉他们,我们办学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小学毕业生,我们不是为了考试而从事教学,我们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完整的人。我会告诉他们,不要过多关注考试分数如何,不要让社会大众的评价左右我们的工作,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我们对口的几所中学的老师把自己的孩子都送到了我们学校里就读,他们在用脚给我们投票,这就是我们不要为分数而焦虑的底气。
【陶继新】这需要良知,也需要底气。“应试教育”在拼命追求分数的时候,有时也将良知搁置在一边。而教育者,是不能没有良知的。不然,就会让可爱的孩子少了快乐与健康。这不只对其当下造成心灵伤害,还会在其未来的生命中积淀下心理创伤,甚至影响其一生的成长。为孩子成长考虑,就要像你们那样,不管外边的“应试”之“风”刮得多么大,“我自岿然不动”。足够的底气也是你们“不动”的原因之一,因为真正有远见的教师与家长,他们不只看孩子当下的考试成绩,更观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其实,你们学校毕业的孩子,到了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之后,不但表现出了良好的综合素质,也不求自得地考出了好的成绩。
【费广海】您说的一点没错,为学生终身发展考虑正是我们的良知与敢于坚持的底气。其实话说回来,没有加班加点我们依然取得优异的成绩,因为我们一直相信,分数只是规范化教学管理的副产品,教师有积极的敬业精神,学生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加上学校严谨的研究氛围,按部就班,学生一样学得好,一样得高分。我也告诉全体教师,除了学好书本知识以外,还要从更多方面关注学生的成长,第一,激励我们的学生更加努力一点,勤勉就是我们的校训。第二,创造条件,磨练学生的意志,一个在学习上有顽强毅力的人,他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这会是伴随他终身的优秀品质。第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细致一点,耐心一点,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第四,我们还要保护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敢于质疑的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有,面对如此优秀的学生,我们应更多关注学生的领导力,为未来培养一批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我们常说在孩子身上打下南小的烙印,这种烙印更多的是敢于担当、诚实守信、团队合作的品格。当我们放下“分数”,这一切才成为孩子发展的可能。
【陶继新】您谈的这四条对学生生命成长都起着重大的作用——因为勤奋的人会比一般人多用时间做出有意义的事情,付出更多的努力,自然也就多有收获。所以张衡说:“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一般人的智力相差不大,而能超越一般者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勤。我对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敬仰有加,特别欣赏他说的这样一句话:“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从表面上看,意志力与机灵等没有直接的联系,其实不然,人生经验告诉我,坚忍不拔的意志,锻造的不只是一个人的品质,同样也让其生命里积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进而生成一种超越知识的大智慧。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某种意义上,习惯的优劣,决定着人一生的发展。而习惯养成,小学是关键阶段。从小养成好的习惯,就会有一个美丽的人生。说到创新,也许有人认为这是舶来品。其实不然,数千年前就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盘铭”之训。即使小小年龄的小学生,也几乎都内蕴着创新的因子,只要进行有效的引导与激发,其创新思维就会飞扬起来。而创新品质一旦形成,不但会让小学学习与生活别具风采,更让其未来的生命绚丽多彩。
唤醒悲悯之心,培育师生自信
【费广海】每一所学校都会有自身的特点,但学校发展的规律是一致的。我担任校长的第一所学校就是一所薄弱学校,是由原企业厂办学校划转过来的。我希望带给学校的最大变化就是把现代教育思想传递给我们的老师,更重要的是让老师和孩子们树立发展的信心,自信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强大的内心动力。如何培育师生的自信心?关键是要使他们获得一种成就感,自信不是几句空泛的表扬就能获得的,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实实在在的发展和进步。
【陶继新】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是何等的伟大!对于薄弱学校的学生施教,不能只在知识层面用力,更要启动沉寂在其心底的自信心。这不是一日之功,却又不是遥不可及的一道虚幻的风景。事实上,您不但让这些孩子拥有了自信心,也让老师们充满信心地走向了成功。信心之于人的成长,起着巨大的作用。恰如萧伯纳所言:“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这所薄弱学校的师生因为有了自信,学校变得不再薄弱,以至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费广海】说到老师的自信心,来自于他成功的育人成果,而对于像这样的一所薄弱学校,每一位老师都很难有成功的体验。而老师们在薄弱学校时间长了,他们会把落后当成一种习惯,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心理体验,我在想如何唤起老师的职业良知,点燃他们对教育的热情,让他们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所以我们组织全校老师开展了走进学生家庭的调研活动,再回到学校开展“说说我的家访故事”,让老师们把在家访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整理成文字,在学校里广泛宣传,一个个平凡的小故事,简单质朴,但是却常常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对于下岗职工、失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孩子,家访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每一位老师在其中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大家访”唤起了老师的悲悯之心,老师们都在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责任。
【陶继新】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并说:“恻隐之心,仁也。”我们也可这样说,悲悯之心,人皆有之;可是,有的人的悲悯之心却因为某种原因而被遮蔽。“大家访”则掀开了这种遮蔽物,让悲悯之心复现。面对弱势群体学生,教师的悲悯之心尤为重要。他们就会不只是看孩子们的不良表现与习惯,而是看到了揭开其表象之后的深层的东西,甚至有的让人震惊与悲叹。这样,他们就会在心底同情与爱怜这些孩子,想尽千方百计教育好这些孩子。有此心,必有其得。因为孩子本然善良与美好,有着很大的可塑性。在有良知与情怀教师的教育下,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成长起来。学生的成长,必然会有累累的硕果,从而让教师拥有了成功感;成功感形成的过程,也是自信心逐渐丰满的过程。这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让学校走出低谷,从而出现旧貌换新颜的景象。
【费广海】学校的发展就像您说的一样,呈现勃勃生机。当校长一年时间,我才体会到作为校长的成就感,那就是用自己对于教育的热爱感染了一群老师,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和梦想唤醒了一所学校,老师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成长。
理念转变是发展的起点,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接下来就是要实现教师行为的转变和学校文化再造。我和团队成员认真分析了学生的现状,重点是再认识我们的教育对象。这些孩子学习基础差、习惯差、缺少方法、缺乏自信,但是他们的优点同样突出:诚实、肯吃苦、守纪律、听话肯学、积极要求进步。我提出了“努力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的办学方向。沉静下去、默默耕耘。学生们在一点点改变、一点点进步,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他们主动学习、珍惜好时光,全面发展、快乐成长成为校园的主题,阳光自信洋溢在每个学生的笑脸上,校园成为了每个孩子向往的生命成长摇篮。
三年时间,老师们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勇于担当、勤于耕耘、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逐步显现,教师之间和谐相处,形成了浓浓的教育研究的氛围,教学水平飞速提升,全体教师正加快走向专业化道路。
【陶继新】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诚哉斯言!您对教育的热爱正像雅斯贝尔斯所说的那样,“感染”了老师们,让他们原来没有显现出来的高贵的灵魂绽放出来了。
之所以能够“摇动”“推动”和“唤醒”,首先自己要具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对于您来说,这种力量来自对孩子们更好成长的热切期待,还有对弱势群体深深的怜悯之心,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蓬勃积极向上的力量。不过,“感染”并非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可是,您的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矢志不移的信念,让这种“感染”的对象越来越多,在他们的身上彰显出来的力量也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后来,就形成了一种巨大的群体的教育力量。当全校教师都拥有这种教育情怀的时候,孩子的教育也就驶入了快车道。而学生发展得越来越好,对教师的心灵又会起到巨大的鼓舞作用。于是,“惊人的变化”也就相应而生,“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也就成为一种主流的学校文化。
【费广海】其实这三年我是冒着很大风险在做一件事,我向当时的局长提出了一个“非分之请”:三年时间学校不接受任何检查、不搞评估验收,学校也不参评任何荣誉,请局里安排教研专家进校指导教学,引领教师成长。我想,建一座高楼大厦,需要规划设计、需要奠基浇筑、需要装饰完善功能,必须有时间积淀,如果匆匆而为,只能建起一座“茅草屋”。同样,构筑一个“教育大厦”也是需要有时间积淀的,构筑共同愿景,策划、设计、实施、评估、反思、再实践,如此反复,每个环节都无比重要,有充足的时间,我们构筑起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研究方案体系,德育实践活动体系。所以我的深切体会是,办好一所学校要耐得住寂寞,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陶继新】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教育更不是一个速成的工程,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所以,您的这个“非分之请”虽有悖于常规,却真正显示了您的教育定心。当今社会浮躁之风盛行,功利之心蔓延,能够三年“不参评任何荣誉”,真正说到又做到者“几希矣”。这正是你费广海,正是一个真正想“十年树人”者应有的胸襟与情怀。不过,不求速成与不思进取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探索与进取的步伐,所以,才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绩。
教师参与发展规划,真正成为学校主人
【费广海】教师是学校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优秀教师资源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我们校长的主要工作任务。2006年我到第二所学校担任校长,这是一所有60多年历史的老学校,也是一所“好”学校,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好“圣贤书”,教师苦教、学生苦学、考试分数高,似乎考试分数就是学校的办学目标。我到任时恰好赶上放假,于是给老师们布置了一道作业:编写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就是想把新思想带进一所老学校,让老师对学校的未来发展进行深度思考,让学校成为大家的学校,激发起教师的雄心与梦想。开学来,40多位老师交流了他们的规划,有洋洋洒洒长篇大论,也有简简单单就几句话,可能是一个楼道的布置、一处景观的改造,可能是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议,可能是学校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更多老师在描绘着他们对学校未来发展的美好期待。很多老师说,几十年来第一次觉得自己是学校的主人,能够为学校的发展“指点江山”,激活教师、点燃激情,使一所普通学校华丽蜕变,成为我们本地的一个优质教育资源。
【陶继新】要让教师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两个元素:一是如您所说的要优秀,二是要让绝大多数教师聚集成积极向上的力量。优秀教师越多越好,可优秀者在学校之中并非多数。那么,如何让更多的教师“不用扬鞭自奋蹄”呢?您的办法堪称绝妙,那就是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学校的主人”,而非学校的被管理者。其实,每个教师都有着很强的发展意识,也都想做出一番事业,只不过由于某种原因,让这种意识与想法渐而淡失。您不认为这种淡失是一种永久性的,而且认为是可以让其复活以至蓬勃出更多能量的。让全体教师思考与谋划“三年发展规划”,则把他们推到了学校主人的平台上。由于是“第一次”,他们感到格外新奇,并在这个过程中,激情被燃烧,并体验到成为学校主人的美妙感觉。当群体教师都成了学校主人的时候,学校发展就有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学校快速与更好发展也就有了必然之势。
【费广海】“让全体教师参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是我回到南门小学以后,布置给老师们的第一项任务,也是我激发教师主人翁意识的首要法宝。集思广益,融聚多方智慧;科学分析诊断,建立共同发展愿景;传承学校文化,形成发展合力;规范有序实施,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规划来自于老师、学生、家长、社区,学校发展目标得到多方认可,在实施规划时才会得到更多的支持。
【陶继新】这种“发展规划”要比校长一人苦思冥想而制定的规划好得多,因为群策群力不但可以聚集更多的智慧,更让大家的心凝聚在了学校发展这一条大道上了。不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校长相信全体教师具有希望学校发展的热切渴望,也需要广泛听取教师各种各样意见与建议的胸怀,还需要民主与集中和谐共进的智慧。可喜的是,您不但做到了,而且是在不动声色中做好的。这是属于您的性格,也是您的智慧。
形成尊重文化,发展成就教师
【费广海】我们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是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另一方面是充分尊重每一位教师。教师是学校里最活跃的因素,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教育智慧。尊重的前提是宽容,要给教师发展的空间,允许老师在成长的道路上犯错,对他们充满期待。正是这种宽容和尊重,形成了全体教师蓬勃向上、主动发展的良好氛围,也造就了学校奉献、合作、进取的教师文化,也让我们逐步理顺了学校的治理方式,从“制度-约束-规范”走向“激励-引导-成就”。
【陶继新】任何人都不可能不犯错误,教师亦然。承认这个事实,并予宽容,这会让教师感动,还有可能让他们主动地走进“不贰过”的境界。同时,校长宽容教师,教师也会宽容校长;因为校长也是人,也不可能不犯错误。不怕犯错误,就怕犯而不改,尤其怕没有触及心灵;用惩罚的手段,尽管也能让教师少犯错误,但未必能够触动其心灵。没有心灵的回响,即使纠正了所犯的错误,也不可能心服口服,更不可能自我构建相对完善的心灵机制。宽容教师亦有尊重之义,但尊重有着更为广阔的内涵。在去你们学校参加活动的时候,我从老师们所谈的很多感人之事中,已经感受到了您对他们的尊重,以及由此产生的积极反响。他们正是在您对他们的尊重中,有了为师者的尊严,甚至有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内在诉求。于是,学校就形成了一种尊重文化,而且向学生及家长层面辐射。自然,就有了教师对学生与家长的尊重,而学生与家长也就更加尊重教师。尊重不但是和谐关系的基础,而且也会产生更大的生命能量,从而让身在其中者积极向上而又心灵愉悦,让学校持续发展而又更具美誉度。
【费广海】从2011年开始,我们就相继成立了以特级教师、教育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引领的八个“名师发展室”和三个“名班主任工作坊”,之所以没有命名“工作室”,而是说“发展室”,就是基于教师群体发展的想法,这里不仅是年轻教师发展的舞台,也希望这些名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几年来,在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美术等学科教学评比中,我校有10多人次获得全国一等奖,在安徽省近三轮特级教师评选中,每次都有我校年轻的骨干教师获评。更多的年轻老师得益于这种培养机制,快速成长起来,也为南门小学集团化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优质教师的资源库。
【陶继新】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青年教师需要发展,名师也需要发展。绝大多数教师的生命是可以绽放出光彩的,可如果不发展,休说光彩,甚至终生只能在平面上滑移,无法享受发展所带来的心灵愉悦。一起到学校工作的青年教师,若干年之后,教学水平与精神状态往往呈现出很大的差别,是不是更好发展,当是极其重要的原因。青年教师如果持续不断的发展,就会步入名师的殿堂,甚至有的还可以成为教育专家。而原有的名师,也会在“更上一层楼”的舞台上挥洒更加精彩的生命。群体教师都在不断发展的时候,学校就会快速发展,并不断地斩获成绩。于是,学校也就成了名符其实的名校;而名校之于教师的发展,又会在无形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良性的“互动”,就成了一道奇异的学校风景。
(原载于《教育名家》,2019年7-8期。)